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1344862 上传时间:2022-09-1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1.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1这部分学问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学问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学问和技能上,通过对圆柱体积的详细探讨,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学问的联系,通过想象、实际操作,从经验和体验中思索,培育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学问“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学问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

2、探究,擅长探究。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生活情景(装在杯子中的水的体积你会求吗?圆柱形橡皮泥的体积你会求吗?)学生听到老师提的问题多在身边的生活中,颇感爱好。学生经过思索、探讨、沟通,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而且此环节还自然渗透了圆柱(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学问联系。在此基础上老师又进一步从实际须要提出问题:假如要求某些建筑物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或是求压路机滚筒的体积,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吗?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索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积的欲望。二、激励学生独立思索,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沟通在本节课提示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

3、独立思索要解决圆柱的体积问题,可以怎么办?学生通过思索很快确定准备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那么怎样来切割呢?此时采纳小组探讨沟通的形式。同学们有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阅历,经过探讨得出:把圆柱的底面沿直径分成若干等份。在此基础上,小组拿出学具进行了动手操作,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通过试验、操作、自主探究,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思想。三、练习时,要形式多样,层层递进例题“ 练一练” 中的题目都比较浅显,学生还能简单驾驭,但遇到多转几个弯的题目就手足无措了。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娴熟地驾驭计算圆柱的体积,老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多动脑,花心思去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

4、时间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通过反思,我概括出五种类型:1 .已知圆柱底面积(s )和高(h ),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sh2 .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 )和高(h ),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r?h 。3 .已知圆柱底面直径(d )和高(h ),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d/2)?h 。4 .已知圆柱底面周长(c )和高(h ),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c2)?h 。5 .已知圆柱侧面积(s 侧)和高(h ),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s 侧h2)?h 。在巩固练习中,只要从这五种类型去考虑,做到四平八稳,逐层深化,由易到难,学生才能真正驾驭好

5、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2本节课注意了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实力的培育。实力的发展决不等同于学问与技能的获得。实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不是学生“懂”了,也不是学生“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规律和思索方法等。本节课沿着“猜想验证”的学习流程进行,给学生供应较充分的探究沟通的空间,组织、引导学生“经验视察、试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并把数学推理实力有机地融合在这样的“过程”之中,有力地促使了学习改善学习方式。本课中学生“以旧推新”大胆地进行数学的猜想;“以新转旧”主动把新学问转化为已能解决的旧问题;“新旧交融”合理地把新学问纳入到原有的相识

6、结构中,教学活动成了学生自己建构数学学问的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是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进行的,是让学生在和已有学问阅历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学生学会了思索、学会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学出了自信。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3教学圆锥的体积是在驾驭了圆锥的相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试验来发觉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让学生从感性相识上升到理性相识。我让学生视察,先揣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在猜想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老师从展示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纳对比的方

7、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相识。然后让学生动手试验:有的组用捏橡皮泥的方法,有的组用到沙子的方法;有的组用计算的方法。让孩子亲历教学的验证过程,从试验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接着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想一想等积等高的时候,圆柱和圆锥有什么样的关系?等积等底的时候,圆柱和圆锥又会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对圆锥的体积建立了显明的印象之后,就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起到巩固深化学问点的作用。圆锥的体积这节课的教学具有下面的特点,一是在教学新课时,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干脆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视察倒沙试验,

8、而是通过师生沟通、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剧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试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试验就爱好盎然;二是在试验时,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试验,以试验要求为主线,即动手操作,又动脑思索,努力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这样的学习,学生学的活,记得牢,即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探究者、探讨者、发觉者,并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在教学之后感觉到缺憾的是,由于教具有限,参加试验的学生不多,假如每个小组打算一套学具,让他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实的参加到探究中去,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学习,最

9、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实力,这样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学问,更重要的是培育了学生的实力。教材中圆锥体积的相对练习较少,但在考试里面实际解决问题中却经常须要学生能够敏捷应用,所以特殊增加了一课时练习。教学中的一组填空题,对于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联系很有价值。通过练习,学生们明确了圆柱与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和为4个圆锥的体积(或三分之四个圆柱的体积),而它们的体积相差2个圆锥的体积(或三分之二个圆柱的体积)?。驾驭这些学问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如将圆柱削成最大的圆锥,求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多少,就可干脆用圆柱的体积乘三分之二从而使计算简便。教学的最终我与孩子们一起通过大量的

