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实用标准化体系建设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1274095 上传时间:2024-01-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化实用标准化体系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信息化实用标准化体系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信息化实用标准化体系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信息化实用标准化体系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信息化实用标准化体系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化实用标准化体系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化实用标准化体系建设(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博为贵一、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的根底性工作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开展,极促进了全球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开展,尤其是飞机、移动和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开展使地域和空间的距离进一步缩小,将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本国的信息化建设,尽管起步有早晚,开展程度不尽一样,但都在享受着信息化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成果,信息化已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的助力器,信息化水平如此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信息化的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在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下获得的。在我们的身边,计算机、网络、电视、移动等音视频与多媒体

2、设备的使用,正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信息通信技术ICT与其应用已成为构筑全球信息社会的重要根底。标准是人们为某种目的和需要而提出的统一性要求,是对一定围的重复性事务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标准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件,它是为在一定的围获得最优秩序,对活动与其结果规定共同重复使用的规如此、指导原如此或特性要求。标准对促进ICT产业开展与ICT的推广应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统一标准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根底。如果没有标准,互联网不会开展到今天这种规模。人们很难说清楚生产一台电脑需要遵循多少标准,但是每个生产商一定会考虑采用标准统一的磁盘驱动器、打印机接口和网卡等。标准化如此是制定标准并使

3、其在社会一定围得以推广应用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制定、发布、实施与修改标准等过程。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标准化工作是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根底性工作。在国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标准是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工程管理等行为的技术法规。统一标准是信息系统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只有通过统一技术要求、业务要求和管理要求等标准化手段,才可以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程与相关环节的建设在全国围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防止盲目和重复,降低本钱,提高效益,从而规和促进国家信息化建设有序、高效、快速和健康地开展。二、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由于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与面非常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将涉与大

4、量的标准和规,因此必须对这些标准和规按照在联系进展有序地整理,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化标准体系。2.1 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的三维空间为了更为直观地反映信息化标准所涉与的各个方面,这里以信息化建设所涉与的关键技术、项目管理与应用领域为对象,建立起信息化标准的三维空间,如图1所示。图1 信息化标准的三维空间在这个信息化标准的三维空间,关键技术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主要技术手段并直接反映了信息产业的开展水平,项目管理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模式,而应用领域如此是利用关键技术和项目管理等技术管理手段而开展的具体信息化工程项目。2.2 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分析视角为了便于对信息化标准体系进展研究,这里将信息

5、化建设抽象为业务运行和信息化功能服务两个视角,如图2所示。图2 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分析视角业务运行视角主要从信息化建设需求的角度出发来提出各种信息化功能要求,该视角将以各业务应用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电子社区等为重点由业务管理部门为主体来研究相关业务规和规定。信息化功能服务视角主要从提供信息化功能服务的角度出发来归纳出支持信息化功能要求的信息化根底手段即信息通信技术,该视角将以各种信息通信技术为重点由信息通信技术供给商为主体来研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规。新的信息化需促进信息通信技术创新的原动力,而新兴的信息通信技术进而推动着各种业务应用管理模式创新的开展,信息化水平就是在这种互为促进的过

6、程中不断提升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研究应是业务应用部门即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方和信息通信技术供给方即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方共同参与的。但是,目前人们往往过于关注信息通信技术标准规即技术规的研究,而无视了业务应用相关标准的研究,从而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开展。从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分析视角,我们可以将信息化标准体系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标准规,另一类如此是以具体信息化建设项目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等所涉与的业务应用规。2.3 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的逻辑模型由于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与面非常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将涉与大量的标准和规,因此必须对这些标准和规按照在联系进展有序地整理,最终形成

7、一套完整的信息化标准体系。为了便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中各类标准之间的相互关系,这里根据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并结合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的技术参考模型,将复杂信息系统抽象为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的逻辑模型,如图3所示。该模型结构分为七个局部:业务应用层、信息资源服务层、应用支撑平台层、网络根底设施层、物理环境层、信息安全支撑环境与项目管理。这种逻辑结构便于对具体的信息化建设任务进展分解,也有助于信息系统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图3 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的逻辑模型业务应用层:由面向公众的应用系统、面向员工的应用系统与面向合作伙伴的应用系统等所构成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等信息化建设项目。该层

