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1303078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2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桂林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桂林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桂林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桂林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桂林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桂林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林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桂林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三五”规划【精品文档】第 页目 录前 言4第一章 发展基础5一、发展基础5二、存在问题9第二章 发展形势及要求12一、建设“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节点的要求12二、打造与国际旅游胜地相匹配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要求13三、构建“桂粤湘黔”四省交界的区域中心城市的要求13四、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13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16一、指导思想16二、规划原则16三、发展目标18第四章 规划建设重点24一、全面推进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的建设工作24二、空铁引领,建设区域性对外综合交通系统28三、优化城市

2、交通系统,创建“公交都市”,畅通城市交通34四、构筑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建设“桂粤湘黔”区域性物流中心38五、基本建成桂林市智慧交通系统38第五章 保障措施42一、加强规划的协调与评估42二、完善交通专项规划42三、加快综合枢纽规划43四、加快城乡交通系统均等化发展43五、拓宽多元化筹资渠道44六、建设“公交都市”和“绿色交通示范城市”44七、推进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45八、加强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体系建设46第六章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47一、环境影响分析47二、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49三、环境影响评价结论50前 言“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的攻坚时期;是提质增效升级

3、、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全面加快交通运输法治建设的重要时期。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我市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十三五”时期的交通发展迎来了重大机遇。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桂林市将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航空、陆路和水路衔接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提高综合运输服务水平和运输组织衔接效率,强化国际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功能,打造“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综合交通节点城市。桂林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三五”规划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交通运输部建设“综合、绿色、安全、智能”四个交

4、通的规划建设要求,全面提高综合交通运输服务效益和运输管理效率,全力打造现代化、立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我市打造成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节点城市;全力开创我市综合交通运输新局面,实现我市交通运输与城乡社会的协同和可持续发展。第一章 发展基础“十二五”期间,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和桂林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二五”规划,我市充分发挥航空、高速铁路、公路水路的比较优势和综合运输体系的整体效能,有效保障了全市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实现了运输服务水平和效率的双提升,为建设国际旅游胜地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一、发展基础(一)航空运输桂林两江国际机场目前拥有国际

5、、国内航线接近100条,通航香港、澳门地区及日本福冈、韩国济州。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已成为桂林乃至广西联系国内主要城市以及东亚、东盟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空中门户。2010年桂林机场吞吐量为525.93万人,高峰小时2500人次;2015年吞吐量达到636.1万人次。由于周边机场航线运量增长的影响,货邮吞吐量相对2014年减少1.49万吨,全年完成2.92万吨,同比减幅18%,近6年来首次跌破3万吨。2015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对桂林机场航站楼及站坪配套设施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做出了批复。目前航站楼扩建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按计划2018年10月航站楼及站坪配套设施可投入使用。(二)铁路运输“十二五”

6、期间我市完成了湘桂铁路扩能改造、贵广高铁建设工作,形成了两大铁路干线的“十字型”布局。新建了桂林西火车站,改造了桂林站、桂林北站,新建了阳朔、五通、恭城等三个县级高铁火车站,全市高铁通车里程达420公里,成为国内首个“一市九站两高铁”的地级市。桂林通达周边省会城市、中南、华东等地区的运输条件发生质的飞跃,并可实现北京、上海 “夕发朝至”,大大提高了桂林铁路客货运输与其它交通运输方式的竞争力,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0年,我市铁路旅客发送量为413万人次;货物运输量146万吨。2015年铁路旅客发送量已达到1199万人次,增长速度迅猛。(三)公路运输“十二五”期间,全市公路网密度逐

7、步加强,高速公路建设步伐稳步推进,公路技术等级进一步提高。截至2015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已达1.26万公里,公路密度为45.1公里/百平方公里,较“十一五”末增加了4.9公里/百平方公里。市域已形成便利的公路交通网络,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合作和经济快速发展。全市高速公路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179亿元,在桂林至阳朔、阳朔至平乐、兴安至全州、平乐至钟山、桂林绕城灵川至僚田、桂林至柳州桂林段、灵川至临桂、全州至黄沙河等既有高速公路的基础上,又新开通兴安至桂林和灌阳(永安关)至全州(凤凰)2条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1.5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450.2公里,实现7个

8、县通高速公路。目前阳朔至鹿寨高速公路、桂林至三江高速公路、资源至兴安高速公路、贺州至巴马高速等4条高速公路正加紧建设。“十二五”时期,全市干线路网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强,干线公路提级改造及县际联网公路建设有效推进。五年间,全市新建和续建项目21个,共计611.8公里,其中新建项目488.2公里,完成投资49.6亿元。完成临桂至苏桥、兴安高尚至阳朔福利等11项干线公路的建设。经全区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调整后,全市拥有G321、G322、G323、G357、G241等5条普通国道594公里,S201、S206、S208、S301、S302、S501、S502等7条普通省道451公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里程达

