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在清华大学的演讲稿:采访是一场抵达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1357287 上传时间:2022-08-02 格式:DOCX 页数:1 大小:12.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柴静在清华大学的演讲稿:采访是一场抵达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柴静在清华大学的演讲稿:采访是一场抵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柴静在清华大学的演讲稿:采访是一场抵达(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柴静在清华大学的演讲稿:采访是一场抵达?采访是一场抵达?好感和反感是你在观察人的时候最有害的一种心态,你要在采访前就对一个人形成了好感或者反感,你就没有方法老实和客观地观察他了。;-柴静没有夯实的报道,评论只是沙中筑塔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知道得越少,就越容易形成判断,而且是越容易形成强烈的单纯判断。人们头脑中偏见的根源,往往是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知道得越少,就越容易形成判断,而且是越容易形成强烈的单纯判断。就像我要把一瓶水移动,把它拿到胸前,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但是我要把一瓶水非常精确地移动一毫米,这就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计算,你肌肉的酸痛度也会增加。精确是一件需要消耗比较复杂的智力活动的一件事情。报

2、道就要求精确,要求对事实和因果梳理,没有这个根底,评论往往就是议论、想象,而不是事实。我自己在二十三四岁的时候,成为国家电视台的主持人,做一个十六分钟的新闻深度报道。我觉得这样的状况在世界新闻史上也是很少见的,一个年轻人被放到做深度评论的主持人位子上,这是我们刚刚起步的电视新闻决定的一种特殊要求,以后也不会更多地出现。实际上媒体有它的规律,就像一个存在的植物,它必须要按照它的规律生长一样,要想变得粗壮、强韧,必须到土地里头去接受风吹日晒,再一片一片叶子长出来,如果没有非常夯实的报道作为根底,那么评论只能是沙中筑塔。所以我转行做了记者,到现在十年了。采访是呈现,不是评判采访不是用来评判,采访是用

3、来了解;采访不是用来改造世界,采访只是来认识世界。我觉得对我来说,采访最大的障碍就是一句话,我认为我是对的;。这句话看起来不太起眼,但是它造成的障碍会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顾准原来说过一句话,他说什么叫专制,专制就是认为自己绝对不会错的想法,如果一个采访者带着定见,很难了解世界的复杂。前段时间我采访魏德圣,他拍的电影?赛德克-巴莱?,就是当年发生在台湾的雾社事件;,原始部落的人跟日本人之间的一场战争。魏德圣说,在台湾历史当中关于这个事件只有两句话,某年某月某日多少人对抗日本军队;再看日本的教科书也是两句话,是某年某月某日台湾某个原始部落的一场暴动。对抗和暴动,这是对于一件事情的两种解释。都只有两

4、句话,都很简单,但魏德圣说记者式的社会思维要答复的是:为什么他们在这个事件中做出了那样的选择?;魏德圣说,他进入这个头领内心的时候,受过很多的冲击,一开头他会热血激沸,觉得很牛,三百多人就把三千多日本人都干掉了。但了解越深,他开始发现自己精神上出现了危险的摇晃,比方说他去接触当年认识这个部落首领莫那鲁道的人,那个人跟他讲,他根本不是一个英雄,他是一个流氓,每一个经过他部落的人他都会打,他控制欲很强。然后魏德圣又会去想,这个人为什么会在战争之前让自己的孩子跟家人上吊?有时候他害怕得简直写不下去了,因为在不断地推翻自己的看法,他突破了概念,想要抵达一个真实的人。一个人进入另一个人心灵的过程是一个可怕的过程,可怕在哪?可怕就在于思想本身,思想本身的危险就在于思想本身是不安的。它拒绝接受已经形成的定见,他需要从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出发去认识人,这本身就意味着动乱、不安、危险,还有进步。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发现你没有依靠,你原来思想上可能有一个拐杖,但是你不得不把它抛掉,这个拐杖就是人类已经形成的习俗、观念。就像一个被按在水里的人,你必须把头埋在水里面,学着呛水才能够学会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