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读后感30篇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1309633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30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30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30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30篇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30篇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30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争与和平读后感30篇(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战争与和平读后感(30篇):托尔斯泰拿破仑波拿巴读后感贵族精神战争与和平安德烈娜塔莎俄罗斯文学战争贵族气质罗斯托夫战争与平读后感的格式(简单的说): 第一段 把书中主要内容,加以概括,作者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 第二段 选择一个比较重要的点,也可以是自.读战争与平有感(副标题) 开头 主要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 结尾 怎样才能写好 战争与平读后感 第1篇: 战争与平给了我这个小孩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 一向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

2、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可是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感情。 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欢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战争与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研究到自身的

3、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终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欢乐的微笑。这一段异常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十分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能够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有人说,托尔斯泰那种僧侣式的不抵抗主义使得他像个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说,托尔斯泰属于农民阶级,他所提倡的农民宗法制观点带有很大局限性。对此,我要说,我们这个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

4、因为人类太好胜了,他们不但要超过自我的同胞,还想进一步征服那生养自我的大自然。 很明显,人类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们将为自我的好胜付出代价,酸雨、臭氧层空洞、大气变暖,这一系列的事实难道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至于所谓的农民阶级局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阶级来划分托尔斯泰这样一个伟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顶。 不管怎样说,托尔斯泰都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们没有资格站在这么一个伟人面前指手画脚。尽管他不抵抗,偏向农民,但这毕竟是他自我的个性,像很多其他人的个性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并且,我更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个性,托尔斯泰才成其为托尔

5、斯泰,否则他只是一介庸夫罢了。 战争与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以往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资料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 战争与平读后感 第2篇: 俄罗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撰写的战争与平,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巨著以儿女情长衬托出法俄战争,生动地描述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各个社会领域,十分值得回味,我怀着崇敬的心境,拜读了这部著作

6、。 小说描述的是:俄罗斯的罗斯泰尔伯爵的女儿娜塔沙美若天仙,在一次舞会上一位年轻的公爵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相爱。可是,不久后法俄战争爆发,安德烈奔赴沙场,最终负伤身亡。娜塔沙悲痛欲绝,在别人的劝说下无奈改嫁。此时,在俄国人民的打击下,法军溃败。俄国有恢复了其乐融融的景象。这本书充分地表现出俄国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 读了战争与平这本书,我感触异常深刻:主人公安德烈忠心报国,最终为国捐躯,他的爱国情怀使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安德烈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放弃了自我的幸福,终身长眠于九泉之下,守护着自我的祖国。娜塔沙天真善良,十分纯洁。彼埃尔善良真诚,凭着继承的遗产成了上流社会的瞩目人物,可他并不像其他贵族

7、,坚强与邪恶作斗争……这本书真是把那时候的俄国人的思想感情描述的淋漓尽致。 读完这本书,我衷心祝愿人世间不在发生战争,谐永在! 战争与平读后感 第3篇: “所等的宁静!所等的平!他对着自我说,我狂乱的奔驰相差多远!这美丽的天我怎样早就没有看见?最终窥见了,我所等的幸福!是的,一切是空虚,一切是欺罔,除了它……它之外,什么也没有,……如此,颂赞上帝罢!” 然而,生活恢复了,波浪重新低落。灰心的、烦恼的人们,在都市颓废诱惑的空气中,他们在黑夜中彷徨,有时,在浊世的毒氛中,融泄着大自然的醉人的气息,春天、感情、盲目的

8、力量,使魅人的Natacha去接近Andre亲王,而她不久以后,却投入第一个追逐她的男子怀中。尘世已经糟蹋了多少的诗意、温情、心的纯洁!”而面临着恶浊尘土的无垠的人”依然不变!可是人们却看不见它。即是Andre也忘记了奥斯丹列兹的光明。为他,天只是”阴郁沉重的穹窿”,笼罩着虚无。 对于这些枯萎贫弱的心魂,极需战争的骚乱重新来刺激他们,国家受到威胁了。一八一二年九月七日,Brodino村失陷,这壮严伟大的日子啊,仇恨都消灭了,Dolokhoo亲抱他的敌人Pierre。受伤的Andre,为了他生平最憎恨的人,车中的邻人AnotoleKouraguine遭受患难而痛苦,充满着温情与怜悯。由于热烈地为

