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视角下的女性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问题研究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1362740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体视角下的女性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问题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主体视角下的女性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问题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主体视角下的女性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问题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主体视角下的女性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问题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主体视角下的女性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问题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主体视角下的女性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问题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体视角下的女性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问题研究(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体视角下的女性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问题研究以南京市为例社会学专业学生 薄其林指导教师 朱考金 屈 勇摘要:本研究以南京市为例,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当前女性农民工在权益保障缺失问题方面尚存在劳动报酬权被严重损害,劳动环境的安全性差,各项社会保险的投保率低,依法维权困难重重等问题。笔者从主体视角出发,分析了问题背后的主观原因:女性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的低下并直接影响她们在城市中的就业层次;对社会保险缺乏足够的重视以及无力承担保费;法律意识严重缺失,并对法律维权没有足够的信心等等。关键词:女性农民工;社会保险;法律意识The Perspective of Women Migrant Workers Ri

2、ghts Protection of the Missing StudyTaking Nanjing as a Case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BO Qi-linTutor -ZHU Kao-jin QU Yong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bout a study established in Nanjing , with a testament on the survey we found that in terms of the women migrant workers missing social security , t

3、here still exist a great deal of barriers , for instance, the right of payment has been seriously damaged, the working conditions of security are still in a low level, social security of the insurance rate is low, protecting themselves rights by law still has many problems .Author start from the per

4、spective to analyze the subjective reasons about the problems of women migrant workers: Their cultural level is still low ;Do not attach sufficient importance on social security and unable to bear the fare;Seriously lack of legal awareness and do not have enough confidence on the legal adults and so

5、 on.Key words: Female migrant workers;Social insurance;Legal consciousness前言在我国快速城市化、工业化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随之而来。其中,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问题十分突出。我们都知道,农民工群体对于城市建设甚至对于推进我国城市化的进程的重要性,他们为工业增强了竞争力,为城市添加了活力,为改革开放添加了动力。特别是在2003年“非典”的特殊时期,大量的农民工被遣返还乡,劳动力的缺失使得城市无法正常运转,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失去了秩序,这是我们第一次真正意识到农民工的重要性。但是,当他们在城市中付出艰辛的劳动和

6、牺牲其健康的同时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权利和保障。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问题逐渐被凸显,已经提升为一类社会问题,理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女性农民工,她们在承受身份歧视的同时还承受着性别方面的区别待遇,可谓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当前女性农民工约占农民工总数的30%左右,而且,这个数据还在不断增长。1学界大部分对女性农民工群体的研究是从宏观方面入手的,如制度体系、法律法规等等,而女性农民工作为一个主体其主观的因素被忽视了。为此,笔者选择合理的地点和被访群体,力求真实的反映出女性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问题的现状,分析造成现状的主观因素,以期对政府及社会组织更加有效地解决女性农民

7、工权益保障缺失问题提供参考。一、文献回顾(一)我国女性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的现状农民工的劳动权益是指其在劳动权的基础上享有的各种权益。劳动权益涉及到人权的所有权利和利益层次,即包含人身权益、财产权益及政治参与的权利。属于人身方面的权利有自由择业权、休息权、职业安全权;属于财产和经济方面的权利有劳动报酬权、福利权和社会保障权;属于政治、文化方面的权利有结社权、职业教育权、民主管理权和罢工权等。2 189当前学者对女性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问题的现状研究中,也基本上是围绕这三大类权益展开的。笔者总结出以下几个突出的方面:第一,非正规职业就业率高。由全国妇联在2006年指导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半数女性

8、农民工属于非正规就业。大部分女性农民工就业层次和技术含量较低, 对体力和年龄依赖性很大,工作条件差、收入不稳定。2190此外,学者金一虹研究发现,女性流动人口的失业或半失业状况普遍,且在职女性多从事低收入欠缺保障又不稳定的工作。3据调查,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务工报酬兑现难、特殊保护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困扰着女性农民工。3第二,就业中的性别歧视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在就业领域,武汉市的女性农民工与城市市民相比,在就业的职业、工种等方面,存在一些事实上的不合理限制。与男农民工相比,在城市就业也存在性别职业隔离。5第三,劳动报酬权力屡遭侵害。劳动报酬权是劳动者有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取得报酬的权利

9、。然而,女性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却屡屡受到用人单位的侵害。324并且女性农民工工资支付状况比男性更差, 加班加点、拖欠工资和不支付加班工资的现象更普遍。第四,社会保险和福利权利的缺失。女性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和福利权利普遍缺失,其社会福利保障水平普遍较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享有程度不但明显地低于城市职工,也低于男农民工。324学者姜秀花认为流动妇女在生殖健康权益保护方面面临的问题比其他妇女更为复杂和严重。6第五,性骚扰问题较为突出。在一些私营企业中,调戏和猥亵女工的现象较为普遍。在性骚扰的来源方面,主要是雇主和管理人员、本企业男职工以及外界流氓。有不少女工承认自己有过婚外性行为,其中大部

