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执业医师资格证-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全真模拟卷18(附答案带详解)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1403918 上传时间:2023-12-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执业医师资格证-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全真模拟卷18(附答案带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2执业医师资格证-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全真模拟卷18(附答案带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2执业医师资格证-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全真模拟卷18(附答案带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2执业医师资格证-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全真模拟卷18(附答案带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2执业医师资格证-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全真模拟卷18(附答案带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执业医师资格证-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全真模拟卷18(附答案带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执业医师资格证-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全真模拟卷18(附答案带详解)(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执业医师资格证-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全真模拟卷(附答案带详解)1. 问答题: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答案: 本题解析:(一)甲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1抗-HAVIgM 于HAV感染1周后产生,血中持续36个月,是早期诊断甲肝的特异性抗体。2抗-HAVIgG 代表着抗-HAV总抗体,甲肝初期血中滴度已有升高,23个月达高峰,病愈后可长期存在,对流行病学调查和接种疫苗效果的观察有重要意义。(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1HBsAg及抗-HBs测定 HBsAg具有抗原性,不具有传染性。HBsAg是感染HBv的标志,见于HBV携带者或乙肝患者。抗-HBs一般在发病后36个月才出现,是一种保护性抗体。抗-H

2、Bs阳性,见于注射过乙型肝炎疫苗或曾感染过HBV,目前HBV已被清除者,对HBV已有了免疫力。2抗-HBc测定 乙肝病毒核心抗原临床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但可检测核心抗体。抗-HBc不是中和抗体,而是反映肝细胞受到HBV侵害的可靠指标,主要有IgM和IgG两型。抗-HBcIgM是机体感染HBV后出现最早的特异性抗体,滴度较高,但持续时间较短,病愈后618个月即可消失。抗-HBcIgM阳性,是诊断急性乙肝和判断病毒复制的重要指标,并提示有强传染性。抗-HBcIgG在机体感染HBV后1个月左右开始升高,能反映抗-HBc总抗体的情况。其阳性高滴度,表明患有乙型肝炎且HBV正在复制;抗-HBcIgG阳性

3、低滴度,则是HBV既往感染的指标,可在体内长期存在,有流行病学意义。3HBeAg及抗-HBe测定 HBeAg阳性表示有HBV复制,传染性强。抗-HBe多见于HBeAg转阴的病人,它意味着HBV大部分已被清除或抑制,是传染性降低的一种表现。抗-HBe并非保护性抗体,它不能抑制HBV的增殖。HBsAg、HBeAg及抗-HBc阳性俗称大三阳,提示HBV正在大量复制,有较强的传染性;HBsAg、抗-HBe及抗-HBc阳性俗称小三阳,提示HBV复制减少,传染性已降低。(三)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1丙型肝炎抗体的检测 丙型肝炎抗体是有传染性的标志而不是保护性抗体。抗-HCVIgM阳性见于急性丙型肝炎患者,

4、发病后4周即可阳性,持续14周,6个月内不能转阴者提示转为慢性丙型肝炎;抗-HCVIgG阳性表明已有HCV感染。输血后肝炎有8090的患者抗-HCVIgG阳性。2HCV-RNA的检测 HCV感染后12周即可从血中检出HCV-RNA,HCV-RNA阳性提示HC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治愈后很快消失。2. 问答题:针刺的角度和深度答案: 本题解析:针刺的角度和深度,要根据施术腧穴所在的具体位置、病人体质、病情需要和针刺手法等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一)角度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它是根据腧穴所在的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起来而确定的。一般分为以下3种角度:1直刺 是针身

5、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2斜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3平刺 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二)深度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度数,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要结合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部位而决定。1年龄年 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2体质 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3病情 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4部位 头面、胸腹及皮薄

6、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厚处的腧穴宜深刺。3. 问答题:李某,男,25岁,干部,未婚,2004年9月7日就诊。患者1年前因急性阑尾炎在某院进行手术治疗,近1年来患者常腹部刺痛,以夜间为甚,痛处固定,以右下腹为主,曾服用多种止痛药无效,遂来就诊。T 37,P 78次分,R 20次分,BP 11080mmHg。痛苦面容,腹部平软,右下腹可见手术疤痕,轻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稍弱,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涩。血常规正常;腹部B超:肝胆脾胰未发现异常。答案: 本题解析:辨病辨证依据:患者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1年为主症,故可诊断为腹痛。患者年轻,病程1年,有手术史,可辨证为瘀