9、国牺牲对于神明律令的屈服,一切心灵都联合了。 “严肃的、郑重的,理解这不可避免的战争……最艰难的磨练莫过于把人的自由在神明的律令前低着屈服了。在服从神的意志上才显出心的质朴。” 大将军Koutouzoo便是俄国民族心魂它服从命运的代表。 “这个老人在热情方面,仅有经验,这是热情的结果他没有用以组合事物搜寻结论的智慧,对于事故,他只用哲学的目光观照,他什么也不发明,什么也不干;但他谛听着,能够回忆一切,明白在适当的时间运用他的记忆,不埋没其中有用的成分,可亦不容忍其中一切有害的成分。在他的士兵的脸上,他会窥到这无可捉摸的,可称为战胜的意志,与未来胜利的力,他承认比他的

10、意志更强有力的东西,便是在他眼前展现的事物必然的动向;他看到这些事物,紧随着它们,他亦明白蠲除他的个人意见。” 战争与平读后感 第4篇: 如果说当我手捧战争与平这本书时,是怀着崇敬的心境的话,那么,当我读完战争与平这本书时,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在此之前,关于俄罗斯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平,我已经听说不少,今日,当我完整地学习了战争与平这部小说后,对小说及其作者有了更深的认识。 战争与平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在战争与平年代里的生活为情节线索,生动地展现了1805年至1820年间,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

11、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精神人民力量的伟大胜利。场面壮观,结构清晰,具有强烈时代感。体会最深的是,这部小说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富有个性。如安得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定,有较强的社会活动本事;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本事,更侧重于道德梦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气质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堕落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我觉得,战争与平这样的小说,对我

12、来说,虽然有点深奥而新鲜,但经过这次学习,我对这样的世界名著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欲望。 战争与平读后感 第5篇: 读战争与平,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但此作品的深意,我并未完全读懂。 初读战争与平,唯一吸引我的只是故事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托尔斯泰-把故事安排在战争与平间穿梭,谐的宴谈与混乱的战争场面交替呈现,整个故事却仍井然有序,分毫不乱。托尔斯泰对高难度大场面的描绘似乎把握自如,无论是宴会,舞会,或是战争,描述都极其细致入微。每每一读,总让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他善用精简的语言将人物的性格心理充分表现。他的作品中,字里行间始终透出质朴之气却又与众不一样,从而造就了他作品的独特。 再次细读平与战争,渐渐地

13、,我发现其涉及的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各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也是托尔斯泰的思想结晶所在。托尔斯泰一生始终在思索探寻,环境的变迁使托尔斯泰的思想信仰不断发生着变化。在平完美的环境中,他追求善美;在应对残酷的战争时,他的思想又一次经历着洗礼,他曾把完美的情感屈从于战争的现实。然而,始终不变的是,即使应对战争,他的内心仍在关心那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关于精神与永恒的问题,他多次借以作品中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索,借以他们的谈论来商讨。 作为思想家,托尔斯泰也矛盾与彷徨过,他的思想的逐渐成熟,也像战争与平的小女孩,经历过几场所谓感情后成了一位不修边幅却更成熟沉稳的母亲;随善良、无

14、贵族架子的皮埃尔,有私生子变成继承人,由不敢爱变成婚后幸福的丈夫,也更有职责担当;安德烈冷峻聪明,但欠缺宽容,在经历感情失败后,他在战争中死去,在死前,他也得到彻底的醒悟。 其实,思想的产生与提升,是需要磨练的。托尔斯泰身为贵族,却蔑视贵族的腐朽享乐,一生都在追求真理。他的思想觉悟使他意识到世界的不公,他期望能帮忙农民等下层阶级,却得不到农民的信任,也得不到世人的理解,连家人也同他产生了隔阂。托尔斯泰不如意的经历,似乎是成就他不平凡的思想的关键,也成就了他的多部文学巨着。 战争与平读后感 第6篇: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

15、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当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争与平里面,我们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说它主观,是因为他来源于托尔斯泰的思考与总结,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说它客观,则是因为他并不强加于人,而是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托化”的同时又逐渐凸显出自我的个性来。 另一方面,我又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里。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心的,应当是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战争与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似乎期望我们去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来。然而,人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我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我的战争与平。 应当说,战争与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可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 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十分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我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并且,托尔斯泰似乎异常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