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131181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居秋暝-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教学指引思想】 “学以致用”,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山居秋暝是一首古典诗歌,指引学生如何鉴赏古典诗歌,是语文有效教学的具体体现。【教材内容分析】本诗是国内文学史上的名篇,诗中景物清新,民风淳厚,意境淡远,诗中有画,犹如世外桃源一般。学习时要重点把握“物”与“我”的完美交融和统一,同步学习其以动衬静的体现技巧。【学生状况分析】学生鉴赏诗歌一题的得分率基本上是最低的,绝大部分体现为答题较乱,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感觉无从下手而干脆不做,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某些诗歌鉴赏的措施。【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感受、品味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把握诗歌体现手法的鉴赏技巧。2、过

2、程与措施:1)通过朗读吟诵,让学生感受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歌特点,从而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2)通过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发明性想象,把握鉴赏诗歌体现技巧的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感受诗人高洁情怀。【教学内容】本课通过诵读品味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并把握诗歌体现手法的鉴赏措施。【教学设想】、教学重难点: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学习鉴赏诗歌的体现手法,把握答题规律。、教法学法:诵读、赏读、点拨、练习相结合。3、教学工具:Powerpoit课件4、教学学时: 一学时【教学进程】一、导语:【学生活动】此前我们学过她的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

3、,目前请几位同窗来试着背诵。【讲述】中国是一种诗的国度。唐朝是一种诗的时代。它孕育出了一种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尚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她的诗歌。二、解题:1、作者:王维(70176),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结晶。、题目:山居秋暝交代时间、地点、事件,属山水田园诗。三、诵读指引1、范读,明确节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4、王孙/自可留。(点拨: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种节奏单位,但无论如何,都应按意思划分节奏。)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找出韵脚。明确:浣(hun),洗 歇(),衰败 韵脚有“后”“秋”“流”“ 舟”“留”3)每个大组派一种代表进行诵读比赛。四、理清诗意,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参见板书)五、欣赏品味:1、学生思考:诗人写了那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在景物的描写中体现诗人什么样的抱负境界?明确:诗人为读者描写了一种秋天夜晚山中的情景。山居之景:明月、松林、清泉、岩石以物芳而明志洁归山居之人:浣女、渔人 以人和而望政通隐、学生思考: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如何下笔说是“

5、空山”?明确:“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其之清新,景色之美妙。这二字既体现了雨后山野的静谧,又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爱慕。3、从诗歌的体现手法方面品味山居秋暝:1、体现手法重要涉及:渲染、白描、虚实相生、象征、欲扬先抑、动静结合、烘托等烘托分正衬和反衬,其中反衬涉及:1)以欢乐之景衬哀伤之情 2)以草木茂盛衬人事萧条 )以物之无情衬人之有情 4)以动衬静 2、 山居秋暝的体现手法赏析:山居秋暝采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体现手法。(环节一)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

6、淙淙有声,竹林喧闹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空山、水流、月照、竹喧、莲动”静中有动,而动中有不乏那份宁静。(环节二)体现对美好自然生活的向往。(环节三)3、以动衬静:指用动态的景物、喧闹的声音来烘托环境的静谧。它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它以静为主,动为次,“动”是烘托“静”的,其目的是为了让“静”更突出。4拓展延伸:以动衬静手法的诗歌名句有哪些?试分析例如: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等赏析:从听觉的角度写若耶溪的幽静:诗人用“蝉噪”反衬“林静”、用“鸟鸣”体现“山幽”,以动衬静,写出噪与静、鸣与幽的对立统一,蝉儿高鸣,始觉山林静谧;鸟儿婉

7、唱,更显人迹罕至。幽静的若耶溪,这般的让人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静谧、高远深邃。 5、归纳诗歌中赏析体现手法的解题环节:()精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如何的感情。6、链接高考试从体现手法方面鉴赏下面诗歌: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赏析:本诗运用以动衬静的体现手法。诗中所写的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步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从而体现对春涧美景的爱慕之情。7、总结(难点突破):以动衬静,是指用动态的景物、喧闹的声音来烘托环境的静谧。它属反衬手法中

8、的一种,它以静为主,动为次,“动”是烘托“静”的,其目的是为了让“静”更突出。 动静结合,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相映成趣,“动”与“静”地位平等,不存在什么先后,主次之别。例如“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人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动静相间,相映成趣。8、课堂作业:同桌互测山居秋暝的默写。附: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王维诗人、画家、隐士体现手法 诗中画 画外意 山、雨 秋、晚以 动 自然美 远离尘俗 动静 明月 清泉 衬 结 超然淡远静 合 竹喧 莲动 生活美语言风格:清新淡雅【教后反思】 在讲完山居秋暝后回味反思,我感觉是比较成功的,具体体会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品尝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学以致用的甜头,从而真正意义上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爱好,提高语文鉴赏的能力,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有效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