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B教案H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1323000 上传时间:2024-01-2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控制原理B教案H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自动控制原理B教案H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自动控制原理B教案H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自动控制原理B教案H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自动控制原理B教案H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动控制原理B教案H》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原理B教案H(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蒙古工业大学教 案2009/2010 学年 第二学期学 院 信息工程学院 系 别 自动化系 课程名称 自动控制原理B 授课对象 建环07-1,2 主讲教师 温素芳 职 称 讲师 课程学时 56 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案(课程) 教案编写时间:2010年3月1日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B课程代码020113101总学时: 56 学时讲课: 48 学时上机: 学时实验: 8 学时其他: 学时学 时56课程类别公共课 ( ) 基础课 ( ) 专业课( )技术基础课( ) 专业选修课( ) 公共选修课( )授课对象建环07-1,2教材:1夏德钤.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2刘

2、志鸿.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自编. 2009主要参考资料:1李友善.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版).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2吴 麒.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3Richard C. Dorf. Modern Control Systems(第九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4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用系统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解用物理方法对工业对象进行数学抽象的一般规律,理解描述对象特性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不同类型对象特性的分析方法。具有初步的系统分析和

3、设计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奠定基础。1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分类,掌握系统方框图的绘制方法;2了解建立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定义和性质;掌握结构图等效变换的方法;3掌握控制系统的三种典型分析方法:时域分析法、频率特分析性和根轨迹法;4掌握串联校正的设计方法; 5掌握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判定方法、稳态误差的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该课程简要介绍物理系统的一般建模方法,着重介绍反馈控制原理的三种基本分析方法,一般系统的设计方法,简略介绍离散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为学生将来从事自动控制方面的设计奠定理论基础。其教学重点和难点为1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和结构图

4、等效变换;2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及稳态误差计算;3系统根轨迹及其系统性能的影响;频率特性分析和频率域稳定判据;4串联校正的设计方法;5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稳态误差计算;注:1、本页内容针对所讲授课程的总体情况填写;2、预留版面不够可另附页。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案(课次) 第 1 次课 2 学时授课题目:第一章 绪论1-1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1-2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发展简史1-4 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1-5本课程的安排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史,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式,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以及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教学重点

5、、难点:教学重点: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式;教学难点: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1-1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0.5学时)自动控制技术(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 1-2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0.7学时)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1)分类方法 (2)分类控制系统的几个概念线性、非线性、连续、离散、定常、时变等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发展简史(0.5学时)1 控制理论胚胎与萌芽期2 经典控制理论的孕期与形成时期(Classical Control)3 现代控制时期(Modern Control) 4 智能控制时期1-4 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

6、求(0.2学时)1基本要求的提法(1)稳定性 (2)快速性 (3)准确性2所研究的任务1-5本课程的安排(0.1学时)作业布置:无主要参考资料:1美Katsuhiko Ogata.现代控制工程.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2Richard C. Dorf. Modern Control Systems(第九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课后自我总结分析:注:各栏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案(课次) 第 4 次课 2 学时授课题目:2-4 拉氏反变换 2-5 拉氏变换的应用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拉氏反变换的方法,理解应用拉氏变换解微分方程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利用部分分

7、式法求拉氏反变换。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2-4 拉氏反变换一、反变换的定义二、部分分式法求解拉氏反变换1、分母多项式无重根 举四个例子具体说明2、分母多项式有重根 举两个例子具体说明 三、利用卷积定理求反变换 举例说明 2-5 拉氏变换的应用用拉氏变换法求解微分方程通过举例,说明用拉氏变换法解微分方程的步骤及方法。作业布置:自编作业题 主要参考资料:1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2李友善. 自动控制原理(修订版).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893吴 麒. 自动控制原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

8、990课后自我总结分析:注:各栏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案(课次) 第 5 次课 2 学时授课题目:第三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3-1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3-2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建立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定义和性质。了解传递函数的局限性,掌握传递函数的求取方法,熟悉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传递函数的概念、定义和性质;传递函数的求取方法。教学难点:传递函数的性质及求取方法。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2-1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0.4学时)一、数学模型(0

9、.2学时)1数学模型的概念2数学模型的形式3数学模型的建立二、列写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0.2学时)举例说明列写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2-2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1.6学时)一、传递函数的定义 (0.2学时)二、传递函数的局限性(0.2学时)三、传递函数的性质(0.3学时)四、传递函数的表达形式(0.3学时)1零极点表达形式2时间常数表达形式五、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0.6学时)1比例环节 2惯性环节 3一阶微分环节 4积分环节5理想微分环节 6振荡(二阶振荡)环节 7二阶微分环节8延迟环节作业布置:2-1(a) 2-2(a)主要参考资料:1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10、 20072李友善.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版).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3吴 麒.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课后自我总结分析:注:各栏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案(课次) 第 6 次课 2 学时授课题目:3-3 典型环节的数学模型3-4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掌握结构图的组成及等效变换原则。教学重点、难点:结构图的等效变换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3-3 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0.5学时)1比例环节2惯性环节3一阶微分环节4积分环节5理想微分

11、环节6振荡(二阶振荡)环节7二阶微分环节8延迟环节 3-4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 一、结构图的组成 (0.2学时) 二、结构图的三种基本连接方式 (0.2学时) 1、串联 2、并联 3、反馈 三、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及简化 1、6个等效变换法则 (0.5学时) 2、举例讲解等效变换的应用(0.6学时)作业布置:2-8(a)主要参考资料:1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2李友善.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版).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3吴 麒.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课后自我总结分析:注:各栏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内蒙

12、古工业大学教案(课次) 第 7 次课 2 学时授课题目:3-4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教学目的、要求:掌握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原则;理解信号流图的组成及性质,掌握应用梅森增益公式化简结构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结构图的等效变换;梅森增益公式。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三、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及简化 举例讲解等效变换的应用(0.6学时) 四、信号流图及梅森增益公式1 信号流图的组成及性质(0.7学时)(1)信号流图 (2)信号流图使用的术语(3)信号流图的性质 (4)信号流图的绘制(5)信号流图的等效变换2 梅森增益公式(0.7学时)(1)梅森增益公式 (2)举例作业布置:2-10 2-12主要参考资料:1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2李友善.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版).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3吴 麒.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课后自我总结分析:注:各栏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案(课次) 第 8 次课 2 学时授课题目: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4-1 系统时间响应的性能指标4-2 一阶系统时间响应教学目的、要求:掌握系统时间响应的性能指标,掌握一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