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原文-翻译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1440605 上传时间:2023-11-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记》原文-翻译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记》原文-翻译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记》原文-翻译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记》原文-翻译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记》原文-翻译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记》原文-翻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记》原文-翻译(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原文译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局限性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名誉,不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她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注重设学施教啊!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懂得。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一方面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

2、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局限性,教然后知困。知局限性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懂得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理解它的好处。因此,通过学习才干懂得自己的局限性,通过教人才干感到困惑。懂得自己学业的局限性,才干反过来严格规定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干不倦的钻研。因此说,教与学是互相增进的。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种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古

3、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察一次。第一年考察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状况,第三年考察学生与否用心学习和亲近同窗,第五年考察学生与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教师,第七年考察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辨认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

4、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教师的教导,(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原则)叫做“大成”。唯其这样,才干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边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她,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学习,可以由“小成”到“大成”)”。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

5、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达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论述君臣和睦)的诗,使她们一入学就产生要作官的感受;要学生按鼓声开箱取出学习用品,使她们严肃地看待学业;同步展示戒尺,以维持整洁严肃的秩序;(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夏祭不去考察学生,让学生有富余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先观测而不要事先告诉她们什么,以便让她们用心思考;年长的学生请教教师,年少的学生要注意听,而不要插问,由于学习应循序渐进,不能越级。这七点,是施教顺序的大纲。古书上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宫一方面要尽职,读书人要先立志”,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

6、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大学的教育活动,准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也许把琴弹好;课外不学习音律,课内就不能学好诗文;课外不学好洒扫应对的知识,课内就学不好礼仪。可见,不学习多种杂艺,就不也许乐于看待所学的正课。因此,君子看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多种杂艺。唯其这样,才干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

7、学之道,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兑命篇中说?只有用心致志谦逊恭敬,时时刻刻敏捷地求学,在学业上就能有所成就,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读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她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干得到充足的发展。教学的措施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规定不合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就会痛恶她的学业,并怨恨她的教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

8、不懂得它的好处。虽然学习结业,她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因素就在这里啊!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大学施教的措施: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避免,叫做避免;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干和年龄特性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错误浮现了再去严禁,就有结实不易攻破的趋势;放过了学习时机

9、,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种人瞑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形成学识肤浅,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教师的教导;从事某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因素。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觉得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君子不仅懂得教学成功的经验,又懂得教学失败的因素,就可以当好教师了。因此说教师对人施教,就是启发诱导:(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指引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

10、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干感到学习容易;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钻研思考。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生在学习上有四种过错,是施教的人必须要理解的:人们学习失败的因素,或者是由于贪多,或者是知识面偏窄,或者是态度轻率,或者是畏难中断。这四点,是由于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师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干协助学生克服缺陷。教育的作用,就是使

11、受教育者能发挥其长处并克服其缺陷。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会唱歌的人,不仅声音悦耳,动人心弦,还要使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会教人的人,不仅给人以知识,还要诱导学生自觉地跟着她学。教师授课,要简朴明确,精练而完善,举例不多,但能阐明问题。这样,才可以达到使学生自觉地跟着她学的目的。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因此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君子要根据学生学习时感到难易不同,从而看出学生的资才的好坏,然后能做到分别状况,

12、对学生多方面的启发诱导。可以多方面启发诱导,才干当好教师。能当好教师才干做官长,能做官长才干当人君。因此说,当教师的,就是教统治权术的人。由于这个缘故,因此选择教师不可不谨慎。古书上说:“古代君王以选择教师为首要任务”。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因此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因此尊师也。在教育工作中,尊敬教师是难能可贵的。尊敬教师才干注重她传授的道。在上的君王能尊师重道,百姓才干用心求学。因此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一是正在代表死者受祭祀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教师,不以臣

13、子相待。根据礼制,(这二种人)虽被天子召见,可以免除朝见君王的礼节,这就是为了表达尊师重道的缘故。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客,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会学习的人,能使教师费力不大而效果好,并能感谢教师;不会学习的人,虽然教师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还要抱怨教师。会提问的人,象木工砍木头,先沉着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同样,(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

14、会看待提问的人,要回答得有针对性,象撞钟同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沉着地响,让别人把问题说完再慢慢回答;不会回答问题的碰巧与此相反。以上这些,讲的是有关进行教学的措施。记问之学,局限性觉得人师,必也听话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单靠死记某些零散的知识,不能作个好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然后告诉她(从某些方面钻研)是可以的;告诉了她后来,仍不能理解,就不要再讲下去了。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若要学到爸爸高超的手艺

15、),高明的冶金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缝皮袄;高明的弓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编撮箕,用来学拉车的小马,要放在车后跟着走。君子懂得了这三例(是通过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反复练习、循序渐进)使事业成功的道理,就可以搞好教学工作了。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古代求学的人,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举一反三。鼓不等同于五声,而五声中没有鼓音,就不和谐;水不等同于五色,但五色没有水调和,就不能鲜明悦目;学习不等同于五官,但五官不通过学习训练就不会发生好的功能;师不等同于五服之亲,但没有教师的教导,人们不也许懂得五服的密切关系。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君子说,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只担任某种官职;普遍的规律,不仅仅合用于那一件事物;有大信实的人,用不着她发誓后才信任她;天有四季变化,不必划一,也会守时。懂得这四点,(就可以领略到做事求学),也要抓住主线的道理了。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这是由于河是水的本源,而海是水的归宿。这才叫抓住了主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