10、分都是受胁迫所为。324(二)我国女性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缺失影响因素的研究学者张凤华、曾一凡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了女性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的原因。首先,他们认为传统性别文化是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侵害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传统社会性别文化对妇女在人类自身再生产及家务劳动中的贡献没有给予合理的评价,女性农民工的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的特殊保护被一些用人单位当作额外负担,认为雇佣女性农民工增加了企业的成本。5115其次,教育机会、资源投入不平等加剧了女性农民工的劳动权益缺失。女性农民工群体素质低的深层次原因是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及男性主导的社会关系制度。4最后,公共政策由于在社会性别视角方面的缺失,并不能有

11、效保障女性农民工的劳动权益。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制度和政策层面。7除了性别视角的分析以外,不少国内外学者还将其上升到了制度体系层面进行了分析。代表的学者有宋彬、祝平燕等。他们把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体系滞后的原因归结为三点:城乡隔离、社会保障体系发育滞后、发展资源缺乏。8 此外,学者柴海瑞也认为城乡二元体制是造成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的根本原因。差异巨大的城乡户籍体制催生了城乡权益保障的悬殊境地。尽管国家已出台政策以缓和对户籍的管制,但仍旧是将外来务工人员排除在了城镇保障体制之外。2190也有学者从经济层面入手,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比如,学者刘文平认为从现实的因素看,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妥善应对

12、解决劳动关系中各种矛盾的条件还不很成熟,机制尚不完善。许多企业,尤其是许多非公有制企业正处于发展初期,还未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往往不重视或忽视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对女性农民工更是如此。940 学者刘敏也认为,当前劳动力市场的不规范是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问题的直接原因。我国尚未形成统一、规范、有序、开发、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农民工由于缺乏必要的就业技能,在低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形下处于竞争中的劣势,他们的劳动权益经常被雇主侵犯。10(三)我国女性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问题的解决措施的研究对于如何构建完善的女性农民工劳动劳动权益保障体系,学者宋彬、祝平燕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他们认为

13、最重要的是改革制约农民工劳动劳动权益保障实施的相关制度体系,这是女性农民工劳动劳动权益保障体系的准入机制。 8允许女性农民工自主转让土地经营权,实现土地增值,其增值部分可相应折价转入农民工劳动劳动权益保障账户,作为其劳动劳动权益保障的资金来源之一。其次,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要符合女工的实际特点。最后,要积极推进在性别平等主流化基础上的政府认可和组织化,建立女性农民工劳动劳动权益保障体系的发展机制。不断推进性别平等主流化;加快对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制度立法;加大女性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劳动劳动权益保障组织化程度。941学者张凤华、曾一凡认为,最迫切的工作是要在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的公共政策

14、中纳入社会性别的视角,必须在公共政策和方案实行之前,分别对不同性别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社会性别统计、社会性别分析、制订和贯彻性别平等政策等机制,确保女性农民工和男农民工享有平等的劳动权益。然后,长远的工作是对全社会加强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塑造平等的性别文化。5116学者刘文平则认为应该从党政法律法规方面入手解决女性农民工的劳动劳动权益保障缺失问题。他认为各级党政组织、法律监督机关、执法职能部门和工、青、妇等群众组织,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女性农民工维权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现实性,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相互配合,形成维权工作的社会化格局。除此之外,也要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15、,强化执法监察工作。而工会、妇联等组织要切实发挥好职能作用。941学者许淑芬则给出了更加具体的解决措施,她认为地方政府应当更多地建立和发展女性农民工维权机构。比如,应当成立由妇联、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工会以及司法部门联合负责的女性农民工维权服务中心;还应鼓励和扶持行业性和地区性的女性农民工自治组织;社会工作机构也是必不可少的。11(四)国外学者对主体性视角的构建有关主体性的各种理论都无可置疑地涉及到“主体”这一现代西方思想的关键范畴。12因为,简单地说,主体性其实就是指主体之所以作为主体的特性,或者说是它所具有的性质、功能和状态,故而关于主体性的理解与对待主体问题的态度和立场密切相关。否定主体

16、的存在,也就意味着对主体性的批判。后现代哲学家倾向于所谓的主体性只是形而上学思维的一种虚构。在他们中的一些人看来,真正的主体性并不存在13。福柯以其人类思想之考古学表明,作为既是知识的客体又是认知的主体的人是伴随着生物学、经济学和语文学的崛起而产生的19世纪现代知识型的产物14。贝斯特和凯尔纳指出,极端的后现代理论虽然完全否定主体,但由此也就产生了这样一种矛盾:尽管它们在理论上抛弃了个体,然而却又同时以一种后自由主义方式复活了个体。在他们看来,虽然罢黜了主体,但许多后现代理论却还是极度主体主义的。后现代理论将主体唯美化,这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否认了主体是一种多向度的能动形式和实践形式,将主体还原为一种非中心化的欲望存在15。随后,主体的复兴、对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