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135076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邵东一中 2018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题语 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

2、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和宋(南北朝时期的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

3、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

4、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1. 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B. 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C. 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成为主流。D. 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5、2.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B. 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C. 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迭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D. 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B. 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

6、面的追求意义不大。C. 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同时又重声色,体现了中国诗歌发展的趋势。D.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不衰,在诗歌创作中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是重要原因之一。【答案】1. D 2. D 3. B【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对该词语(概念)的内涵、外延准确把握,与原文有关语句逐项比对备选项。D项,“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说“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故选D。【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

7、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无中生有;B项,“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强加因果,原文第二段说“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C项,“两代诗风的嬗迭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这一结论在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能推断出,但并不是由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指出”的。故选D。【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观点和态

8、度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文中找对应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B项,“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说“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故选B。【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这些桥冯文超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

9、百座铁路桥。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

10、水而过,无水也有桥。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过。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热身了。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

11、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一次,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工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好天气时,从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一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

12、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毫不差。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词受之无愧。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

13、路桥吧?(摘自2016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自然段总领全篇,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同时运用比喻手法突出铁路桥的价值,也为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B. 文章第二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美的姿态、艳丽的色彩,有的只是质朴和雄健,这也为后文写桥隧工人做了铺垫。C. 文章第五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出藏羚羊穿过青藏铁路桥洞时的震撼场面,笔墨饱满,读来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D. 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赞美了这些桥以及设计、建造、养护这些桥的劳动者们,同时,在结构上呼应开

14、头,也照应了题目。5. 文中第五自然段划线的一处写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本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4. D 5. 本段写景用诗意的笔墨描绘了一幅自然与桥优美的画面。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侧面表现了桥隧工人保护环境的意识。 6. 交通之桥,沟通不同地域。和谐之桥,沟通了人与大自然。心灵之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手法的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是“一项”还

15、是“两项”。选项A “总领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错,第一段“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只是介绍了铁路桥,也没有奠定雄壮的基调,因为只是现实中桥的描写;选项B “为后文写铁路工人做了铺垫”错,本段中只是写桥的普通;选项C “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错。只是写桥的作用是为了让野生动物更好的生存。故答案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句子的赏读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文中第五自然段划线的一处写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根据把握文段内容: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划线句子是从自然风光和桥的景观综合展示给人以优美的画面

16、,从画面的效果上是人、动物、自然和谐相处的。所以考生可以从句子本身的散文诗化的语言上分析其画面美,也可以从画面显示出的人文风光上,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面。【6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解读文本中心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本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考生要抓住对文本中概括描写桥的语句,文本中写桥的意义的语句有:桥是沟通的纽带;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考生可以从桥的本身作用去理解,桥是让人出行方便的建筑。从桥与自然上去理解,桥的架起让人和自然万物和谐相处。从桥隧工人和旅行者角度,让我们看见了,桥其实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它体现了人性的伟大,以及人在自然中对万物的敬畏。【点睛】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