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和茶文化的悠久历史]茶文化和酒文化的异同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1432091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酒文化和茶文化的悠久历史]茶文化和酒文化的异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酒文化和茶文化的悠久历史]茶文化和酒文化的异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酒文化和茶文化的悠久历史]茶文化和酒文化的异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酒文化和茶文化的悠久历史]茶文化和酒文化的异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酒文化和茶文化的悠久历史]茶文化和酒文化的异同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酒文化和茶文化的悠久历史]茶文化和酒文化的异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酒文化和茶文化的悠久历史]茶文化和酒文化的异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酒文化和茶文化的悠久历史 茶文化和酒文化的异同 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仅酒的品种就有近千种,那么我们知道酒文化和茶文化的历史吗?下面是xx精心为你整理的酒文化和茶文化的悠久历史,一起来看看。酒文化的悠久历史中国酿酒的历史渊源久远,最初起始于商、周时期,距今已经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了。朱翼中的酒经称,夏朝初年,名为仪狄的一个官员用桑叶包饭酿成酒以此献给大禹,大禹饭后感到味道甘美,感慨道:“后代必有为了饮酒而亡国的。”于是下令严禁造酒,但此造酒之法仍在宫中暗暗流传。另据说文解字记载:“古青少康初作萁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自古以来,文人学士多爱饮酒,因;而给酒起了很多雅名,如“金浆”、“琬液”、“琼苏”

2、等,有些直接进入诗中。酒成为文人生活艺术中的主要内容。“李白斗酒诗百篇”,酒在这里已成为文人文化的一部分了。在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酒也不是作为一个单纯的饮料来看待的,而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和个人性格的“壮胆剂”,它起到调整人际关系、培养和促激大家性格的作用。 中国有句俗话“无酒不成席”,酒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从古到今,中国人一向敦于友情,友人相逢,不论是久别重逢,还是应邀而逢,全部要把酒叙情,喝个痛快。中国人把婚礼的筵席称“喜酒”,生了孩子办满月称“满月酒”,重阳节要喝“重阳酒”,端午节要喝“菖蒲酒”,祝捷要喝“庆功酒”,情人喝“交杯酒”,交好友喝“拜把子”酒,另外,敬神、祭祖、开

3、业等等全部要喝酒,酒已成为中国人际交往的桥梁和纽带,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中国酒种类繁多,白酒、葡萄酒、啤酒、黄酒、药酒等等应有尽有。其中,中国的名优白酒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名,受到了中外宾朋的好评。1979年在全国第三届评酒会上,评出了18种中国名酒。这些酒是:贵州茅台酒,四川五粮液,四川剑南春,贵州董酒,山西汾酒,安徽古井贡,四川泸州老窖酒,江苏洋河大曲酒,烟台葡萄酒,北京中国红葡萄酒,河北沙城白葡萄酒,河南民权白葡萄酒,烟台味美思,烟台金奖白兰地,山西竹叶青,绍兴加饭酒,福建沉缸酒,青岛啤酒。中国不但酒的种类繁多,而且还有着源远流长的饮酒文化。中国人饮酒最讲究的是意境。最好的状态是

4、似醉非醉,使人处于最愉快、最兴奋的境界中。这时不但大家话多,而且兴致大发,会妙语连珠,诗如泉涌,“李白斗酒诗百篇”即是最好的例证。中国人在饮酒方面还编织了很多酒令和饮酒歌。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喝多不喝少,一点不喝也不好”、“一杯酒,快乐扉”、“五杯酒,豪情胜似长江水”、“十杯酒,红心和朝日同辉”所以,从古至今以酒为引子的典故也十分丰富,如“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武松醉打蒋门神”等,至于以酒为题的文字创作则不胜枚举,这些均为中国酒文化增添了饶有趣味的内容。 中国的酒文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喜爱慢慢的品尝,不喜爱一饮而尽,更不喜爱喝得酩酊大醉。因此不但在饮酒的

5、器皿上有很多讲究,在饮酒的方法上也多个多样。如酒盅要小,满杯为多少份量全部有固定标准。 在民间,还有温酒、烫酒的习惯,认为饮凉酒有害于健康,经常把瓶中的酒倒入酒壶中,放在热水中温一下,热了再饮。 这些相关酒的文化,是中国人民的一个生活习俗。但伴随外国酒文化的侵入,中国的酒文化也逐步在发生着改变。茶文化的悠久历史汉宣帝年间 (公元前57年-54年) 蜀人王褒所著 ,内有武阳实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阳即今四川省彭山县,说明在秦汉时期,四川产茶已初具规模,制茶方面也有改善,茶叶含有色.香.味的特色,并被用于多个用途,如药用,丧用,祭奠用,食用,或为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像武阳那样的茶叶集散市已经形成了。春

