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化学下学期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1400148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6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化学下学期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化学下学期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化学下学期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化学下学期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化学下学期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化学下学期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化学下学期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化学下学期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化学下学期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u:64 Na:23 Cl:35.51.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是汽油或柴油不完全燃烧造成的B. 我国全面启动的北斗导航系统的信号传输与硅有关C. 液氯罐泄漏时,可将其移入水塘中,并向水塘中加入熟石灰D. 工程兵开山使用的炸药“TNT”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答案】C【解析】【详解】A.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是汽车发动机中N2与O2在电火花作用下发生反应产

2、生的,A错误;B.我国全面启动的北斗导航系统的信号传输与二氧化硅有关,B错误;C.液氯罐泄漏时,可将其移入水塘中,并向水塘中加入熟石灰,二者发生反应产生CaCl2、Ca(ClO)2和水,从而消除了Cl2的毒性及危害,C正确;D.炸药“TNT”是三硝基甲苯,不是搞高分子化合物,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C。2.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14g乙烯和丙烯的混合物中极性键数目为2NAB. 标准状况下,与在光照条件下反应生成HCl分子数为C. 容器中2molNO与1mol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AD. 电解精炼铜时阳极减轻32 g,电路中转移电子数目一定为NA【答案】A

3、【解析】【详解】A.乙烯和丙烯最简式是CH2,最简式的式量是14,所以14g乙烯和丙烯的混合物中含有1molCH2,则其中含有的极性键C-H数目为2NA,A正确;B.取代反应是逐步进行的,不可能完全反应,所以标准状况下,22.4LCH4与Cl2在光照条件下反应生成HCl分子数小于4NA,B错误;C.容器中2molNO与1molO2充分反应会产生2molNO2,NO2会有部分发生反应产生N2O4,因此最后得到气体分子数目小于2NA,C错误;D.在阳极反应的金属有Cu,还有活动性比Cu强的金属,因此电解精炼铜时阳极减轻32 g,电路中转移电子数目不一定为NA,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A。3.降冰片二烯

4、类化合物是一类太阳能储能材料。降冰片二烯在紫外线照射下可以发生下列转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降冰片二烯与四环烷互为同分异构体B. 降冰片二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C. 四环烷的一氯代物超过三种(不考虑立体异构)D. 降冰片二烯分子中位于同一平面的碳原子不超过4个【答案】C【解析】【详解】A.降冰片二烯与四环烷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因此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A正确;B.降冰片二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因此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正确;C.四环烷含有三种位置的H原子,因此其一氯代物有三种,C错误;D.根据乙烯分子是平面分子,与碳碳双键连接的C原子在碳碳双键所在的平面上,所以降冰片二烯分子

5、中位于同一平面的碳原子为4个,D正确;故合理选项是C。4.根据下列实验操作,预测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或解释均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预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或解释A向FeI2溶液中滴入足量溴水,加入CCl4,振荡,静置下层溶液显紫红色氧化性:Fe3+I2B向淀粉在稀硫酸催化下的水解液中滴入少量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有砖红色沉淀生成葡萄糖具有还原性C常温下,将浓盐酸、二氧化锰放入烧瓶中,用淀粉碘化钾试液检验试液不变蓝常温下,浓盐酸、二氧化锰没有发生化学反应D向盛有NH4Al(SO4)2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NH4+OH- = NH3+H2OA. A

6、B. BC. CD. D【答案】C【解析】【详解】A.由于Br2具有强的氧化性,所以向FeI2溶液中滴入足量溴水,Fe2+、I-都被氧化,Fe2+被氧化为Fe3+,I-被氧化为I2单质,由于I2容易溶于CCl4,而CCl4与水互不相容,密度比水大,因此加入CCl4,振荡,静置,会看到液体分层,下层为I2的CCl4溶液层但不能证明氧化性:Fe3+I2,A错误;B.向淀粉在稀硫酸催化下的水解液中要先加入NaOH溶液,使溶液显碱性,然后再滴入少量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会看到产生砖红色沉淀,证明淀粉水解产生的葡萄糖具有还原性,B错误;C.浓盐酸、二氧化锰在室温下不能反应产生氯气,因此用淀粉碘

7、化钾试液检验,不能使试纸变为蓝色,C正确;D.向盛有NH4Al(SO4)2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首先发生反应:Al3+3OH-=Al(OH)3,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C。5.短周期元素X、Y、Z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増,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X与Y、Z位于相邻周期,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X原子内层电子数的3倍或者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的简单氢化物溶于水显酸性B. Y的氧化物是离子化合物C. Z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在空气中存放不易变质D. X和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都是弱酸【答案】B【解析】考查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X原子内

