《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_6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1442093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2.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_6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_6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_6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_6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_6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_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_6(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爱。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人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获得成长,任何一堂课,都不会十全十美。我的这节课胜利之处在哪里?不足之处又在哪里呢?我静下心来好好地进行了反思 胜利之处: 一、抓住两条主线教学,思路清楚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终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

2、中,它的身体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这是其次条暗线“变”,先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条前腿,最终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 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我的教学设计就围围着这两条主线绽开了。因我的思路清晰,因此就能很好地驾控课堂,使之不偏离主方向。孩子们在学的时候也轻松明白,爱好昂然。二、从培育孩子爱好动身,设计流程这是一节低年级的课,所以更应当还课堂以童真、童趣。低年级学生留意力不能长久,课堂上一般要多采纳一些直观形象的形式去代替理性的分析和讲解。在本课的设计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尽量采纳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调动他们的爱好。 三、识字、写字、学文,内容全面 本堂课不是孤立地单纯讲读课文,而是做到

3、了把“识字、写字、学文”三方面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使得课堂结构丰满,学生全方位汲取学问的养分。尤其是写字教学,选择了两个学生易错的“变”和“披”进行指导,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注意写作学问的渗透,潜移默化 单从文本表面看,内容非常浅显,学生很简单就能理解。但我们能否借助文本,给孩子更多的东西呢?这始终是我课堂探讨的方向。在这节课上,我在几个地方奇妙地渗透了“对学生写作实力的培育”。 1、在讲“青蛙”一段时,让孩子们变成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其实也是一种写作方面的训练; 2、在讲小蝌蚪和乌龟的那一段对话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小蝌蚪把乌龟当成它们的妈妈呢?(因为乌龟也有个大嘴巴)进一

4、步引导学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认错,是因为鲤鱼妈妈没有把青蛙的全部特征描写清晰,才造成这样的误会。以后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肯定要描写全面和详细,把特征说全。另外,小蝌蚪也不对,不能依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推断,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化了解。 这问题就是引导学生明白以后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肯定要描写完整和详细。 五、注意多种实力的培育,机灵到位 、朗读实力:本节课我非常注意培育孩子们的朗读实力,我配乐范读,孩子们配乐接力读,表演读,师生分角色共读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孩子们的朗读实力一步步提高;、想象实力:在讲“乌龟”一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蝌蚪们看到乌龟,会怎样想、怎样说?学生回答

5、:(前边那只动物就是四条腿、宽嘴巴,它可能就是我们的妈妈吧!快,追上它!)课堂上,学生们精彩的发言,都是自身思维的超越,更是对课文的超越,体现了其独特的阅读感受过程。这是我有意地在培育孩子的想像实力,为今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坚信:只要我每一节课都有意地在这方面进行训练,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写作实力将会快速提高。 、表演实力:在讲遇到“鲤鱼”、“乌龟”和找到“青蛙”的三个部分中,我让孩子们和我一起表演,孩子们一个个爱好盎然,表演得惟妙惟肖,在表演中,胆识和表演实力都在得到熬炼。 不足之处: 1、不激励挑毛病:在学生分角色朗读完之后,有个孩子读小蝌蚪的话,读得不紧不慢,没有读出焦急的语气。我就问同

6、学们:“这三个同学中间,有一个读得不到位,是谁呢?”结果孩子们都纷纷评价开了,挑起了这个同学的毛病。我觉得这一问问错了,这样会培育孩子光挑别人缺点的毛病,不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人。其实我应当干脆问这个孩子:“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了,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那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请你再读一遍。”这样的引导,不但节约了时间,也没有给学生挑毛病的机会,还爱护了读得不太好的这个孩子的自尊心,何乐而不为呢?以后得留意了。 2、师生分角色共读课文未完成:原来在全文学完之后设计的这一个环节,目的是避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一教学现象,起到回顾全文的作用,但由于时间关系,省略了这一步,稍有缺憾。可以考虑前边

7、的“老师配乐读”和“学生配乐分段接力读”合二为一,就能节约出肯定的时间,最终进行这一环节了。、资料汇报没有进行:课前让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青蛙的一些资料,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青蛙是益虫,我们应当爱护它。我看孩子们都打算得很充分,可是还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让孩子一一汇报。但能在课前进行资料的查找,也达到了教化的目的,课堂展示只是一个共享的过程,这个放在下一节课进行也可以 总之,一节课不行能四平八稳,课堂恒久都有缺憾,但有缺憾就会有思索,有思索就会有进步,我会在不断的反思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2聋校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理解语言、驾驭语言,运用