9、到1045公里,国省干线公路中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占比达到89.8%(含高速公路)。“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村公路建设较“十一五”实现了翻番,全市133个乡镇全部实现通达和通畅,所有建制村全部实现通达,通畅率达90.02%。“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公路客运量4.24亿人次,受统计口径调整和高铁冲击影响,较“十一五”减少1.03亿人次。公路货运量实现大幅提升,累计完成3.96亿吨,是“十一五”的2.6倍。(四)水路运输 “十二五”期间,以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等为契机,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全市累计完成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43亿元,持续推进以漓江、桂江、湘江、洛清江航道为主骨架的内

10、河航道网,及以桂林港为中心、各县(区)港口互补的港口群建设。目前磨盘山客运港改扩建基本完成,阳朔福利旅游码头前期工作顺利开展。(五)管道运输“十二五”期间,中缅天然气管道忻城桂林支线已建成,线路全长172公里,管道途经永福县、临桂县和桂林市区。天然气接气门站年输送能力达到5亿立方米,基本满足了我市天然气使用需求。(六)城市交通综合交通枢纽与场站:“十二五”以来我市围绕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和国家运输枢纽城市,推进完成了桂林汽车客运总站的功能疏解,启用了汽车北站,改造了桂林站、桂林北站火车枢纽场站,建成并启用了桂林西火车站,启动了桂林汽车客运南站的规划建设。机动车保有量:截至2015年,桂林

11、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97.35万辆,汽车保有量达41.23万辆;其中市区汽车保有量达17.64万辆。道路:“十二五”期间,以推进“1212”工程、“北通南畅”等为目标,完成西二环、福利路北段、滨江北路以及临桂新区内大量城市道路建设,目前正在进行桂阳公路、福利路南段、万福东路、乌石街立交、漓江桥改建等项目的建设。市区现状道路(含临桂区、雁山区、八里街组团)总长度约734.36km,其中快速路总长度约11.46km,主干道约248.9km(含城区内321、322国道段),次干道约259km,通行条件较好的支路总长度约215km。公共交通:我市“十二五”期间大力实施“公交便民”工程,积极申报创建全国“

12、公交都市”示范城市。新开通公交线路5条、调整优化14条,老城通往临桂、灵川的城市大公交体系初步确立,满足了居民公交出行便利性的需求。2014年10月1日我市公共自行车正式上线启动,桂林成为广西第三个推广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城市。自正式运营以来,公共自行车持卡人数已超36000人。二、存在问题(一)与构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十二五”期间我市以打造国际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城市为发展目标,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航空、陆路和水路衔接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但是全市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与构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具体体现在:机场扩建刚刚开始;综合交通枢纽

13、建设滞后,综合运输体系未健全,各交通运输方式之间衔接、深度融合以及一体化、集约化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对我市周边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不够。(二)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十二五”期间电动自行车持续快速增长给城市交通管理带来极大挑战。目前桂林城区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突破61万辆,并且还以每年约10万辆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计的能力;同时机非车辆混行,给交通组织管理带来极大挑战。城市路网结构失调,路网通行效率低。各组团之间的快速通道不畅;城市主干道网络规模不够,且通行效率不高;跨铁路、漓江通道存在交通瓶颈;支路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城市道路缺乏交通工程设计,交通管理手段落后。由于缺乏大运量快速

14、公交系统,公共交通出行不方便、不便捷;公交换乘和公交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也不方便;公交优先未能得到发展。“十二五”期间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不增反降。城区社会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设滞后,配建停车场标准过低;路内停车的综合利用效率也较低,静态(停车)交通规模远远不能满足交通需求。(三)交通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市辖各县及乡镇交通系统发展较为滞后,县域交通发展与城乡居民便利需求还有差距。大部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在城区和近郊区,而城市边缘地区的城镇、乡村之间的道路建设相对滞缓,道路等级偏低,且大多数未设置标志、标线,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县城、乡镇交通缺乏规划指导,交通管理手段落后,交通乱而无序;客运站点

15、覆盖率低,客运线网布局不合理,阻碍了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四)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市区域间交通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交通运输方式仍然较为粗放,城市公共交通、水路交通等绿色环保型交通系统发展相对较为滞后。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强化交通运输节能环保,提升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推进绿色交通体系建设等是我市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任务。(五)智慧交通系统建设相对滞后“十二五”期间,我市信息化建设取得大量成果,为“智慧桂林”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整体上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相对滞后。在交通运输行业相关的系统建设和开发方面,各运输方式间还无法实现有效的协调联动,信息共享机制还未健全,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尚未建立,客运方面也尚未实现联网售票系统的全面应用,货运物流综合信息的服务能力支撑较弱;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ETC车道覆盖率需要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检测无论从覆盖面和功能方面还滞后于全区其他地区,与我市经济发展步调不一致;在安全监督环节,对车船的安全监控平台还未完全搭建起来;在与互联网的融合方面,物联网技术与信息采集、云计算与信息的处理、网络信息安全等关键核心技术还有待研发和突破,智能交通产品和服务的用户满意度较低。第二章 发展形势及要求国家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十三五”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的攻坚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