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语言的语言特性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1428203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糊语言的语言特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模糊语言的语言特性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模糊语言的语言特性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模糊语言的语言特性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模糊语言的语言特性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模糊语言的语言特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糊语言的语言特性(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模糊语言的语言特性一、引言精确思维和模糊思维是人脑处理信息的两种不同方式。思维 机制中的不确定性包括:(1)模糊性(fuzziness ),指涉及对象类 属边界不清晰和性态不确定的特征,关于对象的信息充分并且有序,只 是边界划分不明确;(2)随机性(randomness),指表征对象出现条件 的概率特征;(3)含混性(vagueness ),指由于对象信息不充分又无序 所导致的不清晰特征;(4)歧义性(ambiguousness ),指概念、命题在语言语义上的多义特征;(5)不 精确性(impreciseness ),即反映运算推理的误差特征;(6)不确切性 (inexactness ),即刻

2、画外延和内涵与指称对象的不贴切所造成的词不 达意的特征。思维科学证明,除精确性思维之外,人脑还具有模糊化思 维机制,能够运用模糊概念、进行模糊判断和模糊推理。反映到语言当 中,也就形成了精确性词语和模糊性词语。语言的模糊性体现了思维的 模糊性,而要把模糊思维的结果传达出来,就要运用模糊语言(vague language )。语言的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即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1933 年,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在语言论(1980)1 一 书中,就指出了自然语言中存在着模糊现象。他说:“我们可以根据化学 或矿物学来给矿物的名称下定义,正如我们说盐这个词的一般的意义 是

3、氯化钠(NaCl),我们也可以用植物学或者动物学的术语来给植物 或者动物的名称下定义,可是我们没有一种准确的方法来给像爱或者恨这样一些词下定义,这样一些词涉及到好些还没有准确地加以分类 的环境-而这些难以确定意义的词在词汇里占了绝大多数。”他 还进 一步指出:“此外,即使我们有一些科学的(也就是普遍被承认的而又 不准确的)分类,我们也还往往发现语言里的意义跟这种分类并不一 致。”语言学家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1980) 一书中曾提 出语言符号具有两个重要的特性:符号的任意性和能指的线条性。2我 国学者冯志伟修正了索绪尔对语言符号特性研究的旧理论,而代之以反映 当前人类对自然语言符号认识水

4、平的新理论,即“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 层次性、非单元性、离散性、递归性、随机性、冗余性、模糊性等共八个 特性。”(冯志伟,2007)3陈丽也认为,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 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既然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精确性是语言的 自然属性,那么同语言的精确性相对立的一面,必然有语言的模糊性存 在。精确性与模糊性共同处在语言这一矛盾的统一体中,构成语言的两种 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属性。(陈丽,2004)4可以说,思维机制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语言表达的模糊性。模糊语言 学已发展成为以模糊集合论和现代语言学为指导来分析人类自然语言的模 糊性,将语言模糊性根源、语言模糊性与精

5、确性的关系、模糊语义学、 模糊语用学等作为其研究对象的跨领域的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二、语言的模糊性关于语言的模糊性,不同领域的专家们有着十 分精辟的论述。美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也是语义哲学的奠基人皮尔 斯(Charles. Peirce )在1902年将模糊性定义为:“当事物出现几种可 能状态时,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的思考,实际上仍不能确 定,是把这些状态排除出某个命题(proposition ),还是归属于这个命 题,这时候,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上面说的实际上不能确定,我指的 并不是由于解释者的无知而不能确定,而是因为说话者的语言的特点就是 模糊的”。5让人吃惊的是,模糊

6、数学的产生和发展,首先是从观察和研究自 然语言中的各种模糊现象开始的。模糊集(fuzzy sets )是1965年由美国 加利福尼亚大学著名控制论专家札德率先提出来一个数学概念,它指由模 糊概念组成的集,或者说,指表现模糊概念外延的集。札德本人在模 糊集一文中曾明确地说明:“模糊集合论的这个分支的起源是从语言学 方法的引入开始的,它转而又推动了模糊逻辑的发展在即将到来的 时代,我相信近似推理和模糊逻辑将发展成为一个重要领域,从而变成研究哲学、语言学、 心理学、社会学、管理科学、医学诊断、判别分析以及其它领域的新方法 的基础。”他更将模糊类(fuzzy class )定义为:模糊类是指“其界限不

7、 是径渭分明地确定好了的类别,”或者换个说法,“模糊类是指该类中 的成员向非成员的过渡(transition )是逐渐的,而不是突然的 (abrupt)。” 6也就是说,物体从属于某个集合到不属于该集合是逐渐改变的,而不是突然的。此外,谢富勒在其文字之外书中指出,模糊性是描写词语的一 种普遍特征,它与标准逻辑之间有根本性的冲突,是与种种形式的不可 确定性(indeterminacy )密切相关的;7阿尔斯 顿在语言哲学一 书中指出,一个词语的模糊性(vagueness )表现在它的应用范围不能被 明确划分的这种现象;8而皮尔斯则认为:“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 态时,尽管说话人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

8、的考虑,实际上仍不能确定是 把这些状态排除于某个命题之外还是归属与这个命题,这时候,这个命 题就是模糊的” (Ballmer Pinkal,1983)。9中国的语言学家及学者也发表了各自对模糊语言的看法。赵元任先 生认为,“一个符号当其适用于边缘中的情况同其适用于清晰的情况相 比显得突出时,这个符号就是模糊的。” 10陈治安先生等编著的模 糊语言学概论中则是这样界定的:“模糊性就是词语的所指范围的边界 是不确定的这种属性。具体说来,它是符号的使用者所感到他使用的某个 符号与他所指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对象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 11札 德的理论掀起了思维领域一场跨越性的革命,尽管表述不尽相同,国内

