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象征类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1284074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象征类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象征类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象征类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象征类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象征类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象征类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象征类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象征类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木车的激情张炜1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2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3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

2、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4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5枯叶铺地,北风呼啸。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一位不可理喻的执著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6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得木车声中,听到7政治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8不知疲倦。原来在古代,政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他不倦地向各个阶层诉说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

3、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得各种各样的原理,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者,一位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贺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9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冰凌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10这是一首长长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散到西方的长卷。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11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的却是由车轮和双足携刻在大地上的。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去接受它们的渗透和感染

4、。12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京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的骄傲。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13给这样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所以他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才能走向未知的选择,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14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15原来只有激情,只有他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使一切现代传播

5、工具相形见绌。思想才是真正迅捷的,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这个宇宙。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16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他它的源头,忽略了她们正真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一一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17也许当我们现在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

6、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改)1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答: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解析:此题重在考查学生的概述能力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2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5分)答: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解析:现代文阅读中文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如果这句(段)话在开头,一般思考:开篇点题;照

7、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3.联系全文,概况本文主旨。(6分)答:文章通过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骆驼刺甘泽1一出嘉峪关,就是茫茫千里的大戈壁。没有河流湖泊,没有绿洲村镇,只有酷热的白昼和阴冷的黑夜。青灰色的沙砾和深蓝色的天空,占据了全部的视野。一望无际的荒原,一览无遗的苍穹,没有一棵树,也没有一片云,干燥强劲的狂风,时常会卷地而来,把整个宇宙,变成黑暗的风沙的战场。2风沙过后,戈壁被铲掉了一层,然而却有一种例外。那就是骆驼刺生长

8、的地方,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坟场”提到坟场,有人会觉得惊悸,但是如果你真的看到了那种景象,你心中感受到就只有震撼。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坟丘一样的沙石堆,紧密却又均匀地散布开来,往往能占据几十乃至上百平方公里的地方。这种地形足以让所有带轮子的东西却步,但就在那坟丘的顶上,一丛丛紧扎扎乱蓬蓬的刺,坚硬的锐利的刺,正在保护着那比黄豆大不了多少的叶片。任风狂沙密,任地燥天寒,一到春天,它们就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顽强地、执着地占据着一片又一片领地,这就是骆驼刺。3如果说沙枣树是戈壁滩的美女,骆驼刺则当仁不让地成为戈壁上的士兵。不论脚下的大地多么贫瘠,也不论天空上太阳多么酷热,只要被骆驼刺占领,就再也休想让它们

9、起身。正因为骆驼刺的抗争,狂风可以带走草根旁边的沙石,去卩无法夺去骆驼刺脚下的沙土,它们用那特别强劲的根系,紧抓住脚下一方寸土,于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斗争后,沙漠没能入侵,却形成了戈壁滩特有的坟场一样的地形。但是这坟场的出现不是因为死亡,恰恰相反,是生命,造就了这戈壁滩的坟场,这自然的奇观。4骆驼刺的全部生活,就是生存,生存与生活在这里是划了等号的。也许对于人来说,这是人生的悲哀,但是在这死亡的禁地,却是一种傲然不可侵犯的生命的尊严。无论如何,我活着,生存着,生活着并且快乐着,狂风也好,烈日也好,干旱也好,其奈我何。即使被骆驼啃去了枝叶,来年照样东山再起;即使被风沙掳掠了领土,但是更强劲的根

10、系,更坚韧的毅力,仍能与风沙拼个高下,直到狂风再也带不走一粒尘沙。那便是骆驼刺的胜利,生命的胜利。5戈壁的荒凉与城市的繁华,恰是这世界的两个极端。但是比起骆驼刺相互尊重并且保持距离,互相留下生存的空间这一点,城市的冷漠和戒备,心灵的空寂与荒芜,更像是另一种戈壁滩。6在这个心灵的戈壁中,也生存着无数的骆驼刺。他们外表寒酸甚至丑陋,他们贫寒而且无助,他们像骆驼刺一样在城市中生活着、生存着、挣扎着。忍受着周围恶劣的环境,忍受着城里人鄙夷的眼光,但是大街小巷里,这样的人却无处不在。你看那街角上打烧饼的,天桥上擦皮鞋的,工地上扛水泥的,不都是这城市的美丽花园中杂草一样的人吗?他们就是城市中的骆驼刺,被人