7、血内停证。瘀血内阻,不通则痛,故腹部刺痛,痛处固定不移;瘀血病在血分,属阴,则疼痛夜间加重;舌质暗、苔薄白、脉涩均为瘀血之征。西医诊断依据:年轻男性,有手术史;以右下腹刺痛为主,轻压痛,无反跳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肝胆胰脾B超检查正常。入院诊断:中医诊断:腹痛(瘀血内停证)。西医诊断:肠粘连。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痛。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当归10g 川芎10g 赤芍15g 生蒲黄10g 五灵脂10g 延胡索10g 小茴香10g 泽兰10g 红花10g 甘草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4. 问答题:中风答案: 本题解析: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8、。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斜等症状。【病因病机】1病因(1)内伤积损:素体阴亏血虚,阳盛火旺,风火易炽,或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复因将息失宜,致使阴虚阳亢,气血上逆,上蒙神窍,突发本病。(2)劳欲过度:烦劳过度,耗气伤阴,易使阳气暴张,引动风阳上旋,气血上逆,壅阻清窍;纵欲过度,房事不节,亦能引动心火,耗伤肾水,水不制火,则阳亢风动。(3)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辛香炙煿之物,或饮酒过度,致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生热,热极生风,终致风火痰热内盛,窜犯络脉,上阻清窍。(4)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其中以郁怒伤肝为多。平素忧郁恼怒,情志不畅,肝气不舒

9、,气郁化火,则肝阳暴亢,引动心火,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遂致猝倒无知。或长期烦劳过度,精神紧张,虚火内燔,阴精暗耗,日久导致肝肾阴虚,阳亢风动。此外,素体阳盛,心肝火旺之青壮年,亦有遇怫郁而阳亢化风,以致突然发病者。(5)气虚邪中:气血不足,脉络空虚,尤其在气候突变之际,风邪乘虚入中,气血痹阻,或痰湿素盛,形盛气衰,外风引动内风,痰湿闭阻经络,而致僻不遂。2病机 中风的形成虽有上述各种原因,但其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病理基础则为肝肾阴虚。因肝肾之阴下虚,则肝阳易于上亢,复加饮食起居不当,情志刺激或感受外邪,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故猝然昏仆,不省人事。病

10、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气、瘀,其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如肝肾阴虚,阳亢化火生风,或五志化火动风。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火热炼液为痰。暴怒血菀于上,或气虚无力推动,皆可致瘀血停滞。四者之间可互相影响或兼见同病,如风火相煽,痰瘀互结等。严重时风阳痰火与气血阻于脑窍,横窜经络,出现昏仆、失语、僻不遂。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发病之初,邪气张,风阳痰火炽盛,气血上菀,故以标实为主;如病情剧变,在病邪的猛烈攻击下,正气急速溃败,可以正虚为主,甚则出现正气虚脱。后期因正气未复而邪气独留,可留后遗症。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

11、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轻者中经络,重者中脏腑:若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见中经络之证;若风阳痰火蒙蔽神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见中脏腑重证,络损血溢,瘀阻脑络,而致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因邪正虚实的不同,而有闭脱之分及由闭转脱的演变。闭证之中腑者,因肝阳暴亢或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见僻不遂,神志欠清,大便不通;中脏者,风阳痰火内闭神窍,脑络瘀阻,则见昏仆,不省人事,肢体拘急等闭证。因于痰火瘀热者,为阳闭;因于痰浊瘀阻者为阴闭。若风阳痰火炽盛,进一步耗灼阴精,阴虚及阳,阴竭阳亡,阴阳离决,则出现脱证,表现为口开目合,手撒肢冷,气息微弱等虚脱症状。由此可见,中风的发生,病

12、机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六端。【诊断要点】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4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类证鉴别】1中风与口僻 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但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

13、年龄均可罹患。2中风与厥证 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一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移时多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不利等表现。3中风与痉证 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发病时也可伴有神昏,需与中风闭证相鉴别。但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而后可以出现抽搐。痉证抽搐时间长,中风抽搐时间短。痉证患者无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状。4中风与痿证 痿证可以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风之表现;中风后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复者,亦可见肌肉瘦削,筋脉弛缓,两者应予以区别。但痿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或肌肉萎缩

14、,筋惕肉瞤为多见;而中风的肢体瘫痪多起病急骤,且以偏瘫不遂为主。痿证起病时无神昏,中风则常有不同程度的神昏。5中风与癎证 癎证发作时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与中风相似。但癎证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猝发仆地时常口中作声,如猪羊啼叫,四肢频抽而口吐白沫;中风则仆地无声,一般无四肢抽搐及口吐涎沫的表现。痴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但可再发;中风患者昏仆倒地,其神昏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难以自行苏醒,需及时治疗方可逐渐清醒。中风多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亦与癎证不同。【辨证论治】一、中经络1风痰入络证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

15、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病机概要:脉络空虚,风痰乘虚人中,气血闭阻。治法:祛风化痰通络。代表方剂:真方白丸子加减。常用药物:半夏、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当归、白芍、鸡血藤、豨莶草等。2风阳上扰证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病机概要: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窜络脉。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代表方剂:天麻钩藤饮加减。常用药物:天麻、钩藤、珍珠母、石决明、桑叶、菊花、黄芩、山栀、牛膝等。3阴虚风动证主症: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瞤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病机概要: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络。治法:滋阴潜阳,息风通络。代表方剂:镇肝息风汤加减。常用药物:白芍、天冬、玄参、枸杞子、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牛膝、当归、天麻、钩藤等。二、中腑脏(一)闭证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