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课时分层作业11渔父含解析苏教版必修5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1372440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课时分层作业11渔父含解析苏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课时分层作业11渔父含解析苏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课时分层作业11渔父含解析苏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课时分层作业11渔父含解析苏教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课时分层作业11渔父含解析苏教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课时分层作业11渔父含解析苏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课时分层作业11渔父含解析苏教版必修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分层作业(十一)基础运用层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憔悴(qio)渔父(f)凝滞(zh) 淈其泥()B泽畔(z) 鼓枻(y)沧浪(cn) 歠其醨(l)C.宁赴(nn) 枯槁(o)弹冠(un) 濯吾足(zhu)D莞尔(wn) 皓皓(ho)汶汶(wn) 自令放为(wi)BA项,“父”应读f;C项,“冠”应读un;D项,“汶”应读mn。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以见放见:表被动颜色憔悴 颜色:脸色B新沐者必弹冠 沐:洗头渔父莞尔而笑 莞尔:微笑的样子C鼓枻而去 鼓:敲打自令放为 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D可以濯吾足 濯:洗遂去,不复与言 去:前往某地D

2、D项,去:离开。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安能以身之察察安能以皓皓之白B渔父莞尔而笑 则噪而相逐C沧浪之水清兮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D子非三闾大夫与 不复与言DA项,两个“以”均为介词,用;B项,两个“而”均表修饰关系;C项,两个“之”均为结构助词,的;D项,助词,吗;介词,跟,同。4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B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C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着;今指不知道变通D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今指高高地举起CC项,凝滞:今指停止流动,不灵活;凝聚。5下列加

3、点词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鼓枻而去B乃歌曰C行吟泽畔 D安能以皓皓之白C A项,鼓,名词作动词,敲打。B项,歌,名词作动词,唱歌。C项,行,行走。D项,白,形容词作名词,纯洁的品质。6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屈原既放B游于江潭C是以见放 D圣人不凝滞于物BB项,状语后置句;A、C、D三项为被动句。7不改变句意,把下面的长句改成几个意思连贯的短句。历史剧屈原叙写了战国时代楚怀王不图自强,不辨敌友,梦想依附秦国,屈原虽然“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却依然深怀爱国热忱,同朝廷绝齐亲秦的反动势力进行顽强斗争的故事。_答案战国时代楚怀王不图自强,不辨敌友,梦想依附秦国;屈原虽然“

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却依然深怀爱国热忱。历史剧屈原叙写了屈原同朝廷绝齐亲秦的反动势力进行顽强斗争的故事。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意思是只有坚守本心信条,才能德行圆满。但事实上,_,因为“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人们自然难得始终。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其实,忘记初心,_,而是因为走的那个人再也不是当初的那个人了。正因为这样,不管他走的路程是远是近,他都把初心丢掉了。初心难得,是因为遗忘,也是因为对生活的妥协。但也正因为难得,_。_答案人们很难不忘初心不是因为

5、走的路程太远人们才应该不忘初心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文中以“_,_”八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2)屈原说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_,_”,即自己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3)屈原在文中以“_,_”的两个浅近、形象的比喻,说明自己洁身自好、绝不同流合污的态度。答案(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3)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译文:_(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译文:_(3)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译文:_(4)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

6、之尘埃乎?译文:_(5)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译文:_(6)遂去,不复与言。译文:_答案(1)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2)全世上(的人)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人人都醉了,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放逐。(3)(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鱼的肚子里。(4)哪里(或怎么)能让玉一般的高洁品质,去受世俗尘埃的污染呢?(5)渔父微微一笑,敲打着船桨(离屈原)而去。(6)(渔父)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其后秦欲伐齐,

7、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

8、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

9、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B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文言文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开。题中,动词“如”的宾语“楚”之后应断开,可排除C项。活用为动词的“厚币”的宾语“用事者臣靳尚”之后应断开。动词短语“设诡辩”的后置状语“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后应断开,可排除A项。动词“听”的宾语“郑袖”后应断开,可排除D项。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徒,是周朝楚国

10、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C王,一般都是皇帝的直系亲属,或者是开国的元勋,有赫赫战功的人,才能封王,一般没有军功不封王。“王”和“侯”都是爵位,二者的地位是相同的。D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CC项,“二者的地位是相同的”错,应为“二者的地位不相同”,“王”比“侯”的地位要高。13下列对原文

11、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未能真正受到重用。B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D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前行。B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B项,“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错,应为“为进攻齐国扫清障碍”。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译文:_(2)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译文:_解析第(1)句中的“贪”是“贪图”之意;“信”是“相信”之意;“绝”是“绝交”之意;第一个“使”为动词,是“派遣”之意,第二个“使”为名词,是“使者”之意;“如”是“到”之意。第(2)句中的“亡”是“逃亡”之意;“内”通“纳”,是“接纳”之意;“之”作动词,“到”;“竟”可译为“最后”。答案(1)楚怀王贪图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允诺割让的土地。(2)他逃跑到赵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