11、遗忘,遭人诟病,但却顽强地存在着,用伤痕累累的双手,握着自己自由的灵魂而快乐生活,没有任何修饰,也没有多少夸张,但是坚忍不拔的生命乐章却如此华丽。他们每天起早贪黑,数着那不多的几张零票,满足地回到蜗居,安排明天的工作和孩子的学费。为自己的生存,为家人的幸福而努力着,抗争着,活得辛苦,活得快乐,不是吗?7愿天下所有像骆驼刺一样活着的人,幸福安康!(选自2006年且听风吟,有删改)1、(4分)第一段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何特征?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2、(4分)分析作者称骆驼刺生长所形成的沙石堆为坟场”坟丘”的原因。3、(4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驼骆刺”与像骆驼刺一样活着的人”的相似点。4、(6分)

12、概括这篇文章的主旨。参考答案16、(4分)特征:荒芜、辽阔,(1分)沙砾遍地,风沙肆虐。(1分)作用:突出戈壁滩生存环境的严酷与险恶(1分),为写驼骆刺旺盛的生命力作铺垫。(1分)17、(4分)沙石堆的形状与坟场的土堆外形相近,坟场”意味着死亡,这样同戈壁滩残酷的生存环境相吻合。(2分)而驼骆刺却能在死亡之地创造生命的奇迹,作者以此衬托歌颂驼骆刺坚贞不屈的生存意志。(2分)18、(4分) 外在形态相似:寒酸、丑陋。 生存环境相似:恶劣、艰辛、荒凉、贫瘠、被遗忘。 分布范围相似:广泛、数量多。 生活态度相似:顽强、坚忍、抗争、努力、自由、快乐、满足。(共4分,每答对一点得1分,内容相符即可得分。

13、)19、作者通过对戈壁上骆驼刺旺盛生命力的描写,(1分)赞颂了像骆驼刺一样活着的生活在城市底层贫寒无助却坚忍不拔努力抗争从中尽享欢乐的弱者,(3分)也批评了当今社会遗弃和鄙视弱势群体的现象,呼唤人文关怀和社会和谐(2分)。灯火的温情叶延滨1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我把这种感触叫做:荒野无灯”小时候怕黑,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怕窗外那些与神怪故事相连的响动。这种恐惧不是对黑暗本身,而是对藏在黑夜里的鬼怪的敬畏。长大了,常走夜路,在乡间,在大山里,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我对黑暗的印象。天地浑然于漆黑的夜幕之中,天上无星无月,有时飘洒一些无端的雨丝,

14、黑影憧憧,或是浓云或是山影或是树阴,黑暗在你面前悄然分开,又在你背后迅速合拢,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亮的。这时候,我往往疾走如飞,目光朝着前方茫然地摸索,直至一盏灯像萤飞进心田,猛地点燃温暖全身的火一一一种热爱和感激之情。2人生之旅,总会经常穿行于荒野无灯的境界,如火车会钻进漆黑的隧洞。当列车在长长的隧洞中穿行时,虽然身处险境,但作为乘车人,我们处之泰然,泰然是因为一种信任感和依赖感。是的,我们处于这个闹哄哄的世界,常常身处黑暗而不惊,有时来自一种盲目依赖和盲目信任。我读高中时正值文革”深夜值班站岗,四周万籁俱寂,心头还是害怕的,但回头看一眼同伴的眼睛,便相信这两个小时不会出事。现在回想起来,因为

15、无知,反而坦然。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独行夜路所给我们的刺激。有时我身处闹市,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两旁是红红绿绿的彩灯,而我却如处荒野,心里刮着凄冷的风。谁都可能产生这种体验,你明明被这个世界紧紧搂着,然而内心却感到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不仅在闹市里,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有这种孤绝感。那些熟悉的脸一下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一张嘴向你说真话,没有一双眼睛使你感到温暖,无靠无助的感觉紧紧攫住你的心,从环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无灯。乞助和寻求怜悯是常被人采取的解脱方法,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3人生之旅常常有一段

16、难以摆脱的黑暗,它对每个人都同样严酷。这种黑暗也许是一个大时代的国家民族的浩劫,个人只分担了其中的一份。这种黑暗也许只是个人命运中的小插曲,诸如失恋、被诬、疾病等等,对其他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琐事。然而每个人在通过这段黑暗时所产生的心境是不同的,解脱的方式也会各异。4说到这里,我可以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因为我们平素看不到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显影,会左右我们的言行。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应该是孤绝心境的最美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一此绝灭之境,能心平气和地垂钓,是一境界。能够不与人伍的独钓又是一境界,而能在绝灭孤独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以前老师讲课总说这是诗人失意心态的写照。5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