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方向探讨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1379798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方向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学生就业方向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学生就业方向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学生就业方向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学生就业方向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方向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方向探讨(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就业方向探讨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面前,如何实现个人的抱负抱负,如何顺利就业是每个大学生应当勇敢面对、理性思考、明确抉择的问题。我们觉得,大学生们应当切实转变求职择业的观念,实现就业目的、就业方向的转移: 、从老式制造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据权威记录数据显示,高等教育就业人员规模最大的行业是制造业。195年、和制造业中的高等教育就业人员分别为569万、585万和534万,在所有高等教育就业人员中占比分别为1.2、15.5%和2.5,但制造业中高等教育就业人员相对规模呈明显下降趋势。另一方面,195、和第三产业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分别达到133.3、2034.7和31.4万人,呈迅

2、速增长势头。同期第三产业中高等教育就业人口比重分别为14.%、20.和23.8%。78.6%的高等教育就业人口在从事第三产业,比提高了16个百分点。其中,高等教育就业人员增幅最大的行业是房地产产业,的高等教育就业人数是195年的3.倍。另一方面是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高等教育就业规模及比重均迅速增长。劳动力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第三产业中的多数行业高等教育就业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教育67%,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59.2,金融业5.1%,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5.3%,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47.,信息传播、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7.2。这表白,人力资本更多地流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不仅是一般劳动

3、力的“蓄水池”,更是大量吸纳高等教育人员就业人口的主渠道。 、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由于东西部地区差别的客观存在和开放政策效应,涉及珠三角、长三角在内的东部沿海都市经济繁华,发展机会较多,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前去寻梦,社会上开始流行“孔雀东南飞”,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将东部沿海都市作为自己求职就业的首选目的,她们往往以进入珠三角、长三角的外资或合资公司当白领为荣。通过近二十年的迅速发展,目前的东部沿海都市人才已经逐渐饱和,区域性就业压力明显加剧,再加上东部地区经济的外贸依存度更高,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最直接,今年东部公司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明显局限性。另一方面,目前国家正在实行中部崛起和

4、西部大开发战略,幅员广阔的中西部地区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还不够发达,条件相对落后,但发展潜力巨大,大学生去了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更能充足发挥个人的聪颖才干,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到中西部地区的毕业生人数增长了55万人左右,估计将增长更多。可见,中西部地区不仅是将来经济蓬勃发展的战略主阵地,并且是大学毕业生流向的新途径。3、从大中都市向城乡基层转移 长期以来,由于国内城乡二元构造的客观存在,大学生就业时往往将目的锁定在大中都市,大量高校毕业生集中涌入大中都市,加剧了都市中高品位人才的就业压力,诸多人无法顺利就业。与之相反,广大县及县如下基层单位虽然急

5、需人才,但受发展机会、工资收入、流动性等因素制约,难以吸引大学生。近几年来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目的,着力增进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以实现全国的全面小康。因此,国家积极实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履行新型城乡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这就为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扎根农村,扎根基层提供了平台和机会,并且各级政府出台了大量增进大学生基层就业、农村就业的优惠政策。面对大中都市的就业压力以及农村、基层的广阔舞台,广大高校毕业生已经转变观念,敢于承当历史重任,自觉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农村、服务基层,在那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育部资料显示,到基层就业的人数达到8万人,占已就业毕业生的16%,人数稳

6、步增长。可见,乡村就业、基层就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新亮点。 、从白领阶层向蓝领阶层转移。在老式观念里,大学生向来以“天之骄子”自居,毕业后大多倾向于进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有大中型公司,并把自己定位于“白领”阶层。然而现实是残酷的,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如今的高校教育早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也不再属于“物以稀为贵”的社会精英了。同步,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公司所能吸纳的中高品位人才毕竟有限,并且在现行的经济构造和产业构造下,无法为社会提供足够多的白领岗位,相反民营三资公司对蓝领型技术人才需求比较旺盛。据教育部发布的资料显示,到民营三资公司工作的毕业生有14万人,占已就业毕业生的0.

7、7%。根据我们到市人事局和劳动局调研理解到的状况,尽管目前经济大环境不好,但劳动局的劳动力市场仍比较活跃,常常有民营中小公司积极到劳动局摆摊设点,招聘一定数量的技术蓝领;与之相反,人事局的人才市场相对冷清,很少有单位前来招聘高档白领人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当积极减少身价,把自己定位于蓝领,积极到民营中小公司就业,踏踏实实从底层职位做起。四、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1、政府:注重加强宏观调控。 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中国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虽然现阶段国内高校毕业生浮现就业困难局面,但是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8%,大大低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4%和发达国家3%的水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8、,从战略的高度看,国家仍需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高国民教育水平,为社会发展积蓄人才力量。中央应当加大教育投入,控制教育成本,让每一种高中生均有上大学的选择权,让每一种家庭都能支付得起子女上大学的费用。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贫困学生的帮扶力度,建立完善对贫困大学生的援助制度,譬如完善助学贷款政策,简化助学贷款申办手续,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状况下延长还贷期限等等。 合理调控外贸政策。“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国内应在继续深化对外开放的基本上,用科学发展观指引外贸,理性调控外贸依存度过高带来的产业构造失衡,从本源上解决国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目前国内外贸增长存在依*便宜劳动力资源、以生产要素的低成本

