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综合实践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1285228 上传时间:2024-02-0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综合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历史综合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历史综合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综合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综合实践(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综合实践 作为历史课程改革的关键,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历史老师要应对新时代的教学要求,以学生为基础出发点,经过详细活泼的课堂内容,切实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真正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潜能。一、现在高中历史教学现实状况分析即使说历史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类精神家园,不过现在很多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爱好不大,甚至有厌学情绪。简单来说,现在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1.传统历史副科观念的影响。一直以来,受制于功利主义和短浅观念的影响,造成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副科意识愈来愈显著。在她们眼里,作为副科的历史意义不大,没有必须花费精力来学习,即使学习,也只是死记硬背而已。同时,伴随网络时代信息

2、的爆炸式发展,所谓“历史并没有什么深奥知识”、“学习历史只要会背就能够”等错误观念在学生中流行,使得高中生对历史学习慢慢失去爱好和热情。2.历史教材本身的缺点和问题。不可否认,施行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历史教材跨度较之以往更大,理论性和综合性也更强,学科本身特殊的特点更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同时现在的高考评价体系下学习和考试之间的脱钩,使得历史课堂变得寡然无味,学生甚至将“不喜爱上的课”这一标签贴在历史科目上。3.教育教学评价环境和方法的影响。整个社会长久以来的应试制度,使得大家往往全部是以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衡量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学校方面也往往以学生的考试优劣来评价老师的工作水平,这么的情境之下老师

3、势必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技能的培养。当学生变成装知识的容器,要想营造友好的课堂谈何轻易。在历史课堂里,知识成为主宰一切的力量,掌握知识的老师成为课堂的强势掌控者,而接收知识的学生则是相对弱势的群体。如此便造成本是饶有趣味的历史课堂因为多了多种条框的束缚而失去生机,当学生失去爱好的时候,历史教学效率之低可想而知。二、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策略探究1.加强引导,为学生构建明确的历史学习思绪。所谓创新思维,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要以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为学生构建历史学习的思绪,要以文综高考为导向,也要兼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过教学内容的优化,历史知识的有效梳理,让学生们在无形之中把握住历史知

4、识的结构和特征,形成清楚的知识体系和和学习框架,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基础。2.主动激励,让学生摒弃传统的定势思维。作为一个高度灵敏和新奇灵活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能力关键是以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的方法,得出含有全新价值的观念或结论。创新思维的前提是要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走出前人的思维空间和模式,勇于向曾经的看法质疑,然后在符合规律的基础上得出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创新能力的养成,首先是从创新意识开始的,发明力是能够从后天培养起来的。因此,我们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只是针对什么高智商的学生,而要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全部有平等的机会接收到创新思维的训练。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视创新气氛的营造,

5、主动激励学生摒弃传统的定势思维,这是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3.营造气氛,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参加意识。怎样营造开放、轻松和民主的教学气氛,直接影响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经过老师的课堂讲解、学生的课后作业这么常规的形式来获取历史知识和掌握技能,这么的教学模式直接扼杀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能有效挖掘学生的主动性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她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得不到挖掘和开发。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确保其思维巩固和发展的关键原因,历史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激励学生提出不一样的看法和见解,并对她们的想法进行肯定,启发和唤醒之前未醒的朦胧状态。经过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质疑反思,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发散思维的锻炼,为创新思想打下基础。经过质疑来切实表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发明性,这就是创新能力最直接的表述。因为历史的客观性和事实性,决定了学生必需在对史料进行充足掌握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推论。历史老师要在实际教学中有目标和意识地让学生进入质疑的状态,引导学生主动主动参加,逐步形成自主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入手,实现创新水平质的飞跃。责任xx 王凌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