9、 外学者们对语言模糊性是指一个词词义的内涵或外延难以准确地界定而产 生的词义范围边界不清晰的现象这一点上是一致的。语言的模糊性是复 杂的语言体系中客观存在且难以避免的人类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三、模糊语言的语言特性模糊语言具有四大语言特性,即普遍 性,相对性,多维性,依赖性。1. 普遍性(Universality)模糊语言的存在不是个别特殊现象, 它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尽管我们追求语言的精确表达,实际上,自然语言中的词绝大多数都是模糊的(文旭,1996: 5)。12自然界中许多指示“连续客体”的词,包括时间词(春夏秋冬, 早中晚)、颜色词(赤橙黄绿青蓝紫)、年龄词(幼年,童年,少年, 青年,成年,

10、中年,老年)等就或多或少具有模糊性。以上所列举的年龄词中,每一个概念的上下限都难以界定,都是模 糊的。尽管现代汉语词典对“青年”的定义是“指十五六岁到三十岁 左右的阶段”,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章里却规定年满14岁就可入 团,年满28岁就须退团,五四青年节也指 定14-28岁的人为适用人 群。事实上,国内和国际上都没有对“青年”这一概念的明确定义,国 内各种“杰出青年”、“五四青年奖章”等参评规则,一般将青年定义 为18周岁至40周岁之间,欧盟的标准是14-25岁,而联合国的界定 标准有14-24岁、14-40岁、14-45岁等,概念范畴不尽相同。除却年 龄上限的莫衷一是外,年龄下限也是一个不

11、大不小的尴尬。联合国儿童 权利公约将儿童定义为18岁以下的任何人,而按照我国法律的规 定,18周岁以下属于未成年人。如此一来,不免令人困惑-既然尚 未成年,如何一跃成为“青年”??林肯语言中的某些抽象词,如democracy (民主),freedom (自 由),humanrights (人权),love (爱),hate (恨)等,不同年 龄、不同知识水平,甚至是不同文化的人对它们的解读也存在很大差 异,其语义是颇为模糊的。按照字典上的定义,民主是“人民支配的政 体,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由人民直接行使,或由经自由选举制度产生的人 民代理人行使。”用亚伯拉罕 的话来说,民主是“民有、民享、民治。

12、the people , for the people , by the people ) ”的政权。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 者孙中 山先生则提出了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不同政权对民主有着自 己不同的诠释,民主含义的模糊化所使用的最重要的理论就是民主的多 样性和阶段性,民主的多样性理论宣称民主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形式,而 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各国可以根据“国情”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民主 形式。民主的阶段性理论认为民主是社会发展的方向,但是民主的发展 是逐步的。不可否认,民主的含义已经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清晰走向模 糊了。语言中大量的模糊限制语(hedge),如汉语中的“大约、左右、也 许、大概

13、、说不定、若干、诸如此类、似乎、好像”等,英语中的 almost, about, probably, perhaps, sort of, kind of, more or less, in a sense, somewhat, roughly, mostly, basically, commonly, relatively等,在表量方 面都有不精确性, 当这些词对语义明确或基本明确的词语进行修饰时,整个结构的语义就变 得模糊不清了:He is more than fifty.他五十多岁了。I kind of like her.我有几分喜欢她。即便是精确的数词也可表达模糊的语义,模糊数在汉语习语

14、中俯拾 皆是,如:三番五次、九死一生、十恶不赦、百读不厌、千锤百炼、万念 俱灰等;英语中除several,dozen,couple等概数外,精确数词如 nine, hundred,thousand, million, billion 等也可用作模糊数, 泛指“多”,如:One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百闻不如一 见。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条命(英国迷信,意指猫的生命力强)。2. 相对性(Relativity )模糊语言本身的相对性首先表现在,它有 时明显地受主观意识的影响,使得许多模糊语言完全可以因人因肘因地不 同得出不同的

15、结论。比如同一事物,一个人认为是“美”的,而另一个人 却认为是“丑”的;有的人认为是“得体”的,而其他人却认为是“失格”的。模糊语的相对性还体现在它与精确语可以互相转化上,模糊语可转 化为精确语,精确语也可能转化为模糊语。我们在关注模糊语义这一问 题时,注意到一些语义孤立地看是模糊的,可是进入一定的组合以后, 语义却变得精确了。例如,孤立地看“软”和“硬”、“冷”和“热” 这两对反义形容词,他们的语义是模糊的,也就是说“软”和“硬”之 间的界线不清楚,究竟什么样的算软,什么样的算硬并没有明确的界 定,不同的人对“软”和“硬”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温度达到多少度 是冷、多少度算热,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16、,何况还有不冷不热的中间状 态,因而“冷”与“热”的语义也是模糊的。可是这些语义模糊的词进 入组合以后,语义却精确化了。如“软坐”和“硬坐”,“软件”和“硬 件”,“令饮”和“热饮”,“令战”和“热战”。语义的模糊与精确是 对立统一的整体,没有绝对的精确语言,也不存在绝对的模糊语言。3. 多维性(Multi-dimension )传统集合论的基础是二值逻辑,即亚里士多德的经典排中律每一个 集合的成员要么属于它(隶属度为1),要么不属于它(隶属度为0)。但 对于某些模糊词语,譬如美与丑,高与矮,好与坏,强与弱,轻与重,深 与浅等,对其把握并不能依据非此即彼的排中律,所回答的不是“a或非 a”型的问题。札德提出用隶属度(membership grade )的方法、用算式 和曲线来说明模糊词语,对于那些类属边界不清晰和性态发展亦此亦彼的 现象,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