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专题一:读懂诗歌必备知识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1400904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专题一:读懂诗歌必备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专题一:读懂诗歌必备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专题一:读懂诗歌必备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专题一:读懂诗歌必备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专题一:读懂诗歌必备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专题一:读懂诗歌必备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专题一:读懂诗歌必备知识(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修正版专题一 读懂古诗(必备知识)明诗意,知题材 专题微语 古诗鉴赏, 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 对于命题者来说, 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 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 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我 们应沉下心来, 反复咀嚼, 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 从而来解读 古诗。在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 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深层意思, 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 (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 (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 么思想(

2、态度、观点 )等。一、标题切入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 是诗歌内容形 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 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 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 旨等,有的交代了诗歌的题材、 体裁。从标题切入, 就是要把握住这些丰富信息。 边练边悟二、细读正文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 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 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 累和素养为基础的,不过,在方法上还是有以下两点很关键: (一)懂得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1. 基本特点:情景结合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 “景”二字。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

3、要 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 。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 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 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三、四两句 (尤其是末句 ),律诗的三、四两 联 (尤其是尾联 ),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之间的过渡 (过 片)。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情景结合不仅要注意其顺序,更要注意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前后内容 (即写景与抒情 )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前后内容 (即写景与抒情 )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 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2. 章法结构 (近体诗

4、):起承转合 近体诗的写作思路一般为: 起承转合。 理解了这一特点, 可以读懂诗的层次 脉络、大体内容,甚至可以帮助做一些试题。“起承转合” 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 “起”即开篇,“承”是对“起” 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 “合”是收束全诗。(1)“起” 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 多样。其作用主要有两种:a.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感情基调;b.托物起兴, 烘托铺垫,渲染映衬。(2)“承” 在古诗词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 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 “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

5、扬 先抑、欲抑先扬等。其主要作用有:a.承上启下,b.铺垫下文。(3)“转” 在古诗词中,“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中多指过 片。“转”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 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 抓住“转”句特点对解读诗意也很关键。(4)“合” 在古诗词中,“合”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 “合”句水 到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 “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 a.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b.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c.以景结情, 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古诗词“合”的方式有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

6、 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 手法曲折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3. 利用律诗中间两联对仗特点理解诗意,甚至艺术手法 对仗,就是对偶,只在律诗中称“对仗” 。对仗,从内容角度可分为正对、 反对、串对三种。“正对”是指上下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如李 白登金陵凤凰台“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 发人事代谢、 怀古伤今之情。“反对”是指上下两句意义上互为对立。 如高适燕 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就是把军中战士和将帅的两种生活 放置在一起,构成反差,从而抒发忧愤之情。 “串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

7、句 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亦称“流水对” 或“走马对”。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两句说的是从四川出三峡而北上的行程,前后一贯,又有次序。分清对仗种类, 可以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另外,根据律诗上下句词性相对、 结构相同的形式特点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诗句的意思。(二)细读,反复品读正文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鉴赏。而其语 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 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1. 阅读步骤(1) 多读全诗。 力求在 3 分钟

8、左右至少读三遍诗,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先对 全诗有个总体印象。(2) 找出诗中的写景、 写物、写人的名词 ,当然更重要的是融入情感的形象 (意象 ), 弄清全诗写了什么。(3) 找出这些名词或前或后的动词、形容词 (如惜、怨、悲、空、独等 ),弄清全诗 的感情基调。2. 抓住重点(1)抓住意象。 意象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 独特形象。 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 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 的一把金钥匙。(2)捕捉、咀嚼诗歌中主观色彩较浓的词语、句子 从传达诗歌情感、 主旨的程度上看, 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 显性关键词是 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

9、型的词语,如包含“愁” “怨”“愤”“恨”“忧”“凄” “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 词或形容词, 表意功能明显, 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 这种 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 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 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 如“独行穿落叶, 闲坐数流萤”中的“独” “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也至关重要。描摹景、 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

10、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 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叫景物语。 另有一些典故语, 需要通过挖掘典故的本义来 探寻作者的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 (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 ), 需要还原基本义。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 “惟”“空”“又”等, 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 弄清上述隐性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如同拨 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每一首诗都有关键句,这些句子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态度等, 读懂了这些句子也就较容易理解诗词的主旨。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 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揭示了本诗的主旨。又如琵琶行中的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

11、相识”就表达了诗人的沦落天涯之恨。再如兵 车行中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 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概括了本诗的主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卒章显志, 是古诗词常见的写法, 古诗词常在末尾两句 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三、挖掘暗示信息 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很重要,有 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1. 作者信息的暗示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 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 人的遭遇、 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 朝政等方面的问题。 知

12、道了人与世, 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古代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 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 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如: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杜 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潇洒,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 当头,忧心如焚、慷慨悲壮。王维的多才多艺,能诗,又精通书画和音乐,决定 了他的诗的风格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信奉佛教,决定了他后期对现实的 漠不关心。苏轼思想复杂, 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 又统一地渗透到他世界观的 各个方面,决定他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2. 注释的暗示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 大多附有注释。

13、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 地 名,那是在帮助考生读懂诗句; 有时介绍写作背景, 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 主旨;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 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 类似注释的诗, 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 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3. 题干的暗示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 (回答什么问题 ), 解说要素 (解释题目要求 ),限制要素 (哪一联、哪一句等 )。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 可以帮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法” 。如 2015 年高考安徽卷第 8 题:

14、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题 干中“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已经把该诗前六句所写的内容告诉你了。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 但常见题材总是有限的。 大致有山水田园诗、 边塞 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即事抒怀诗。相 同题材的诗歌在“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上往往有相似、相近、相通之处。 平时学习诗歌,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 ;在考场上,完全可以“知一类诗, 通一首诗”,即先从内容入手, 尝试根据该诗的内容特色, 大致归类到某一题材, 再由类及篇推断其使用手法及具体内涵, 亦即合理猜想该诗大致运用了何种表达 技巧,表达了什么思想

15、感情。一、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 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 的诗歌。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 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 至唐 代两者合流,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 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解读时一定要抓住情景关系加以品析。首先,把握景物 (意象 )特征。常见的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 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其次,领悟诗人融于景物的情感。 山水田园诗表达的常见的思想情感有: 热 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闲适自得的心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怀 才不遇的苦闷等。 另有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

16、的幽寂高雅, 歌 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远近高低结合、视听结合、 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反衬等。二、边塞军旅诗边塞军旅诗以描写边塞风光、 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 唐代边塞诗派 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边塞军旅诗有对边塞风景的描写, 展现了边塞独有的自然风貌, 更为抒写将 士边塞生活做了很好的铺垫、烘托;也有对征战的描写,不过,它常常借助一些 意象,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 去表现战争的场面或边塞的风光。 这些意象 (景象 ), 从用品看,主要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等;从景 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等;从地名和民族名看,主要有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 夷、楼兰、安西、单于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