8、正确的语言进行表达,而语言教学最重要、最艰难的任务,就是帮助聋生建立语言信息和视觉形象的相互感应关系,它们之间具有彼此触发的实力。我们都知道,人的认知活动是从感性起先的。因此,直观教学对于聋生的认知显得尤其重要。采纳直观教学法,能使聋生充分运用视觉器官,视察事物形象媒体,使聋生获得的概念显明、完整、充分而真实,详细而明确。此外,直观教学法也能唤起聋生学习语言的主动性。在聋校语文教学中采纳多媒体协助教学则是较好的直观教学手段。 新课程理念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化方式。其教学的本质就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沟通、相互沟通、想互启发、相互补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这节

9、课中,我能与学生真诚地开展沟通,利用多媒体协助教学手段,凸显小蝌蚪找妈妈生动的动态画面,帮学生建立了语言信息和视觉形象相互感应的关系。接着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找”与“变”的两条线索,让学生主动视察这两个交织进行的过程,然后主动思索小蝌蚪身体改变的过程,最终主动进行有序地、完整地表达。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小蝌蚪在长成青蛙过程中,身体上发生的改变,使学生真实地理解了“先、又、接着、最终”这几个词的先后关系,同时也学会了运用这几个词语。这样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为聋生能说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为提高聋生的语言表达实力是大有作用的。应当说多媒体技术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能保持课文情节的完整性、保持语言文字

10、表达的完整性,更能捕获住学生的新奇心,吸引学生主动视察、主动学习课文内容。这对聋生理解语句意思很有效,对训练聋生的语言表达实力也非常有效。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该为多媒体技术带来的便捷而欢呼,更该为多媒体技术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的精彩而喝彩!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3 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童话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系列过程。文章是按“找”和“变”两条线索绽开情节的,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我运用电教手段,使学生能形象 直观地视察到小蝌蚪的改变过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这一环节的。 一、抓明线 从课题入手,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妈妈的画面,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一动画画

11、面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留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视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题目中哪个词是重点词,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是怎样找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听录音范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层次。二、引暗线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小蝌蚪是依据鲤鱼、乌龟的指引找到妈妈的,我接着提问: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妈妈对他们说了一句什么话?他为什么说:“你已经长成青蛙了”引导学生回头去找每一小节的首句,再将学生的回答通过多媒体逐次演示在屏幕上,使学生开象地了解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同时,身体外形怎样改变的,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通过

12、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这一暗线的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4小蝌蚪找妈妈它是一篇脱离拼音的看图学文。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程。现就本节课反思如下: 一、化抽象为直观:上课前,我利用课件收集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通过学生观看课件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改变过程,这样学生驾驭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二、巧设问题:当学生通过第一次阅读课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妈妈后,我出示青蛙图片,让其视察两者外形差别。学生纷纷说两者不像,于是我抛出问题

13、:小蝌蚪要变成青蛙要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换言之,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要发生哪些改变?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 三、多形式探讨深化引导: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究竟蝌蚪妈妈长什么样呢?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马上引起了学生极大的爱好,他们主动探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探讨的基础上,老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找寻以及课上资料的沟通,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挚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很多爱护的措施。增加了学生爱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

14、功能。 四、读文填空、加深印象 在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学生通过暗线也知道了青蛙一生的改变过程。此时,我趁热打铁,出示如下填空题:小蝌蚪先长出两条( ),过了几天,长出两条( ),再过几天,( )变短了,慢慢地,( )已经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很多缺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刚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加,成为学习的主子。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在语言教学中设计的提问一般比较多,不同的提问设计会产生不同的教学

15、效果。一个好的提问设计不仅仅能培育孩子思维的敏捷性、独创性,扩展孩子的想象空间,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又能调动幼儿的专心性,引起幼儿从多角度相识事物,引发幼儿产生问题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老师的提问往往太表面化、模式化。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的语言活动失去了爱好,甚至让他们不再去关注别人的发言。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对幼儿已有水平的了解上对教案进行深化的剖析,提升问题的有效性。比如在语言教学活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案老师有感情地讲完故事后,根据故事的情节发展先后提出了下列问题:小蝌蚪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样说的?为什么会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妈妈?小蝌蚪最

16、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后,我认为:这些问题太过于表面化,完全是让幼儿在回忆故事的资料,没有给孩子留有思索的空间,只要把故事的资料的记住就能回答出问题,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过于简洁,不利于培育幼儿发散性思维。我觉得能够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小蝌蚪把哪些动物当成了自己的妈妈?为什么会认错妈妈呢?2、小蝌蚪的妈妈原委是谁?为什么小蝌蚪和妈妈长得不像呢?3、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呢?随着这些问题的层层深化,能变更幼儿消极被动地理解故事的状态,逐步引导幼儿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特性是最终一个问题是几个问题的综合,在问题的答案中隐含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道理。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6 小蝌蚪找妈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