9、为依托、以“高耗能、高污染”为特性、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等问题,诸多行业和公司技术和管理水平粗放、低端、落后,很大限度上使国内沦为世界的“打工仔”,虽然外贸额逐年增长,但是利益微薄,甚至弊不小于利,得不偿失。中资公司的出口,应按照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和O国民待遇的原则,逐渐取消多种税收优惠(所得税减免、出口退税等)和银行贷款优惠,以改善中国出口商品的构造,提高出口商品的档次和价格,增长公司的利润,变化大量出口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旧格局。应制定科学评判外贸政策和政策实行效果的质量指标体系,将“以质取胜”确立为整个外贸政策的核心,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和能源资源使用的最小化,以利于提高经济运营质量和

10、外贸核心竞争力,推动国内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通过大幅提高国内外贸产品在世界市场的档次,切实增长其科技含量,吸引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从而彻底变化国内劳动力市场向底端劳动力严重倾斜的局面,大大改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当下,政府应在政策引导方面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因地制宜,出台配套政策,鼓励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信息征询、计算机软件、科研教育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打破行业垄断,激发公司的创新动力,增进行业的良性竞争,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大学生就业谋出路。 同步,国内应开放服务业市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最具增

11、长潜力的领域。从世界上开放型经济大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既优化了一国的产业构造,扩展了D的经济规模,也减少了外贸依存度,同步服务贸易产品的出口又提高了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要加强政策协调和指引,加快服务贸易国际化进程,支持国内有实力的公司“走出去”,特别是鼓励中国有优势的服务贸易出口,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此外,政府要出台配套措施鼓励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在政策上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绿色通道”,提高产业水平,以此曾加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 积极发明就业环境。 发明良好的宏观环境。各级政府要在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提供就

12、业机会的基本上,继续注重和推动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针对不少地方和部门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按市场化的规定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增进大学生自主流动;有关部门要加强管制,严肃查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不规范行为。 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系统。建立公信度高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应出台配套措施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方面予以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 鼓励公司招聘应届毕业生。针对用人单位普遍存在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的现象,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调节治善这种现象,譬如对招聘应届毕业生达到一定

13、比例的公司给以相应的税收优惠或是费用减免等,鼓励公司吸纳高校毕业生。 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通过助学贷款代偿、考研考公务员加分、发放生活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去基层、西部就业,解决好就业人员户籍档案、职称评估、社会保险等实际问题,使西部、基层真正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广阔天地。高校毕业生不应当仅仅是社会既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岗位,更应当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发明就业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多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引、法律征询、市场分析服务、创业失败生活保障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

14、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方面予以特殊优惠。 组建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为增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培训和实践机会,提高其工作技能和对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同步减少用人单位开发和培养人才的成本,增强用人单位接受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可以由政府部门牵头组建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见习期一般设定为6个月,最长不超过一年,月工资可按目前高校毕业生试用期工资原则设定为每月801000元。为调动见习单位的积极性,可以由政府给与公司合适补贴,并根据其接受毕业生的人数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的给与相应的政策扶持。 2、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科学调节专业设立。虽然高等教育自身在教育目的上与职业教育有所不同,侧重于对象全面素质的提

15、高,但是就目前来说,只有成功就业,才干保障个体生存,学校一味灌输“学院派”知识,使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甚至空学一身“屠龙之技”,是行不通的。学校应当建立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系统、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系统,通过实际考察后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在完毕资料收集、通过理论论证的基本上适量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于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立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同步学校应当应对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需求,对既有专业进行大胆的调节、改革。以英语专业为例,所有的学校都开设了英语专业,使得本专业毕业生泛滥。可是,英语高品位人才仍然稀缺(例犹如声翻译,例如专

16、业性英语人才),于是浮现了一边是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一边是公司招不到外语“精英”的“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怪现象。 加大社会实践力度。高校毕业生缺少实践经验,已成为社会共识,在积极引导、充足发展校内实践活动的基本上,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践,实现教育教学、课外活动、岗位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切实突破专业培养方案和学生实践课程各自为阵,甚至忽视实践的老式格局。针对现代大学生渴望在社会上兼职,学校应予以支持,并注重实习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供需伙伴关系。例如,湖南科技大学涉煤专业先后与天府煤业集团等5家煤炭公司签订合伙办学合同,开展订单式培养,学生到煤矿主体专业学习,毕业后定向到煤炭公司工作;机电学院与湘电集团共建人才培养创新基地,学生在读书期间直接参与项目攻关,毕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