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1397972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在游戏中,幼儿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模仿成人世界的真实情景,在虚拟或想象的游戏情景中幼儿主动交往,充分表现。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中,在教育者对游戏的有效组织下,伴随幼儿游戏兴趣和愿望的产生,幼儿游戏就成为教育实践中现实的活动行为。经过一年的专题研究,对教师在幼儿自主性游戏汇总的角色与地位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是我的总结:一、自身为媒介教师以自身作为影响媒介指导幼儿的游戏,首先要考虑以什么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一般来说,教师可以游戏者和旁观者的两种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1、 游戏者。这是教师以与幼儿同样的游戏者身份,通过游戏的语言和行为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当教师投入到幼儿的游戏

2、活动中,往往能够吸引幼儿玩得更有兴趣,因为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游戏的玩法技能相对比较缺乏,教师的参与往往使游戏有更多的变化和情节的深化。教师可通过模仿幼儿的游戏来对摘要: 在幼儿园里,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在游戏中,幼儿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模仿成人世界的真实情景,在虚拟或想象的游戏情景中幼儿主动交往,充分表现。游戏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成人或者教育者对游戏中的幼儿可以放任自流,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已成为教育幼儿、发展幼儿的手段或形式,幼儿游戏的过程就是教师给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教师进入幼儿游戏过程的意义,越来越受到肯定和认同。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合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

3、响或干预,即指导,以保证游戏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切实实现。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介入和指导,就是对游戏活动本身的现场指导,教师对游戏过程的现场指导是游戏实施计划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运用适宜的介入指导方法,在游戏中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关注中班幼儿的各种行为和问题,适当、适时介入促进幼儿在活动中的交流和协作;教师作为参与者、建议者,让大班幼儿自主选择主题,参与规则制订,使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最后笔者总结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指导策略,正确把握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一、问题的提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

4、规律和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指导方法,发挥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特殊作用,让幼儿在游戏中真正获得发展,成为游戏的主人。儿童心理学研究和儿童的实际情况告诉我们:无论教育和保育,不同年龄阶段性的儿童都需要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自主性游戏活动中的种种表现是有所区别的,因此所采用的游戏指导方法也应该是有所区别的。这就要求教师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有效的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介入指导方法,以不断提高游戏的行为质量和活动水平,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近年来,在上海,二期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许多幼教工作者都积极地探索和

5、实践二期课改之下的幼儿游戏,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总结经验教训。对于这些价值和贡献的学习、研究,能够打开我们的视野,汲取前人的宝贵经验,学习有效的指导介入的方法,为日后的教育实践储蓄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能够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地比较与实践,才能找到自身的不足,才能创造出适合本国幼儿的、科学的、有效的教育,才能总结出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论。所以关于“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中教师介入指导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有所定位。二、对“游戏中教师介入、指导”的理解“介入”并不是教师在幼儿游戏时间内的所有行为,它既不是教师对游戏的无意“干预”,也不完全等同于对游戏的有意“指导”。“介入”一词在字面上

6、没有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向性,而是指插入两者之间进行有效的干预,“介入”既要考虑到教育目标,也要考虑到幼儿自身的愿望,教师应明确自身的立足点应是幼儿与幼儿当前游戏。教师介入的方式可分为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直接介入,指在不影响幼儿游戏意愿的情况下,教师通过提示一个问题或建议,给出一个鼓励或参照,邀请一个同伴加入或营造一种气氛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间接介入,指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游戏,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无论是直接介入还是间接介入,都要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前提,以不破坏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游戏的发展为原则,以让幼儿获得游戏体验以及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在一种自然的