6、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几次大规模战争,人口大迁徙,尤其在秦统一四川后,促进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货物交换和经济交流,四川的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及饮用习俗,开始向当初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传输,陜西. 河南成为中国最古老的北方茶区之一.其后沿长江逐步向长江中.下游推移,再次传输到南方各省.据史料载,汉王至江苏宜兴茗岭课童艺茶汉羡实茶,汉朝名士葛玄在浙江天山设植茶之圃,说明汉代四川的茶树已传输到江苏.浙江一带了。江南首次饮茶的纪录始于三国,在中,曾叙述孙皓以茶代酒 客的小说。两晋.南北朝(265-587年),茶产渐多,郑羽饮茶的记载也多见于史册.及至晋后,茶叶的商品化已到了

7、相当程度,茶叶产量也有增加,部再视为珍贵的奢侈品了.茶叶成为商品以后,为求得高价出售,乃从事精工采制,以提升质量.南北朝早期,以上等茶作为贡品 ,再南朝宋山谦之所著的中,载有:浙江乌程县(即今吴兴县)西二十里,有温山,所产之茶,转作进贡支用.汉代,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时更为盛行.佛教提倡座禅,饮茶能够镇静精神,夜里饮茶能够驱睡,茶叶又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之声誉,逐驰名于世.所以部分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庄园全部开始种植茶树.中国很多名茶,相当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胜地最初种植的,如四川蒙顶.庐山云雾.黄山毛峰.和天台华顶.雁荡毛峰.天日云雾.天目云雾.天目青顶.径山茶.龙井茶

8、等,全部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周围出产,从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们对茶的栽种,采制.传输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南北朝以后,所谓士大夫支流,逃避现实,终日清淡,品茶赋诗,茶叶消费更大,茶在江南成为一个比屋皆饮和坐席竟下饮的一般饮料,这说明在江南客来早已成为一个礼节。唐朝一统天下,修文息武,重视农作,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因为我国太平,社会安定,伴随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快速兴盛起来了,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峰,饮茶的人遍布全国,有的地方,户户饮茶已成习俗.茶叶产地分布长江.珠江流域和陜西.河南等十四个区的很多州郡,当初以武夷山茶采制而成的蒸青团茶,极负盛名.中唐以后,全国有七十多州

9、产茶,辖三百四十多县,分布在现今的十四个省.市.自治区.两宋的茶叶生产,在唐朝至五代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全国茶叶产区又有所扩大,各地精制的名茶繁多,茶叶产量也有增加。元朝,茶叶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至元朝中期,老百姓做茶技术不停提升,讲究制茶功夫,有些成含有地方特色的茗茶,当初视为珍品,在南方极受欢迎.元时在茶叶生产上的另一成就,是用机械来制茶叶,据王桢记载,当初有些地域采取了水转连磨,即利用水力带动茶磨和椎具碎茶,显然较宋朝的碾茶又前进了一步。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废止过去一些弊制,在茶业上立诏置贡奉龙团,这一方法对制茶技艺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明代是中国古代制茶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个主

10、要时代,它为当代制茶工艺的发展奠立良好基础.明代制茶的发展,首先反应在茶叶制作技术上的进步,元朝茗茶杀青是用蒸青,明茶揉捻只是略揉而已.至明朝通常全部改为炒青,少数地方采取了晒青,并开始注意到茶叶的外型美观,把茶揉成条索.因此以后通常饮茶就不再煎煮,而逐步改为泡茶了。清末,中国大陆茶叶生产已相当的发达,全中国大陆共有十六省(区).六百多个县(市)产茶,面积为1500多方亩,居世界产茶国首位,占世界茶园面积的44%,产量已超出800万担,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总产量的17%.1984年全国出口茶叶280多万担,约占世界茶出口总量的16%.江南栽茶愈加普遍.据数据记载,1880年,中国出口茶叶达254万担,1886年最高达成268万担,这是当初中国大陆茶叶出口最好的记载。酒文化和茶文化的悠久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