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京古建筑天坛的调查报告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1322205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09.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北京古建筑天坛的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北京古建筑天坛的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北京古建筑天坛的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对北京古建筑天坛的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对北京古建筑天坛的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北京古建筑天坛的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北京古建筑天坛的调查报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北京古建筑天坛的调查报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建筑不论在结构上,还是有形式风格上,始终是承 前启后、一脉相传,保持着一贯完整的建筑体系,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征,在世界建 筑体系中独树一帜,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北京是历史悠久的古都,珍贵的文物数不胜数,说它的古建筑是这座城市最有价值的不 动产,应该没有人反对。长城、故宫、天坛、十三陵是北京最知名的古代建筑,在那里人们 可以瞻仰往日皇家的威仪。但是,一些不太被人注意的古建筑,也包含了这座城市的很多故 事,让人回味不已。北京,是我国历史上辽、金、元、明、清王朝古都,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也

2、 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公元938年作为辽代的都城起,历以辽、金、元、明、清各 朝代,至今已具有1000多年的建都历史。在作为都城的漫长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帝王及其 谋臣们为了维护帝王统治,使帝王江山永固、国运长久,对古都北京进行了精心规划和设计, 建设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城市建筑,力图通过完善的都城建设,达到“自天佑之,吉无 不利”的目的。特别在明清两代,古都北京的城市建设更加完善,更加威严,同时也更加具 有神秘色彩,使古都北京具有强烈的首都特点。如今,历史上那些朝代已经过去了,但却给 后人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物建筑和古迹,为后人研究古人的都城规划设计思想,提供了实物 依据。北京古城分为

3、内城外城两部分,今人称为凸字形城。凸字城的北边部分称为内城,建城 较早,它是在明朝初年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参照明初都城南京城和明朝中都(安徽凤阳)的设 计方案建设起来的。凸字形南边部分叫外城,建城较晚,它是在明朝后期嘉靖年间建设起来 的。打开古都北京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古都北京内城之外的南北东西四个方位上,分 别建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个古祭坛建筑。祭祀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以祭天活动最为隆重。古代中国人为了 表达对天的敬畏,专门建造了用于举行祭天典礼的祭坛,明清北京天坛就是祭祀建筑的典型 代表。天坛天坛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一座古代皇家祭天建筑,它位于北京内城之

4、外 的南方,公元1420年明朝永乐18年由朱棣皇帝下令修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天坛 是明清两朝皇帝于每年“冬至”祭天、“孟春”祈谷、“夏至”祭雨的地方。祭祀天、地、 日、月是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的习俗,北京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据史书 记载,祭天仪式起源于周朝,早在周代,祭祖天、地、日、月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战国时 期秦始皇曾在威山(山东荣城成山角)祭日,在莱山(山东掖县)祭月。自汉代以来,历 朝历代的帝王都对此极为重视。西汉成帝年间在当时的都城长安城南郊曾修建“天地之 祖”以祭天地,修建“东君祀”以祭日。魏晋南北朝时有春分东郊朝日,祭祖天地神,至今 遗名尚存。明朝两代皇帝修建

5、大型专用建筑祭祖天、地、日、月。明永乐以后,每年冬至、 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祭天和祈谷的仪式。如果 遇上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斋戒。祭祀时,除了 献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朝拜祷告,以祈求上苍的垂怜施恩。至今我国有些地 方的民间仍保留在春节祭祖“天地之神”的习俗,可见我国祭祖天地日月的习俗渊远流长。 祭祖天地日月是我国古代国家的盛大典礼之一,是帝王统治生涯中的一件大事,历代皇帝都 极为重视。而且古代的帝王将天坛建在北京内城的正南方、将地坛建在正北方、日坛建在正 东方、月坛建在正西方。天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圆形,地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