7、状态下进行。教师介入的方式也可分为情感性鼓励和技艺性帮助。情感性鼓励,即在介入时侧重采用鼓励、欣赏、融入、暗示、启发、建议和引导等方法。如,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声赞美,能鼓起幼儿战胜自我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技艺性帮助主要包括示范、参与、帮助、指导和练习等。如,教师通过动作模仿、操作示范和实物提供等给予幼儿具体的支持,使幼儿破解难题,实现游戏愿望。幼儿游戏既需要教师的情感性鼓励,也需要教师的技艺性帮助。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还要合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响或干预,即指导,以保证游戏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切实实现。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一方面需通过创设体现一定教育意图的游戏环境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激

8、发其对周围事物的兴趣,积极投入游戏;另一方面,还需通过直接参与游戏过程,具体指导幼儿的游戏,引导其深入,不断提高行为质量和活动水平,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如果说为幼儿创设游戏的环境条件以及做好游戏开展的组织工作及其计划的制定,是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外界帮助和支持,是一种场外指导,那么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介入和指导,就是对游戏活动本身的现场指导,教师对游戏过程的现场指导是游戏实施计划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三、在游戏中运用适宜的介入指导方法,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从小班幼儿游戏行为的生发;游戏内容的形成;到游戏材料的收集制作与投放,都是幼儿自主生成的。尤其是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完全掘弃了以

9、往由教师引出并安排好的模式,让幼儿自主选择并收集制作游戏所需的材料。如:娃娃家游戏,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发现烧菜还可以用微波炉;天冷了娃娃洗澡要用暖气等,教师及时引导和支持孩子在成人的帮助下,按意愿去收集制作这些游戏玩具。并按自己的兴趣投放和互动。这一游戏过程,幼儿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其自主性意识得到了充分地张扬。1、追随幼儿的关注热点,适时确立孩子自主游戏的主题。老师在整理玩具橱时,不小心掉出一个没有穿衣服的布娃娃,明明见状后,立即做了个打 的姿势说:“请马上过来,这里有一个娃娃躺在地上生病了。”元元等几位幼儿听到后,嘴里边模仿着救护车的声音,边跑了过来。明明带头将布娃娃抱起后,放到了娃娃家的

10、小床上。只见他将绳子的一头贴在耳朵边,另一头放在布娃娃的身上。给他看病。身边正在玩娃娃家的幼儿,也纷纷模仿起明明,给手中的娃娃看起病来。明明的游戏行为影响了其他小朋友,使之成为了共鸣。于是,教师将孩子们喜欢的热点及时进行了扩展,游戏主题“小小医院”就在孩子们的七嘴八舌中“诞生”了。老师及时追随幼儿的活动,为孩子的自主游戏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2、细心观察幼儿游戏,及时介入引导。经一周的游戏观察记录发现,幼儿对娃娃家、小医院、餐厅、等游戏主题普遍感兴趣,可是对游戏洗衣房就显得无人问津。为什么同样是幼儿生成,但参与积极性却截然不同?经过分析与反思,觉得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有的对洗衣缺乏生活经验。因此老

11、师以游戏的口吻和孩子商量,去参观洗衣店。让孩子亲自去店里看一看,学一学,体验一下为娃娃洗衣的乐趣,同时观察阿姨的劳动。经过这样的参观活动,孩子们果然在游戏中积极争着要来试一试,学着为娃娃洗洗衣服。这个活动,使我们认识到,老师敏锐的捕捉孩子的游戏信息,给予及时而适当的引导,就会重新点燃孩子的兴趣,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并使之获得成功感。3、老师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游戏,通过评价过程强化幼儿自主性行为。首先通过游戏分享活动对个别幼儿了解与引导。如游戏观察中发现幼儿游戏主动性、自信心等心理品质差异较大。有的游戏自主性很强;有的则躲在一边不敢大胆游戏,老师就在游戏中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一起游戏,在游戏分享活动中

