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写作的价值与意义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1410895 上传时间:2023-12-0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写作的价值与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论写作的价值与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论写作的价值与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论写作的价值与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写作的价值与意义(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写作的价值与意义作者:刘凯雄曾方荣来源:文学教育2013年第23期内容摘要:写作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的精神生产劳动,作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 重要工具,对人类社会与个人发展具有非常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写作的 价值日益彰显。本文从写作对人类社会发展、人才的培养、个人自我价值实现三个方面对写作 的意义与价值做了初步探讨。关键词:写作价值 人类文明人才培养自我价值实现价值是指事物对人的用途与意义。所谓的写作价值就是写作对于人的功用和意义。写作 作为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精神生产劳动,作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实践活动,具有 重要的社会和个人价值。特别是作为信息传达的重要工具

2、,在现代信息化社会里,写作同人们 的工作、生产、生活更加密切相关,写作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更加彰显。写作无论是对整个人类 社会,还是一个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一. 写作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知道,写作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沟通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发明了文字,有了写 作,也表明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社会。写作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中华五千年 文明史,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中华五千年写作史。写作是主体的思维活动,是信息传播的最为重 要的载体。写作活动,无论是对自然本体结构和本体功能的反映,还是对人类自身认识结构和 认识功能的反映,都是作者对自己认为有传播或贮

3、存价值的信息的选择,都是对主客体知识信 息量的积累与开发。人类正是在这种选择和开发中实现知识总量的积累和增殖,逐步向真理王 国逼近,使人类社会文明得以继承与发扬,逐级向高层社会文明发展。我们知道,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离不开科技、离不开知识、离不开先进的思想,这些是人 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根本保证。正是有了写作,才可以将科技、知识、先进思想进行广泛传播, 才可以永久地传承与发扬光大,也才可能使我们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因为通过写作这样 一个载体,人们就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人类的智慧和先进的思想就能得以广泛传播和继承, 后人就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走得更远,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明。写作又是人们

4、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人们更好地进行社会的组织与管理的重要手段。 国家的有效管理、社会的有机组织、人们的和谐相处,这些同样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前提,而 写作作为国家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在社会发展进步中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的法 律、法规、制度的建设与执行,社会的教化与道德的宣传践行,都离不开写作的中介作用。所 以,在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时代,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明确提出“盖文章乃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对写作的经国济世的作用做了充分认识。我们知道,离开了写作,国家社会就 难以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就会大大减缓。虽然,我们也看到,写作的价值 也可偏离,产生负价值或价值的扭曲,但

5、人类社会总体的力量是一种正能量,人类社会一定向 真善美发展。写作的价值,也一定是积极与正面的,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二. 写作是人的素质全面培养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重任。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教育是人才培养最主要的途径。人才培养,教育的手段多种多样, 培养的内容也丰富多彩。写作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一种最为有 效的方法之一。写作本体的综合性、创造性,决定了写作需要写作主体全面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写作 主体在写作实践过程中,实际上也是主体全面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运作过程,是写作主体全面的 素

6、养、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经常写作的人,可使他的智能和非智能结构综合运用、全面 培养。具体来讲,写作可促进写作主体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智力结构的完善与发 展。也使得一个写作能力强的人,在从事其他工作时,表现出明显的智慧优势。例如他感知事 物更加灵敏、分析问题更加缜密、解决问题能力更加深刻、统摄全局的整合能力更加突出、表 达自己的意见更加有效。通过写作的训练,大大提高了主体全面的综合素质,也使得写作成为人才全面素质培养 最有效的方法。正因为如此,我国古代教育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把写作作为人才培 养最重要的手段,也把写作作为人才选拔的最为重要依据,八股取士便是最突出的表现。当下

7、, 各国人才培养和选拔同样将写作作为重要手段。美国等欧美国家文职人员选聘和我国公务员招 考,同样将写作作为重要的考试科目。这从侧面也说明了,写作是个人全面综合素质的体现。 写作训练全面培养和提高了主体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写作是一种严密的思维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生产劳 动。通过写作训练可提高主体思维的品质,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严谨性、丰富性、创 新性。而思维能力是人的能力核心,主体的一切能力都离不开思维能力。从某种意义说,写作 对思维的训练与提高具有其他活动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尤其是写作思维的创造性,对提高主体 的创新能力的作用可以说是其他活动难以替代。创造能力是一个人

8、综合素质的最有力的体现, 是一个人全面素质的整合。因此,写作的训练,是提高主体的素质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三. 写作是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最重要手段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生命的形态多种多样。每一个人都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心理 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需要是多层次的,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等需要外,还有情感、尊重、 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作为个体生命最高的需要,它显现了生命的价值 和个体生存的意义。作为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但在今 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里,写作能力作为一个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在实现自我价值方面具 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首先,写作是一

9、个现代人所应有的基本素质,写作能力是一个人成功所必须具有的重要 能力之一。余秋雨曾说:“写作是构建现代文明的重要素质。”在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里, 知识的传播、信息的获得,无不需要写作这一载体。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教授在大 趋势一书中说:当代社会应该记住最重要的大事有五件,其中之一是“在这个文字密集社会 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写技巧”。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才,除了需要思维 能力、创新科研能力、自学能力、组织协调等能力外,还需要写作表达这一交际沟通能力。离 开了基本的沟通交际写作能力,我们就难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难以准确地与他人进行有 效的沟通交流,难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顺利

10、转化和推广。因此,写作是我们人生成功的基本的 保证和必要条件。其次,写作可作为我们的事业追求、立身之本。春秋时期的左传有“三不朽”之说: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将写作的“立言”同 “立德”、“立功”相提并论,视为人生不朽、流芳百世的重要途径。曹丕在典论论文 中更加突出了写作的重要性,明确提出:“盖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 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其,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 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可见,我国古人都非常重视写作,把写作 视为人生成功之要,千古流芳之途。确实,写作是人

11、类社会重要的精神生产,同社会物质生产、文化生活、个体生命发展密 不可分。写作是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社会发展需要大批的写作人才。一则写作可提供给 人们丰富的精神食粮。不管什么时代,社会如何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精神消费随 着社会的发达需求越来越多。这样从事写作的人特别是文学的创作者,因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 要,而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一员。写作者也因此可通过创作获取劳动报酬、取得较高的社会地 位。古今中外那些文学家们,大多人不但因自己的卓越的写作才能在当时或声名显赫或位高权 重,而且因自己的写作留给后人丰富的精神产品、深刻的智慧而被我们永远铭记。可以说,在 我们每个同学的脑海里,最先涌现出

12、的名人应该是那些文学家们。二则,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 的应用写作人才,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里,从事写作的人越来越多,写作人 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些人才或许不直接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精神产品,但在这个社会系统的有 机运行中,成为必不可少的一员。他们也因此而立足于社会,将写作作为自己的职业,作为立 身之本。比如各行业的文秘人员,媒体从业人员,甚至职业写作者等。现在在我国从事相关文 字工作的文秘类人员不下千万,与写作相关的秘书职业也成为我国二十大职业之一。因此,只 要我们有较高的写作素质,我们完全可以藉此立足社会,取得自己人生的成功。写作也成为我 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上面,我们从人类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和自我价值实现等三个方面对写作的价值做了一 个认识。当然,写作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应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深入认识。 但不管我们做怎样的认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当今社会中,写作素质是一个现代人应有 的基本素质,写作能力是一个现代人应具的基本生存能力。(作者单位:湖南省劳动人事职业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