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参观及其保护问题探讨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1353080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兵马俑参观及其保护问题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兵马俑参观及其保护问题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兵马俑参观及其保护问题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兵马俑参观及其保护问题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兵马俑参观及其保护问题探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兵马俑参观及其保护问题探讨摘要:今年暑假,为了提升自己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了提 高学术性调查研究的能力。我对居住地附近的文物古迹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其保 护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和探讨。本次的调查对象是位于西安市附近著名的 “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坑。具体就参观后所获实地数据、导游口述介绍以及 其后查阅所得资料进行展示。1974年,在陕西省临潼县晏寨公社西杨村发现了秦始皇陵兵马俑从葬坑, 坑址距秦始皇陵陵园外城东城坦约公里。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初即王位就开始修建陵园。统一全国后,他征发来修筑 骊山陵园的民夫,最多时达七十多万人。直到他五十岁去世时,陵园还未全部竣 工,秦二世胡亥又接

2、着修了两年,前后共费时近三十九年。公元前210年,秦始 皇死后葬入骊山。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火烧阿房宫等秦宫室,秦始皇陵园也 被焚毁。原建筑虽然早已毁坏,但仍可看到遗迹。陵园周围还有许多遗址,现在 已经知道的有:陪葬墓、马厩坑、石料加工场、弄徙墓地、杀殉坑、兵马俑坑和 铜国马坑等。兵马俑坑简介一号兵马俑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约平方米。坑的东部为一 条南北长60米、东西宽米的长廊,里面站着三排陶俑,每排68个,组成一个横 队。横队后面夯筑隔墙十堵,将坑分为东西向的十一个过洞。南、北两个过洞较 窄,各站两排俑。中间九个过洞里各站四排俑,均为面向东的纵队。陶俑按服装 不同可分为铠甲

3、俑和战袍俑。陶俑中间有木质战车(已朽),每乘战车前有四匹 战马,车后并排站三个铠甲俑,他们是车上的甲首、参乘和驭者。这些陶俑身高 米,手执戈、矛、剑、吴钩、弓、戟等兵器。陶马高米,长2米。几年来,一号 坑已挖掘了五个探方,面积约平方米,出土陶俑件、陶马32匹、战车8乘、鼓 3面。根据排列密度推算,一号坑全部挖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马余件。二号兵马 俑坑在一号坑东部以北约20米处,平面呈曲尺形。东西最长处为124米,南北 最宽处为98米,深5米,面积约平方米。坑内用隔墙分为四个单元。二号坑以 战车为主,坑内约有战车、陶马、陶俑等件。三号兵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东西 长米,南北宽米,面积约520平方米。

4、坑内有陶俑68件、驷马战车一乘。秦俑坑中兵俑的排列形式,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特别是秦代的军队编制 状况。一号坑内以车兵为主,车步兵相间:二号坑里车兵较多,步骑也占一定数 量,形成车、步、骑联合编队的形式;三号坑似为指挥机关。出土的陶俑是按照秦军将卒形象塑造的。众多的陶俑给人的印象是:体格魁 伟,比例匀称,造型逼真,形象生动。步兵俑大都是单独编列,往往位于每一兵 力单位的前部。有的跟随在车、骑后面,即徙卒”。他们挟弓挎箭,身著战袍, 凝目聆听,显得镇静而机警。同车、骑混编的甲俑都执长兵器,免胄束发,形象 威武。骑兵俑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提弓状,头戴圆形压发小帽,上绘彩色梅花形 散点纹,两侧有帽带

5、扣结于颔下。上身着短甲,下着紧口裤,足登长筒马靴,勇 武精悍。车兵是古老的兵种之一,秦车是单辕的敞篷战车。驭者居中。身著重 甲,双臂护以臂甲,手握车辔,目视前方,曲背挺腿,显得全神贯注,驭术娴熟。 车士分列车侧,一手按车舆,一手执兵器。弓弩手是徙卒中一个独立的兵种,在 秦军中占有显要的地位。蹲姿甲俑执弓控弦,目视前方,表情严肃,是训练有素 的勇士形象。将军俑头戴燕尾长冠,身著细扎花甲,坚定沉着,刚毅自若,充 分体现了身经百战,临敌不惧的大将风度。陶马体形高大,劲健有力。膘肥而不 臃肿,腿瘦而不单薄。无论是车马还是乘马,均张口衔镰,剪鬃缚尾,双耳前倾。 显示了它们是机警敏锐,强壮善驰的良马。在陶