6、方形,日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亦以圆 形为主,月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方形。天坛内的主要建筑祭天用的祭坛圜丘是三层圆形平台, 台面中心为一圆形太极石,太极石外面为9块扇圆形石头圈圈相围,圜丘下面的围墙亦为圆 形。存放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宗牌位的皇穹宇也是圆形的,皇穹宇殿内地面亦为圆形,其 中心为圆形石面,其外第一圈围列着火块扇圆形石头地面,皇弯宇外面的围墙为圆形,这就 是有名的回音壁。皇帝祈谷用的大殿祈年殿顶部为三层圆形建筑,祈年殿内的地面亦为圆形 地面,中心为一圆形石块,其周围排列扇形石头;祈年殿的基座也是三层圆形平台,祈年殿 外面的围墙也是圆形,天坛整个外围围墙北部亦为圆形。因此圆形是天坛建筑的突出

7、特点。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 在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 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 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单体建筑来说,祈年殿和皇 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出一种与天 接近的感觉。天坛还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北圆南方 的坛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都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而 主要建筑上广泛地使用蓝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坛重视“阳数”、祈年

8、殿按天象列柱等 设计,也是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体现。世界遗产天坛,适合一个人去那儿观赏、感悟、思考。天坛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览之 地,天坛而是思索宇宙、时空、天地、古今、物候兴替、天人合一的场所。天坛以严谨的规 划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天坛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 置,天坛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祈年殿是天坛中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三重檐尖顶圆形大殿。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所在。 它突出了古建筑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层次清晰、主次分明、设计独特、注重宏观效果和立体 美感,体现现代大都市中古建筑天坛的独特魅力和艺术特色。是中国古典建筑中的精品,造 型洗练,内涵丰富,充满了象征意

9、义。祈年殿是清代举行祈谷大典的神殿初建于明永乐十八 年(1420年),清乾隆朝更名为祈年殿。祭坛采用上屋下坛的形式,整座殿宇高大巍峨,造型庄重华美,白色基石,蓝色殿瓦,金色 宝顶,在四周古柏的掩映衬托下,显示出至尊至圣的气势(整组建筑由约3000件构件拼接搭 建而成)。天坛由两重墙分隔成外坛和内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天坛是园丘、祈谷 两坛的总称。主要建筑在内坛,园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上,中间有 墙相隔。外坛墙东、南、北三面原制无门,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增建了园丘坛门。 内坛墙共有六座门:祈谷坛有东、西、南三座天门(又称砖门),园丘坛有泰元、昭亨、广 利三门

10、。两坛之间的隔墙上有两门:成贞门和其西边琉璃门,园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圆丘坛, 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内坛西墙内有齐宫,外坛西墙 内有神乐署(原有牺牲所、钟楼等,已无存)。天坛南部,是皇帝冬至日祭天的地方,故有称祭天台、拜天台、祭台等。明嘉靖九年(1530 年)建,原坛面及护栏都是兰色琉璃砌成,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栏板望柱改用 汉白玉,坛面改用艾叶青石。坛圆形三层,个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均用阳数(又称天数, 即九及九的倍数)。坛面除中心石是圆形外,外围各圈均为扇形,数目也是阳数。坛外有短 围墙两重,内环圆形,外环方形,四面各有汉白玉四柱三门棂星。在天坛里

11、,有一处“小皇宫”却往往被人忽略,这座“小皇宫”就是位于天坛西侧的“斋 宫”。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地方。每年的冬至,皇帝要到天坛祭天,祈祷五谷丰登。 按古礼,皇帝须在祭天的前三天,到斋宫进行斋戒。这三天里,不吃荤、不饮酒、不近女色、 不听音乐、不理刑事等等,对于一向锦衣玉食、纵情声色的皇帝来说,这当然无异于囚禁。 于是,在雍正以后,又在紫禁城内另建一所斋宫,每逢祭天,先在宫中“致内斋”,到举行 祭礼的前两三个时辰,才到天坛的斋宫“致外斋”。由此看来,天坛的斋宫成了皇帝祭天前 的休息之地。天坛的斋宫在祈年殿西南,圜丘西北,三处成鼎足之势。紫禁城有两道城墙一一皇城与 紫禁城;天坛的斋宫也有两道

