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3.3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1353170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3.3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3.3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3.3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3.3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3.3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3.3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3.3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3.3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地表形态的变化知识要求:1、使学生知道内力作用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内力作用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演化的,重点掌握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成因和构造特点及其应用。3、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对交通线路的影响。能力要求:1、通过对内力作用和山岳地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2、通过自学程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情感要求:1、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2、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复杂的、永恒的,是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和人类

2、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让学生懂得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教学重点】: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山岳地貌形成的影响。【教学难点】:褶皱山、断块山的构造特点及其应用。【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辅导法、举例法、电化教学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同时播放幻灯片1-7: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和缓起伏的大兴安岭,地势陡峭的华山,孤峰林立的岩溶地貌,富士山,乞力马扎罗山,长白山天池。)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变化,有哪些实例

3、可说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如:那不勒斯海岸、台湾海峡、喜马拉雅、广州的海陆变迁。)它们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呢?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包括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改变局部地区的地表形态,作用力相当较小,如愚公移山、修筑梯田、填海造陆。)1、地质作用的概念: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不断发生变化的自然作用。2、地质作用的分类: 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重力势能及其转化形式,如风能、水能,表现形式主要有风

4、化、侵蚀、搬运、堆积。现在我们就先来探讨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二、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一)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1、水平运动:运动形式: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发生运动。运动结果:地表岩层弯曲变形,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或者地表岩层水平位移 ,形成 断裂带。例如,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大小兴安岭,东非大裂谷。2、垂直运动:运动形式: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发生运动, 即上升或下降运动结果:岩层隆起或凹陷,引起地表的高低起伏或海陆变迁,形成断块山、盆地、海洋洋底、陆地。播放幻灯片“那不勒斯海岸的大理石柱变化”,同时讲述那不勒斯海岸发生的地壳运动状况。地壳

5、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跟踪练习:请根据下面信息,判断以下3种现象属于地壳运动的哪种形式。(1) 美洲大陆和欧洲、非洲之间的大西洋每年加宽65厘米。(地壳的水平运动)(2)位于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之间的红海每年以23厘米的速度在加宽。(地壳的水平运动)(3)珠穆郎玛峰平均每年上升1.27厘米。(地壳的垂直运动)思考:(1)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可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为什么?(渤海海底的地壳同时也在不断下降,并且下沉的速度与泥沙堆填的速度相当。) (2)台湾海峡是怎样形成的?(是地壳下降后,海水入侵所形成的。)通过以上的学习,下面我们来总结一

6、下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提示: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否是孤立存在的? 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以哪一种运动为主?不管在什么地区、什么时期,是否总是以某种运动为主?小结: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同时存在的,但总体上看以水平运动为主,而且在某一地区某一时期是以某种运动为主。三、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成因和特点1、列表对比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特点以及成因。类型常见形态内部构造成因典型代表褶皱山连绵的山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作用而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即褶皱。岩层向上拱起的部分称为背斜,向下弯曲的部分称为向斜。一般,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在外力条

7、件下,会出现地形倒置,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地壳运动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断块山独立的山体,有陡崖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上下位移,就形成了断层。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高原;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平原、盆地;断裂带:因岩石破碎,易发育成沟谷、河流。地壳运动庐山、泰山、华山、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火山有锥形和盾形常有火山口由火山口、火山锥、火山通道组成。没有破坏的火山口呈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被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 。岩浆活动富士山、乞力马扎罗山长白山内部结构示意图

8、: 用幻灯片展示以上三类山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和有代表性的地形图示,使学生形成直观感受。2、真图展示褶皱山中的褶皱,如何判断褶曲中的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呢?(重点分析)一看岩层形态: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二看岩层新老关系:岩层中心老两翼新为背斜,岩层中心新两翼老为向斜。一般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在特定条件下出现“地形倒置”,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3、地质构造与油、气、地下水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一边讲解,一边用幻灯片展示。思考:断

9、层附近能否建大型工程?为什么?(不能,因为地质构造不稳定。)断层面附近能找到出露的泉水吗? (能,因为断层面附近岩石破碎,易发育形成沟谷、河流、瀑布。) 修建地下隧道宜选择背斜构造还是向斜构造?(选择背斜构造,因为背斜构造的岩层呈拱形,结构稳定,能保证工程安全,且不利于地下水储存,便于施工。) 背斜、向斜构造与地下油气资源、地下水资源的储存关系如何?(背斜储存油气,向斜储存地下水)相关练习: (1)说出下列图中各种地理事物主要由什么作用形成的。CA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为主) B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为主)C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为主) D岩浆活动 (2)有关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 C

10、)A在外力作用下,背斜形成山岭B背斜常形成自流盆地C在内力作用下,向斜常形成谷地D向斜谷地常形成裂谷、陡崖(3)判断背斜和向斜最可靠的依据是( D )A岩层的弯曲形态 B地形的起伏状况C岩层的坚硬程度 D岩层的新老关系(4)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下图中所示方案中,构造稳定,地基稳定,地基坚实,最适宜建坝的是( D )A BC D4、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运输线路结构:先公路,后铁路。线路分布格局: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线路延伸方向:呈“之”字形迂回弯曲。(用幻灯片展示贵、川、滇、藏山岳地区的交通线分布与形态)影响因素:修建成本、工程难度P86“活动”分析。小结:修筑公路,要充分利

11、用有利的自然条件, 要尽量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应尽量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之间寻求平衡。 跟踪练习:(1)从地图上,我们可以观察到,高原和山地中的公路线、铁路线大多穿越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其主要原因( B )A客货运量大 B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难度小C水源充足 D地势低,热量条件好(2)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环状的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 据右图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A ) A地形因素B河流因素C气候因素D矿产因素(3)在山岳地区,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原因是( A )A为了降低线路坡度 B增加线路长度,发

12、展旅游C为了通过更多地山村 D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总结:本次课程主要学习了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塑造的山岳地貌,其中重点学习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原因、内部构造和外形特点,还学习了背斜、向斜、地垒、地堑构造及其应用,以及山岳地形对交通运输线路建设的影响。课后作业:读下面的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1)图中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 D ,属于向斜的是C 。属于地垒的是 A ,属于地堑的是 B 。(2)从地貌形态来看,图中C处是山岭地貌,D处是山谷地貌,它们的形成,除了地壳运动的原因之外,还与外力作用有关。(3)如图中所表示的区域位于我国的云贵高原地区,这个区域有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有 火山 、地震 、 滑坡 和泥石流 。(4)若图中剖面为南北向,现要在C、D两处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从工程的安全性、地下水的运动等方面考虑,择D 处比较好,原因是:D处是背斜,岩层呈天然拱形,结构稳定安全,不易倒塌,且有利于排水,便于施工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这一环节中安排了较多的练习,可根据各班班情和课堂实情灵活选择部分练习,也可选择其中的部分练习作为课后作业。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