6、俑的制作工艺上也有独到之处。秦代的制陶工匠和雕塑工匠用以模为 主、塑模结合、分件制作、逐步套合和入窑绕制、出窑绘彩的方法,烧制出这些 大型陶俑和陶马。陶俑头部大都是合模制成,俑腿和俑身是采用模制或泥条盘成, 臂和手用模制或手制。对各个细部的制作,运用塑、模、捏、贴、刻、画等方法, 逐个进行雕塑。例如陶俑头部的制作是先模制成头形,作成初胎,然后复泥,制 出眼、鼻、耳、嘴、胡须。身部也是在打好初胎后再复泥,用手制成衣服,用刀 刻出甲片,用印模压成甲钉。陶马的制作也是采用分件合模和堆塑的方法制成的。 分件制作后,安装套合,用泥粘接,然后入窑烧制,烧好后绘彩。陶俑的手脸为 粉红色,服饰有粉绿、粉紫、深

7、绿、赭石等颜色。在陶俑的身上还刻有宫疆”、 咸阳、都仓、宫系、廿”、得”等字样,这些有的是中央制陶作坊管理下 的工匠名字,有的是编号。俑坑中的战车是木制的,木质因年久已腐朽,但车辕、衡、葡、轮、轼、毂 等在泥土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迹。车上的铜质构件都保存了下来。从坑中车迹看, 车为单辕,辕长米,前端仰起,后端平直压于车舆下。舆呈横长方形,舆前有轼, 后边开门。车轮高米。辕前有衡,衡上缚双轭。车前驾四马,驾具齐全。车身通 体髹漆,有的地方还有彩绘的花纹。按照车身的大小和装饰,大体可分为指挥车、 副车、乘车和一般战车。从兵马俑坑中还挖掘出大量金属兵器,有青铜剑、戈、矛、戟、镀、殳、钺、 吴钩、弩、箭、

8、镞等共几万件,它们大多是当时的实用品。这些兵器制作精良, 有的至今仍锋利无比,说明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冶金制造技术已具有较高的水平。兵马俑保护问题及现状据导游介绍,兵马俑的保护主要包括俑坑的保护和兵马俑彩绘的保护两方 面,其中兵马俑表面的彩绘保护最为迫切,否则人们将来看到的兵马俑仍是灰色 的,这是文物保护的世纪难题。通过网上以及在西安市图书馆查阅资料,我进一步掌握了兵马俑在彩绘保护 上的现存问题和最新研究结果:因秦兵马俑坑曾被人为破坏过、坑体进过水、长期埋在地下受到地下环境影 响等因素,秦兵马俑出土时大多数俑已没有彩绘,极少数俑保存有局部;在出土 过程中,有的彩绘还直接脱离了俑体,而与土块粘连在

9、一起;最后剩下来与俑体 仍连为一体的彩绘,如保护措施不到位,会很快发生卷起、龟裂、起泡、脱落等 现象。针对通体彩绘的秦兵马俑原来彩色已经大部分脱落,仅存留下局部的颜色残 迹,而出土后这些颜色残迹对环境行为十分敏感极易起翘、剥落的情况。上世纪 9 0年代以来,秦兵马俑博物馆一直将兵马俑彩绘保护的工作放到与考古发掘并 重的地位,并积极与中外科研单位及其文物保护专家开展合作,努力寻求秦兵马 俑彩绘保护的新技术和新思路。专家们查清了秦俑彩绘的层次结构,分析出了颜 料的物质组成,进一步查明了彩绘损坏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保 护思路:彩绘保护的关键是稳定漆层,因此其保护方法必须包含搞皱缩和加固

10、两 个方面;同时,要使加固剂在漆层和陶体之间生效,必须进行单体渗透、然后引 发聚合这种新方法的试验。秦兵马俑博物馆文物保管部副主任、秦俑保护专家张 志军说:“彩绘保护工作在两个方面同时展开:一方面通过对2 0余种加固剂和 19种抗皱缩剂的模拟实验和对比评估,筛选出效果较好的加固剂;另一方面是 在2 0多种单体进行聚合性质的模拟实验后,选出适用的单体。”经过多年试验, 文保人员利用现代科技,终在两个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找到了有效的彩绘 保护法:一为PEG 2 0 0和聚氨酯乳液联合处理法,一是单体材料渗透、电子 束固化的保护方法。运用这项技术,在兵马俑二号坑跪射俑彩绘保护多年稳定的基础上,在几件 百戏俑上推广应用,效果良好。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组在进行现场调查和综合鉴 定后,给予了充分评价,认为该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吴永祺说:“彩绘保 护的成功标志着秦兵马俑保护的最重要问题解决了。同时,在兵马俑的防霉、防 风化与修复、秦俑小气候研究与环境监测以及土遗址的保护等方面,也取得了许 多成绩。但文物保护是补救性的,保护是一项长期事业,从彩绘保护成功那一刻 起,秦俑保护才走上科学之路,保护工作中还有许多新情况、新材料正在研究或 等待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