12、城墙:外有砖城,内有禁墙。环绕紫禁城的有护城河,内有筒 子河;环绕天坛斋宫的,在砖城与禁墙外也各有一条护城河。横架在两条河上各有三座汉白 玉桥。而且在砖城四角,各有驻军的房屋五间,也与紫禁城四座角楼相似。足见其建制同于 紫禁城,只是规模小得多。走进天坛斋宫两道宫门后,坐西朝东有五间大殿,绿琉璃瓦,重檐斗拱,雕梁画栋,整 个建筑庄严华丽,这是斋宫的正殿。殿前左边石亭中,供有铜人一个,据说是唐太宗的宰相 魏征,他手捧写有“斋戒”二字的牌子,提醒皇帝勿忘斋戒。右边的石亭中放着时辰牌子, 告诫皇帝按时辰斋戒、祭天,切莫错过时间。按明、清两代的制度,皇帝所居一律坐北朝南,且全部宫殿门廊都用黄琉璃瓦,何以

13、天 坛的斋宫却坐西朝东?原来这些皇帝自命为奉天承运的“天子”,既然是“天”之“子”到 天坛来祭天,不啻是儿子来祭父亲,当然不能妄自尊大,所以斋宫只能坐西朝东,而且要用 绿琉璃瓦了。天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等,还有 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是 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1998年天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祈年殿祈年殿在天坛的北部,也称为祈谷坛,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 年(1420年),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缮后,改名为祈年殿。 光绪十五年(1889年

14、)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径32.72 米的圆形建筑,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攒尖顶,层层收进,总高38米。天坛景区的精华是祈年殿,整体高大雄伟,祈年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的圣地。宏伟壮观,闻名中外。祈年殿有东西配殿,现为祈年殿历史展,里面还有祈年殿的剖析及外部模型。祈年殿的殿座就是圆形的祈谷坛,三层6米高,气势巍峨。坛周有矮墙一重,东南 角设燔柴炉、瘗坎、燎炉和具服台。坛北有皇干殿,面阔五间,原先放置祖先神牌, 后来牌位移至太庙。坛边还有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走牲路和长廊等附属建 筑。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间放置的镇石。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始建于明永

15、乐十八年(1420年)。皇帝每年要两次亲临 天坛祭天。第一次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祀“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 登,第二次是在冬至,至圜丘坛禀告五谷业已丰收,感谢天帝的保佑之恩。祈年殿呈圆形, 直径32米,祈年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殿檐颜色深蓝, 是用蓝色琉璃瓦铺砌的,因为天是蓝色的,以此来象征天。祈年殿在建筑上出色之处是,祈年殿用28根楠木大柱和36块互相衔接的榜、桷, 支撑着三层连体的殿檐。这些大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 中层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时辰;中外层相加二十 四根代表二十四节气;三层相加二

16、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加柱顶八根童柱,代表 三十六天罡;宝顶下雷公柱,代表皇帝一统天下。其附属建筑有皇乾殿、祈年门、神 库、神厨、宰牲亭、燔柴炉、瘗坎、具服台、走牲路及 72间长廊等。长廊南面的广场 上有七星石,石上镂刻山形云纹图案,是明嘉靖时放置的镇石。这座大殿坐落在面积达5900多平方米的圆形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分3层,高6米, 每层都有雕花的汉白玉栏杆。这个台基与大殿是不可分的艺术整体。当游人跨出祈年 殿的大门,往南望去,只见那条笔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门廊重重,越远越小, 极目无尽,有一种从天上下来的感觉。难怪一位法国的建筑专家在游览了天坛之后说: 摩天大厦比祈年殿高得多,但却没有祈年殿那种高大与深邃的意境,达不到祈年殿的 艺术高度。这座大殿在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被雷击起火焚毁,据说,当时殿的大 柱是用沉香木做的,燃烧时,清香的气味,数里之外都可以闻到。翌年,皇帝召集群 臣商量重建祈年殿。因找不到图样,掌管国家建筑事务的工部便把曾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