10、练习,引导总结出了圆柱和圆锥体积和高(或者是底面积)相等,那么圆锥的底面积(或高)是圆柱的3倍,圆柱的底面积(或高)是圆锥的三分之一。总而言之,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考试中学生简单丢分的危急高发内容,我在后面的教学中须要精讲和精炼,让学生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内化成自己的数学直觉方为最高层次!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4一、让操作更详实,留下思索的痕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组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发觉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相识,从详细到抽象,引导学生主动动手动脑、概括分析、抽象推理等,这不仅有利于学生

11、思维的发展,而且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学问的理解和驾驭。尤其是对于几何学问的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动手操作就显得更加重要。在探究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时候,老师试图让学生结合圆面积计算的探究方法,能联想到可以把,圆柱的体积转化成已知的立体图形的体积。但这种方法好像在学生的印象中并不深刻,因此学生在探究的一起先,学生就遇到了思索的困惑,对他后面的探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老师的印象中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应当是我们花了许多时间去让学生操作的,但是操作的效果却如此之差。我们不妨反问自己一下,原委自己在教学的时候是否用好了学生的操作,让学生对操作的过程有深刻的体会与相识,在操作中是否激起了学生的思索。当学生想到了

12、探究方法后,却因为一些客观的缘由,没有能够让学生亲自去套作一番,光是看课件、看其他同学的操作,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印象是不够深刻的,体会也是不到位的。终归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与学生来说也是有肯定困难的,虽然是六年级的同学,但他们的空间想象实力还是不够的,须要实打实的操作,让他们有个直观的相识。所以我认为我们的课堂上应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用直观的操作,留下自己思索的痕迹,为进一步探究学问做好打算。二、让视察更细致,找寻学问的联系数学视察力,是新课标中对提出学生应必备的一种重要数学实力。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要学会视察,挖掘学问之间的联系,真正体现操作的价值。在圆柱的体积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去发觉圆柱体与

13、通过切割后形成的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时,不少学生都一时摸不着头脑。这时,老师不妨给孩子一些视察的提示,如:“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拼成的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通过学生直观的视察,让学生去挖掘数学本质上的一些联系,让学生在学问的探究过程中有一个完成的体验过程,也对所学的学问有一个更好的理解。视察是才智的源泉,让学生学会从改变的角度去视察,发觉学问之间的联系,这也是一种令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三、让探究更深化,渴求方法的驾驭通过操作与视察,可以说学生积累了肯定的认知阅历,这种阅历我想不应当只停留在一节课、一个内容的学习中

14、,可以延长到许多学问的学习中去,从而形成肯定的学习方法。就如在圆柱的体积的学习中,圆柱体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长方体的体积来探究的这种方法在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如: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我们都是通过将未知的图形转化成已知图形来探究面积计算的方法。假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重视学生的操作阅历积累,并形成肯定的方法,信任学生在沟通新知和旧知之间的联系时会更加的自然而然,也能顺当的实现学问的正迁移。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当让学生的探究过程更加的深化,形成肯定的学习方法,为今后的学习积累学问阅历的同时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5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究并驾驭圆柱的体积公式,主要重视

15、了以下几方面:1、重视先猜想、再验证的思路来引入教学。新课伊始,课件出示三个几何体的底面和高,引导学生来视察这三个几何体,发觉它们的底面积都相等,高也都相等。进一步引导思索: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猜一猜,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学生认同,并提出等于底面积乘高。老师再次抛出问题:这仅仅是猜想,那用什么方法验证呢?今日这节课就来探讨这个问题。2、重视利用学问、方法的迁移来绽开教学。本课的例题探究,有一个目标就是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育应用已有学问解决新问题的实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实力。因此,笔者在执教时,依据陈星月的回答顺势复习了圆面积的推导: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份、32份、64份或更多,剪开后可以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圆的面积就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进行计算。接着提问:那么,受这个启发,那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来计算体积呢?首先实物演示圆柱切拼的过程。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然后进行课件演示,发觉: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几何体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这样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学问和阅历,使学生充分体会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并不断丰富对图形转化方法的感受。3、重视通过核心问题的探讨和板书的精当设计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核心问题即指中心问题,是诸多问题中相对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