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物理声现象易错点汇总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1429459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物理声现象易错点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上物理声现象易错点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上物理声现象易错点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上物理声现象易错点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上物理声现象易错点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上物理声现象易错点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物理声现象易错点汇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上物理声现象易错点汇总,记住这3点,99%不会再错!易错清单1. 产生声音和听到声音物体振动可以产生声音,但由于受人的听觉、声音的响度等因素影响,有些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人们听不到;人听到声音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振动发声;(2)有介质传播声音;(3)声波能够引起人耳鼓膜振动。重要提醒:人的听觉还受到声音的频率的限制,人耳只能听到2020000Hz范围内的声波。2. 声与光的对比重要提醒:光属于电磁波!3. 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声现象”实验三种典型研究方法1.转换法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有些声源的振动效果显著,可以直接观察,而有些声源的振动效果较弱,不易直接观察。在实验中可以通

2、过一些转换,对声源的微弱振动进行放大,进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比如:在发声的纸盆上放小纸屑,纸屑跳动;将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四溅;在桌面上放小豆粒(小玻璃球、小纸屑、一杯水),敲击桌面,观察其跳动等。例1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解析A是探究真空能不能传声;选项B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选项C探究发声体是否在振动;选项D探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故选D2.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要注意以下几点:猜想与所研究量有关的因素有几个,就要设计几个实验;研究什么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什么因素就是变量,而其他量一律控制不变;控制方法一般是用相同

3、的器材和相同的实验方案,改变所要研究的量。例2在学习二胡演奏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和同学们找到了表所列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编号_、_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2)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中的数据填全,表中的位置所缺数据是_(3)小明在这个探究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解

4、析 因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长短和材料等多个因素有关,所以应该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即:(1)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应该控制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即应选编号A、C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2)在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时,应该让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所以表格中长度和横截面积数据应该与B组相同,即应该是55.(3)在这个探究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答案(1)AC(2)55(3)控制变量法3.类比法声波比较抽象,借助水波进行类比,从而认识声波.利用“波形”判断乐音和噪声、比较振幅对响度的影响.如图所示,

5、通过波形理解乐音和噪声的根本区别:“乐音的振动是有规律的,而噪声的振动是杂乱的、无规律的”。例3将话筒按在示波器的输入端,将三种声音输入,且发出声音的时间相同,示波器的屏幕上分别出现如图所示的三种波形,根据波形分析:(1)B和A相比,B振动的)_高,所以_高.(2)C和A相比,C振动的_大,所以_大.(填“频率”“振幅”“音调”“响度”或“音色”)解析(1)通过对比图A和B,可以发现在相同时间内,B振动的次数多,说明B振动的频率高,所以音调高.(2)通过对比A和C,C波形图中波峰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远大于A图,说明C振动的幅度大,即C的振幅大,所以响度大.答案(1)频率音调(2)振幅响度考点透视

6、从近三年的各地中考来看,对本部分的考查呈现如下趋势:1. 声学部分的常见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和实验探究题.2.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速、乐音的特征、噪声的控制和声的应用等知识.3. 试题所占分值不大,一般以基础知识为主,与现代科技、生活联系以及声的应用方面的试题较多.今年的中考命题方向预测:仍然坚持前几年的趋势,亮点将是“结合最新的生活、生产、科技发展的新材料进行考点的考查”。需要注意的是:1. 掌握声学基础知识(1)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在气体中最小;声速还与温度有关,在15

7、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真空不能传声.(3)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5)应用:利用声传递信息:声呐、B超、回声测距等;利用声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超声波击碎结石等.2. 关注生活中的声学知识生活中遇到的声现象很多,应善于将这些现象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比如: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由于声速比光速小;在摩托车上加有消音器的目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回声是声的反射现象;“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不同人的音色不同.3. 了解科学研究方法(1)科学推理,在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虽然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但可以根

8、据声音的变化和罩内空气的关系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2)把微小变化放大,也是物理学中的一种常用研究方法. 在观察发声物体振动时,采用在鼓面(或扬声器)上,放上小纸片,或将音叉放入水中等,都是将微小的振动进行放大,有利于观察实验现象.(3)控制变量,在很多的探究实验中经常用到,例如:在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实验中,要控制振幅不变.专项训练一、 选择题1. (吉林长春模拟)如图所示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A. 甲和乙B. 乙和丙 C. 丙和丁D. 甲和丁2. (云南玉溪模拟)电影地道战中的日军指挥官让人在地下埋几口水缸,并时不时地把头探进缸里,以下有几种解释,你认为哪种

9、说法正确?()A. 甲说:“从水缸中能看见地道里游击队员的像,判断有无游击队员.”B. 乙说:“从水缸中能听见地面下传来的声音,判断有无游击队员挖地道.”C. 丙说:“防止自己的讲话被游击队员偷听.”D. 丁说:“是为了藏匿物品.”3. (山东济宁模拟)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A. 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B. 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C. 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D. 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4. (江苏启东一模)在同一架钢琴上,弹奏C调“3(mi)和“1(dou)”这两个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10、)A. 音色一定不同 B. 音调一定不同C. 响度一定不同 D. 音调、音色和响度都不同5. (浙江杭州模拟)与声音传播速度有关的是()A. 声音的音调 B. 声音的响度C. 声音的频率 D. 传播声音的物质6. (江苏盐城模拟)2012年9月25日,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正式交接服役,如图所示是两名佩戴防护耳罩的起飞指挥员用“航母style”动作向舰载机歼15飞行员下达起飞指令.指挥员佩戴保护耳罩是因为舰载机起飞时所发出声音的()A. 响度很大,佩戴保护耳罩在声音的产生处减弱了噪声B. 音调很高,佩戴保护耳罩在声音的产生处减弱了噪声C. 响度很大,佩戴保护耳罩在声音的接收处减弱了噪声D.

11、 音调很高,佩戴保护耳罩在声音的接收处减弱了噪声二、 填空题7. (湖北荆州四模)小王喜欢唱歌,看看如图所示的这段歌谱,这是小王最喜欢的一首歌托起明天的太阳中的一段:小王唱到_字时音调最高,唱到_字时响度最大,如果换小陈来唱,他俩的_是不同的.8. (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一部科幻电影中有这样的场面:一艘飞船在太空中遇险,另一艘飞船前去营救的途中,突然听到了遇险飞船的巨大爆炸声,然后看到了爆炸的火光。请你给导演指出这个场景中的两处科学性的错误:(1)_;(2)_9. (2013安徽亳州模拟)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又发生7.0级地震,引发了

12、建筑物毁坏,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后来人们在清理现场时很少发现有猫、狗、老鼠等动物的尸体,人们猜测可能是地震时产生的_声波,动物可以听到,而人听不到。10. (江苏常熟高港模拟)噪声是当代社会的公害之一.学校阅览室的墙壁上张贴着醒目的“静”字,这是在_控制噪声;噪声过大会损害人的听力,说明噪声能够传递_三、实验探究题11. (辽宁大连三模)现在一个气球、一盆水、几个玻璃杯、铅笔、文具盒、钢尺、一块小木质三夹板、一次性纸杯、若干橡皮筋,利用上述器材能做哪些声学实验,分别写出三种,对于每一种实验,写出器材、现象及可得出的结论。点击下方空白处查看答案1. B解析 甲图: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乙图: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丙图:太空中没有空气,宇航员不能直接交谈,说明真空不能传声;丁图: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因此声学知识相同的是乙和丙.故选B.2. B3. C4. B5. D6. C7. 已响音色8. (1)飞船的巨大爆炸声(2)然后看到了爆炸的火光9. 次10. 声源处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