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中外总结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1371147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6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执业医师中外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医执业医师中外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医执业医师中外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医执业医师中外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医执业医师中外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执业医师中外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执业医师中外总结(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中医外科学命名、基本术语及病因病理【考试重点】疾病命名原则1. 疾病命名原则外科疾病的命名虽然繁多,但从其命名方法来看,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一般是依据其发病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特征、范围、病程、传染性等分别加以命名的。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子痈、对口疽等。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以病因命名者,如破伤风、冻疮、漆疮等。以形态命名者,如蛇头疔、鹅掌风等。以颜色命名者,如白驳风、丹毒等。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等。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疖,大者为痈等。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等。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

2、另外,两种命名方法同时应用者也经常存在,如乳岩、肾岩翻花等,既含有部位,又具有疾病的特征。2. 基本术语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的有有头疽和无头疽两类。有头疽是发

3、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无头疽是指多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感觉内有波动感。护场: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痰:足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痰,多为阴证。临证中以痰取名的疾病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疮痨性病变如流痰、子痰等;一类是囊肿性病变如痰包、痰核等。还有一些疾病虽不以痰命名,但其病因与痰有关,如气瘿、肉瘿等

4、。结核:足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 非指西医之结核病。如形容瘰疬肿大之淋巴结为“结核累累,有如串珠”,描述乳房内肿块性疾病之“乳中结核,形如梅李”等。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差。“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 。顺证: “顺”就是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顺证”。逆证:“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称

5、为“逆证”。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考试重点】外科疾病发病病机第一节致病因素1. 外感六淫致病风、寒、暑、湿、燥、火2. 情志内伤致病3. 饮食不节致病4. 外来伤害致病5. 劳伤虚损致病主要是指过度劳力、劳神、房事过度等因素6. 感受特殊之毒致病特殊之毒除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外,尚有疫毒。7. 痰饮瘀血致病第二节发病机理1. 邪正盛衰2. 气血凝滞3. 经络阻塞4. 脏腑失和第四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考试重点】阴阳辨证第一节辨病(略)第二节阴阳辨证【考试重点】阴证、阳证临床表现得区别. 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阳证阴证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肿胀形势高

6、肿突起平塌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疼痛感觉疼痛剧烈、拒按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病位深浅皮肤、肌肉血脉、筋骨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第三节部位辨证1. 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病因特点:病因多 风温、风热 。2. 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病因特点:病因多为 气郁、火郁 。3. 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病因特点: 寒湿、湿热 多见第四节经络辨证【考试重点】引经药引经药( 1)手太阳经:黄柏、藁本;( 2)足太阳经:羌活;( 3)手阳明经:升麻、石膏、葛根;( 4)足阳明经:白芷、升麻、石膏;( 5)手少阳经:柴胡、连

7、翘、地骨皮(上)、青皮(中)、附子(下);( 6)足少阳经:柴胡、青皮;( 7)手太阴经:桂枝、升麻、白芷、葱白;( 8)足太阴经:升麻、苍术、白芍;( 9)手厥阴经:柴胡、丹皮;( 10)足厥阴经: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 11)手少阴经:黄连、细辛;( 12)足少阴经:独活、知母、细辛。第五节局部辨证1. 确认成脓的方法按触法:用两手食指的指腹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如另一手指端有一种波动的感觉,则这种感觉称为应指。经反复多次及左右相互交替试验,若应指明显者为有脓。透光法:此法适用于指、趾部甲下的辨脓。点压法:在手指(趾)部,当病灶处脓液很少的情况下,

8、可用点压法检查,简单易行。穿刺法:若脓液不多且位于组织深部时,用按触法辨脓有困难,可直接采用注射器穿刺抽脓方法,不仅可以用来辨别脓的有无,确定脓肿深度,而且还可以采集脓液标本,进行培养和药物敏感实验。B 超: B 超的特点是操作简单、无损伤,可比较准确地确定脓肿部位,并协助判断脓肿大小,从而能引导穿刺或切开排脓。2. 辨出血( 1)便血:便血分“远血”、“近血”。 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呈柏油样黑便,为远血; 直肠、肛门的便血血色鲜红,为近血; 内痔以便血为主,多发生在排便时,呈喷射状或便后滴沥鲜血; 结肠癌多以腹部包块 就诊,血便混杂,常伴有黏液; 直肠癌则以便血求治,肛门下坠,粪便表面附着鲜红或

9、暗红色血液,晚期可混有腥臭黏液。(2)尿血: 一般以无痛为“尿血”,有痛称“血淋”。 肾、输尿管结石,在疼痛发作期间或疼痛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尿,一般为全程血尿 膀胱、尿道结石多为终末血尿; 肾肿瘤常为全程无痛血尿,一般呈间歇性; 膀胱肿瘤呈持续性或间歇性无痛肉眼血尿,出血较多者可以排出血块;第五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第一节内治法【考试重点】消、托、补三大法的内涵1. 外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应用与内涵(1)消法含义: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适应症: 尚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 2)托法含义:

10、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适应症: 外疡中期,即成脓期分类: 补托和透托两种方法。补托法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透托法用于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如毒邪炽盛的,还需加用清热解毒药物。(3)补法含义: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适应症:此法则适用于溃疡后期,是治疗虚证的法则 ,所以外科疾病只要有虚的证候存在,特别是疮疡的生肌收口期,均可应用。2. 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第二节外治法【考试重点】外

11、用药物的选择、切开法的应用1. 外用药的临床应用( 1)太乙膏、千捶膏均 可用于红肿热痛明显之 阳证疮疡,为肿疡、溃疡的通用方。( 2)阳和解凝膏 用于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之 阴证疮疡未溃者 ,功能温经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3)金黄膏、玉露膏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散瘀化痰的作用,适用于疮疡阳证 。(4)冲和膏 有活血止痛、疏风祛寒、消肿软坚的作用,适用于半阴半阳证 ;( 5)回阳玉龙膏 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适用于阴证。2. 切开法的适应证及具体运用适应证: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均可使用。(1)选择有利时机:为脓已成熟,予以切开最为适宜。(2)切口选择:

12、 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若为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3)切开原则:切口大小与深度应根据脓肿范围大小以及病变部位的肌肉厚薄而定,以脓流通畅 为原则。3. 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的适应证及用法(1)砭镰法砭镰法适用于急性阳证疮疡。如下肢丹毒、红丝疔及疖、疮、痈肿初起、外伤瘀血肿痛、痔疮肿痛等。注意点:头、面、颈部不宜施用砭镰法,阴

13、证、虚证及有出血倾向者禁用。(2)挑治疗法挑治疗法是在人体的腧穴、敏感点或一定区域内用三棱针挑破皮肤、皮下组织,挑断部分皮内纤维。是通过刺激皮肤经络,使脏腑得到调理的一种治疗方法。有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解除瘀滞的作用。疮疡外治阳证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金黄膏、玉露膏、太乙膏、千捶膏,可加掺红灵丹、阳毒内消散,或用清热解毒消肿的新鲜草药捣烂外敷;阴证可选用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加掺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半阴半阳证选用冲和散、冲和油膏。第六单元疮疡第一节疖【考试重点】疖的临床表现与特点1. 疖的定义与特点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根据病因、证候不同,又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其特点是( 1)肿势限局,范围多在 3cm 左右( 2)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2. 疖的病因病机( 1)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 2)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 3)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3. 疖的临床表现( 1)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 一红色结块,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