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1 (2)(教育精品)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1366107 上传时间:2023-12-3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1 (2)(教育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学设计1 (2)(教育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学设计1 (2)(教育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学设计1 (2)(教育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学设计1 (2)(教育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1 (2)(教育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1 (2)(教育精品)(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化学示范课教学设计课题名称:燃烧和灭火 教师姓名:汪全斌 学校:三岔河九年制学校 时间:2012、12、25 年级:九年级教学背景分析(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1.本课题的内容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二级主题“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的知识范畴。2.承前:是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化反应知识学习的延续和具体应用;启后:为环境的保护和燃料的充分利用提供理论支持。(二)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3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

2、实验操作。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

3、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教学用品和主要教学方法教学用品演示实验:装冷水和酒精的滴瓶、点滴板、火柴、玻璃片、铁架台(带铁夹)、试管2、酒精灯、蒸发皿2、坩埚钳、小烧杯2、导气管、滴管、制取氧气的装置学生分组(七组):试管、试管夹、试管架、酒精灯、玻棒、制取氧气的装置、药匙、废液缸、白磷、冷水、酒精、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火柴、纸(二)主要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实验法主要教学流程示意图感知生活感受钻木取火与火柴、打火机三种不同的生火方式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和一定的温度实验探究1.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2.物质燃烧需要氧气;3.物质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4、设置问题解读探究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反思提高如何使燃着的物质熄灭呢?提出猜想得出结论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和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为主的活动学生为主的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展示】燃烧用途和危害的相关图片【提问】如何使物质燃烧起来,又如何使燃着的物质熄灭呢?【板书】 燃烧条件的探究【观看、聆听】感受物质燃烧对生活的影响和对社会的推进作用。通过对比明确燃烧是一把双刃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明课题。【环节二】设置问题,解读探究感知生活【展示】一杯水、一张纸【提问】你能让它燃烧起来吗?你如何让它烧起来吗?【追问】火柴、打火机的火又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古人又是如何生火的

5、?【展示图片】三种生火方式思考、回答:用火柴点,用打火机点。观看从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感知化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出猜想【提问】1.钻木、划火柴和打火机摩擦都能生火,它们有何共同特点?【追问】火柴上有可燃物吗?【图片解读】火柴侧面和火柴头上的物质【提问】氯酸钾和二氧化锰起什么作用?为什么要产生氧气?【提问】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学生思考、讨论、回答。1.摩擦生热;2.都需要可燃物回答:红磷、硫是可燃物回答:产生氧气,燃烧需要氧气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引导学生如何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实验探究【过渡】以上只是一种猜测,还必须用实验进行验证。【提问

6、】问题一:所有物质都能燃烧吗?【演示】酒精和水在蒸发皿中的燃烧【引导】提供一定的实验器材,让学生提出实验方案。【提问】问题二: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吗?【演示】白磷在热水中有氧无氧的实验对比。【提问】如何创设一个有氧和一个无氧的环境?【引导】提供一定的实验器材,让学生提出实验方案。【提问】问题三:可燃物燃烧需要一定温度吗?【引导】提供一定的实验器材,让学生提出实验方案。【实验】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有选择地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看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讨论交流,提出实验方案,并有选择进行实验操作。观看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讨论交流,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设计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设计

7、思考,根据教师的引导,学生合作进行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进行探究,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习变量的控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出结论【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发现物质的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归纳总结,物质的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一定的温度(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明确燃烧的条件反思提高【提问】如何让燃着的物质熄灭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归纳出灭火的原理让学生明确灭火的原理【环节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出提问】如何不让燃着的火柴烧到手?课后学生提出各种方案并进行交流加强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意识。课堂小结【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

8、有什么收获?【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思考,归纳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思路。回顾和巩固课堂知识,明确对比实验的设计思路课后反思 1、成功之处: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作为实验材料,并改进实验,做到环保、便捷,通过启发诱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系统学习,得到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2、不足之处:课本实验7-1会造成污染、需改进。3、再教设计:课堂上应多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愉快的进行学习活动。课题名称: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 教材版本:人教版化学教师姓名:汪蔚 学校:黄山市屯溪四中教材分析和学情分

9、析(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本课题属于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最后一课题内容,是在掌握了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基础上又进行学习的一重要物质。学完本课题有助于学生对碳和碳的氧化物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二)学生情况分析1、知识基础:掌握了碳和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2、生活经验分析:了解生活中煤气中毒现象,知道煤气是常见的气体燃料。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2、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和预防方法。3、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及其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化学实验及相关分析,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2、通过对一氧化碳毒性认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实验

10、探究,提高实验分析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意识。2、感受化学在科技生产和生活中应用。3、认识事物的两面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一氧化碳的毒性、可燃性、还原性。(二)教学难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法分组讨论,实验探究法教具储气装置、铁架台(附铁夹)、酒精灯、集气瓶、具支试管、石灰水、氧化铜、火柴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引入 一氧化碳的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 知识应用及课题 物理性质 的可燃性 的毒性 的还原性 课堂小结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

11、(一)引入课题。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提供有关煤气中毒的新闻报道,提出有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煤气中毒由什么气体引起?2、CO来源?3、人为什么不易察觉到它的存在而发生煤气中毒?学生思考,猜想,讨论有关问题。从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感知化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环节(二)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推断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并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进行对比。展示一瓶一氧化碳气体学生通过观察,推测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展示课件CO2CO颜色、状态无色无味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略小于空气溶解性易溶于水难溶于水学生观察、对比。培

12、养学生归纳、对比、总结学习方法。环节(三)一氧化碳的可燃性提出问题CO与CO2分子在组成上相差一个氧原子,物理性质略有差异,它们的化学性质是否不同?探究:可燃性演示实验在集气瓶中点燃一氧化碳,提问如何检验产物,追问哪里看见过这样的蓝色火焰。分析点燃不纯的CO气体造成的后果。引导分析煤炉中可能发生的反应。学生认真观察,设计检验产物方法,描述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想:煤气在生活中应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煤炉中发生的反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体会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四)一氧化碳的毒性一氧化碳的毒

13、性实验一氧化碳的毒性实验分析人体中毒的原理及预防措施。学生观察毒性实验,理解CO使人中毒原理。引导学生认识一氧化碳毒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环节(五)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引入一氧化碳有毒,不能存在,它真是一无是处吗?过渡 由C与CuO的反应引入CO的还原性。引导引导学生在C还原CuO装置基础上改进,设计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演示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分析解释一氧化碳的还原性。讲述利用CO的还原性,可用一氧化碳来还原冶炼生铁。学生讨论学生在C还原氧化铜实验基础上改进装置。学生观察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加深对物质还原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在已知实验基础上改进装置。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实验能力。再次体会化学在科技生产中的应用。环节(六)知识应用及课堂小结提问如何防止煤气中毒,煤气泄漏怎么办?播放有关视频中毒的防治和处理学生结合情景创设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