8、层电子数的3倍或者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说明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个,Y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因此X的最外层电子数是5,即X是N。X与Y、Z位于相邻周期,所以Y是镁,Z是硫。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A不正确。氧化镁是活泼的金属和活泼的非金属形成的,属于离子化合物,B正确。H2S具有还原性,容易被氧化,C不正确。硝酸和硫酸都是强酸,D不正确。答案选B。6.电渗析法淡化海水装置示意图如下,电解槽中阴离子交换膜和阳离子交换膜相间排列,将电解槽分隔成多个独立的间隔室,海水充满在各个间隔室中。通电后,一个间隔室的海水被淡化,而其相邻间隔室的海水被浓缩,从而实现了淡水和浓缩海水分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9、A. 离子交换膜b阳离子交换膜B. 各间隔室的排出液中,为淡水C. 通电时,电极l附近溶液的pH比电极2附近溶液的pH变化明显D. 淡化过程中,得到的浓缩海水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答案】B【解析】【详解】图中分析可知,电极1为电解池阳极,氯离子放电生成氯气,电极反应为:2Cl-2e-=Cl2,电极2为阴极,溶液中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电极反应2H+2e-=H2,实线对应的半透膜是阳离子半透膜,虚线是阴离子半透膜。A.分析可知b为阴离子交换膜,A错误;B.实线对应的半透膜是阳离子半透膜,虚线是阴离子半透膜,结合阴阳离子移向可知,各间隔室的排出液中,为淡水,B正确;C.通电时,阳极电极反应:2Cl-

10、2e-=Cl2,阴极电极反应,2H+2e-=H2,电极2附近溶液的pH比电极1附近溶液的pH变化明显,C错误;D.淡化过程中,得到的浓缩海水可以提取氯化钠、镁、溴等,有使用价值,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B。7.常温下,向10 mL0.1 mol/L的HR溶液中逐滴加入0.1 mol/L的氨水,所得溶液pH及导电能力变化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各点溶液中的阳离子浓度总和大小关系:dcbaB. 常温下,R- 的水解平衡常数数量级为10 -9C. a点和d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等D. d点的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c(R-)+2c(HR)=c(NH3H2O)【答案】B【解析】【详解】A.溶液导

11、电能力与溶液中离子浓度有关,根据图象可知,b点导电能力最强,d点最弱,A错误;B.根据图象可知,0.1mol/L的HR溶液的pH=3,则c(R-)c(H+)=10-3mol/L,c(HR)0.1mol/L,HR的电离平衡常数Ka=10-5,则R-的水解平衡常数数Kh=10-9,B正确;C.a、d两点导电能力相等,但溶液的pH分别为4、8,都抑制了水的电离,a点c(H+)=10-4mol/L,d点c(OH-)=10-6mol/L,所以对水的电离程度的影响不同,C错误;D.d点加入20mL等浓度的氨水,反应后溶质为等浓度的NH4R和NH3H2O,根据物料守恒可得:2c(HR)+2c(R-)=c(N

12、H3H2O)+c(NH4+),因溶液呈碱性,NH3H2O的电离程度大于NH4+的水解程度,则c(NH4+)c(NH3H2O),则c(HR)+c(R-)c(NH3H2O),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B。8.“84消毒液”因1984年北京某医院研制使用而得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其有效成分是NaClO。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实验室制备NaClO溶液,并进行性质探究和成分测定。(1)该学习小组按上图装置进行实验(部分夹持装置省去),反应一段时间后,分别取B、C瓶中的溶液进行实验,实验现象如下表。已知:饱和NaClO溶液pH11;25C时,弱酸电离常数为:H2CO3:K1=4.410-7,K2=4.710

13、-11;HClO:K=310-8实验步骤实验现象B瓶C瓶实验1:取样,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褪色变蓝,不褪色实验2:测定溶液的pH312回答下列问题:仪器a的名称_,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C瓶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_(填化学式)。若将C瓶溶液换成NaHCO3溶液,按上述操作步骤进行实验,C瓶现象为:实验1中紫色石蕊试液立即褪色;实验2中溶液的pH=7结合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紫色石蕊试液立即褪色的原因_(2)测定C瓶溶液中NaClO含量(单位:g/L)的实验步骤如下:取C瓶溶液20mL于锥形瓶中,加入硫酸酸化,加入过量KI溶液,盖紧瓶塞并在暗处充分反应。用0.1000mol/LNa2S

14、2O3标准溶液滴定锥形瓶中的溶液,淀粉溶液显示终点后,重复操作23次,Na2S2O3溶液的平均用量为24.00mL。(已知:I2+2S2O32-=2I-+S4O62-)步骤I的C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盖紧瓶塞并在暗处反应的原因_滴定至终点的现象_。C瓶溶液中NaClO含量为_g/L(保留2位小数)【答案】 (1). 分液漏斗 (2). MnO2+2Cl-+4H+Cl2+Mn2+2H2O (3). NaClO、NaOH (4). 溶液中存在平衡Cl2+H2OHCl+HClO,HCO3-消耗H+,使平衡右移,HClO浓度增大 (5). ClO-+2I-+2H+=I2+Cl-+H2O (6)

15、. 防止HClO分解(防止Cl2、I2逸出) (7). 当滴入最后一滴Na2S2O3溶液时,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不变色 (8). 4.47【解析】【分析】装置A中MnO2固体和浓盐酸反应生成Cl2,Cl2中含HCl气体,通过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通过装置C中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通过碳酸氢钠溶液,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盐酸和碳酸氢钠反应,促进氯气和水反应正向进行次氯酸浓度增大,最后通过碱石灰吸收多余氯气,(1)由图可知仪器的名称,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通过装置C中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C瓶溶液中石蕊立即褪色的原因是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盐酸和碳酸氢钠反应,促进氯气和水反应正向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