12、重点鼓励与表扬他的点滴进步。其次,通过老师以提问、设疑等引导幼儿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提炼幼儿的生活经验,引起幼儿对游戏的进一步自主探索兴趣。应该说,一次次的交流与分享活动既培养了幼儿大胆表达、独立自信、主动交往的能力,也促进了幼儿情感、个性健康发展。四、关注中班幼儿游戏中的行为和问题,适当介入促进幼儿的交流与协作在贯彻纲要进行自主性游戏指导的过程中,常思考:怎样使中班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怎样让每个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在实践中思考和总结了。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情况,是组织游戏的重要环节,也是发现幼儿游戏情况的窗口。孩子在游戏中是积极主动地玩,还是消极被动地玩;是创造性地

13、、独立地玩,还是模仿他人,跟着他人玩;和同伴相处的关系如何?动手操作能力怎样?对待玩具和同伴的态度怎样、语言交往能力如何等等,这些都是观察的对象。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观察、指导呢?1、观察幼儿的游戏,首先要有耐心,要倾听孩子的心声。教师在游戏指导中,观察幼儿的行为是很重要的,幼儿游戏的行为有时是无声的,但从无声的动作中可以看到幼儿的内在思想、情感的流露,所以更需要老师的耐心观察,从而发现幼儿游戏的能力。有一次,教师听到“点心店”的“服务员”之间在抱怨:“今天生意一点都不好,包好的小笼和馄饨都卖不掉”老师问他们是怎么回事,服务员说是厨师烧的不好,厨师怪服务员招呼不周愉快的游戏气氛被破坏了。“点心店

14、”暂时挂出暂停营业的牌子,大家讨论出主意:“点心店要继续开下去吗?如果要继续开下去有什么好办法让生意红火起来?”孩子们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我上幼儿园前是一定要吃早饭的,点心店不能关。银行里的工作人员说;我下班后肚子会饿,也要到点心店吃点心的讨论后,大家想出了不少好办法:丰富小吃品种、设计新款菜单、增加外送服务,老师鼓励孩子们的想法,从“物质”上给予支持。游戏比设想的更丰富、更有趣。教师不断地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观察,分析他们游戏的经验、能力、态度,幼儿在每次的游戏中都有所收获,体现游戏自身的作用。2、及时灵活地捕捉游戏中良好的点滴行为,使它得到升华。在和孩子游戏的时候,经常能发现到幼儿的闪光点,

15、及时地将这些点点滴滴“发扬光大”,能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有一次,“星星舞台”的新节目上演了,观众们争先购票前去观看。小欣和庄庄两位好友相约一起看表演,可轮到她们购票时,还只剩下一张票了。“买还是不买?”两个好朋友在窗口前纠结,此时,在她们前购票的方宝走了过去,说:“算了,你们是好朋友,我把票让给你们吧!我明天再看!”小小的一张票,表现出孩子间的情谊,让我很感动。老师充分肯定了幼儿的这种行为,请“主持人”赠送一张票给帮助朋友的方宝。节目过后,“主持人”把这件事告诉大家。让大家一起来分享。通过游戏感受真情,孩子们深受感染。3、以角色身份参与,师生共同感受游戏的乐趣

16、。幼儿在游戏中认真地扮演角色,模仿角色的劳动,快乐地游戏。教师的参与,又使游戏得到促进。小敏在抱怨,“今天宝宝同我一起开花店,可是他老跑到别处去,只有我一人在看店,太忙了。”教师以顾客身份参与,送锦旗给努力工作的婷婷,暗示提醒宝宝认真工作。又如:娃娃家姐姐病了。老师扮演社区医生来娃娃家给姐姐看病,建议家人要照顾家庭成员。姐姐说:“今天我觉得很高兴,因为我生病了,辰辰妈妈照顾我,给我送汤喝又陪我上医院。”通过游戏中发生的事,大家对角色身份的职责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同时,在老师的介入指导下,孩子们的社会性得到发展;培养了观察和思考的习惯;锻炼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五、大班幼儿自主选择游戏主题,参与规则制订,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应秉持“强化主体发展,彰显游戏精神”的原则。教师的介入是要为幼儿游戏创设更自由和谐的氛围,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教师要通过介入游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