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案人教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1313819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案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精品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案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精品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案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精品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案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案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案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初中语文精品资料9桃花源记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做到了粗通文意并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探究作者的社会理想。二、局部探究(一)句式特点本文的一大句式特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省略句,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省略句,并加以赏析。【示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赏析:这句话是一个典型的省略句。在不妨碍理解的前提下,省略掉具体的指称,可以使行文简洁、流畅。这种省略不仅文言文中常见,在现代书面语和口语中也常见,只是在文言文中出现得更为频繁罢了。这就是钟嵘所谓的“文体省净,殆无长语。”【参考预设】1问今是何世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赏析:语言做到简洁生动而又含蕴丰富,是与剪裁的功夫分不开的。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在剪裁方面所下的功夫。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作者不正面地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里。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陶渊明的语言风格。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赏析:语言做到简洁生动而又含蕴丰富,又是与恰当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分不开的。“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

3、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二)疑难探究1桃花源真的存在吗?【明确】仔细分析课文内容,联系历史背景来讨论这个问题。桃花源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作者的心中,是作者所憧憬的理想社会的曲折反映。可参考【微教案】心中的桃花源2写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是否为“蛇足”?【明确】“画蛇添足”本是指做了多余的事,反而得不偿失。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看似与主题无关,但分析文中对南阳刘子骥的评价,说他是“高尚士也”,可以看出他是与陶渊明有共同志趣的人。在文章结尾提及他,作者显然是别有用意。这不是“蛇足”,一方面它再次点明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4、同时暗示了这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追求,另一方面实际上说明了这样的理想社会并不存在,同时委婉地表达了那种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可参考【微教案】末尾段的作用3如何评价陶渊明“桃花源式”的理想?【明确】评价一个人的思想,应该采用辩证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入手来进行。当然,没有必要要求古贤超越历史的局限。在当时兵荒马乱,社会污浊,官场黑暗的社会环境中,陶渊明的这一“桃花源”式的理想,不仅表达了他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广大人民反对战争,反对剥削的愿望,当然这个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陶渊明归隐山林,消极避世在今天看来也并不可取,反映了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可参考【微教案】作者的社会

5、理想4播放【课文解读】,系统了解课文内容。(三)写作特色1层层设疑的写法桃花源记不是写作者本人“游仙”,但渔人的桃花源之行颇与“游仙”相类。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因此,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著姓名,这些都无从查考。接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入,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桃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

6、却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2叙述详略的安排本文在剪裁方面,与木兰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文中详写了渔人在桃花源里的见闻,目的是介绍美好的世外桃源。略写的地方是,渔人进村前和出村后的情形。这样安排其原因即在于要寄托理想化的社会理想,只能通过多介绍桃花源里的情形。因此要具体详细地描述,而其余的只能是起辅助作用,只需简单介绍。3简

7、洁生动、朴素自然的语言作者用一种纯然的“田家语”来描写景色和人物。“田家语”在审美上的特色就是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平易近人,有时,又显得十分简洁生动。桃花源记这篇散文在语言上就有这样一种特点。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都显得十分自然简洁和生动。另外,桃花源记中许多词语言简意赅,一直被后世沿用,至今还有其生命力。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等,这些词语都几乎成了人们熟悉的成语。其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用来表现桃源人与世外隔绝之久,而又

8、说明桃源内没有朝代变化的情形,非常贴切,又非常生动具体。四、总结拓展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图片资源:湖南桃花源实景,桃花源景区】【影音资源:】武陵源世外桃源香格里拉美丽的九寨沟五、作业设置1熟读并背诵课文。可参考【背诵指导】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3有人说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理想寄托,有人说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消极逃避,你是如何认识的?辩题:桃花源陶渊明的理想寄托(正方)桃花源陶渊明的消极逃避(反方)请同学根据辩题,写一份200字左右的辩论词。要求论据充分,有理有据,有说服力。六、板书设计桃花源记陶渊明 发现桃花源 山重水复疑无路 (喜) 寄 托 社桃花源记 进入桃花源 柳暗花明又一村 (惊) 会 理 想再寻桃花源 未果,成迷 (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