8、将主要针对不同信息化建设项目形成不同的业务模型、信息模型、数据结构与信息格式。 信息资源服务层: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数据库管理、多媒体服务、目录服务、信息描述等功能,并管理着各种信息资源库。 应用支撑平台层:应用支撑平台层构建在网络根底设施层以与信息安全支撑环境根底之上,提供承载最终应用系统的功能服务。应用支撑平台层提供对根本应用的支持,包括Web服务、信息交换、电子、文件传送、数据库、工作流等。应用支撑平台层包括了服务器端的应用支撑以与客户端的应用支撑。通过提供安全支撑接口,上层应用系统可以根据业务逻辑的需要进展各种安全服务的调用,实现整个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 网络根底设施层:网络根底设施层向

9、各类信息化应用系统提供必要的网络根底环境,为各类信息化应用提供可靠、有效的信息传输服务通道,是各类信息的最终承载者。 物理环境层:物理环境层主要涉与各类信息化应用系统中各种信息处理终端设备、信息存储介质与各类外设资源等。 项目管理:涉与物理环境、网络根底设施、应用支撑平台、信息资源服务、信息化应用等各个层面的技术和运营管理。 信息安全支撑环境:信息安全支撑环境由各类安全技术和防护手段构成,主要包括加密、信任根底设施、访问控制、身份验证、数字签名和验证、可信时间等多种技术手段,为信息系统中的各种应用提供安全保障,并最终为应用系统提供各种安全服务。安全支撑环境是建立一个通用的、高性能的安全信息系统

10、的必要条件。2.4 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标准体系是由一定系统围的具有在联系的标准组成的科学有机整体;是编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依据之一;是促进一定围的标准组成趋向科学合理化的手段;是一幅现有、应有和预计制订标准的蓝图,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开展不断地得到完善和更新。信息化标准体系是指信息化建设所需标准按其在联系构成的科学有机整体,该体系由结构图和明细表两局部组成,它是信息化建设所需标准的结构化蓝图。按照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的三维空间、分析视角、逻辑模型和标准体系的定位,充分考虑标准体系的纵横关系,给出信息化标准体系结构,如图4所示。图4 信息化标准体系结构信息化标准体系结构由通用标准、信息技术根底标准、面

11、向业务应用标准和项目管理标准四局部组成。 通用标准:包括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性、框架性、根底性的标准和规。 信息技术根底标准:包括信息化建设所需的信息技术根底性标准,主要分为物理环境标准、网络根底设施标准、应用支撑平台标准和信息安全标准。 面向业务应用标准:包括业务应用系统所需的业务应用标准、信息资源服务标准。 项目管理标准:包括为确保信息化建设质量所需的有关标准,主要有工程验收和信息化工程监理等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标准。这些标准间的层次关系如图5所示。图5 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的层次关系三、加快我国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相关建议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我国信息

12、通信技术标准化工作必须坚持贯彻早期介入、积极跟踪、自主制定、适时出台、与时复审政策,服务于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与时跟踪国际标准化开展动态,适时开展重要标准研究制定工作,将标准化工作融入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开展过程中,配合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全面做好信息化标准化工作,为我国信息通信技术的科研成果与其产业化提出有力支持,促进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开展。重点围绕电子政务、数字电视、信息家电、信息安全、信息编码、软件工程等领域,特别是围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软件产业振兴等进一步开展相关的标准化研究工作。贯彻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战备性、前瞻性和重大关键软件

13、项目为重点,以提高软件产业质量和软件企业的软件工程能力为目标,调整优化软件标准体系,强化标准的实施监视,建立并完善软件质量管理体系和软件评估体系,努力支撑产业的开展进而加快信息化进程。在标准化工作管理方面,将改良和完善标准立项申报、研究制定、审查发布等程序,逐步建立并形成一套有效的标准动态维护机制。本着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原如此,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协商一致等原如此,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技术优势,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加快标准制定的速度,缩短标准制定周期。逐步建立一套适应时代要求的标准化工作模式和管理机制;建立并完善技术标准咨询与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标准一致性测试机构和标准实施监视机制,确

14、保标准化成果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可并贯彻实施,使其发挥最大社会效益和最优经济效益。标准与市场从来都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是标准决定市场,还是市场决定标准,谁也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回答。标准并不是万能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欠缺产业根底的所谓标准更是不会成立的。标准已成为构筑价值链的链条,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事实标准,以市场来确定技术上的主导权,并将价值链产业链中的各参与方有机地联系起来,以获得最大的价值利益。创新已成为推动高新技术开展的灵魂,技术标准与技术专利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推动了新兴技术在信息产业的应用,以争为先的方式与时、快速地推出拥有核心技术的技术标准和规已成为各国企业把握市场的重要手段。同时,争为先

15、还表现在技术标准的研究制订过程中充分地、广泛地技术争论。电子信息技术标准的研究制订已越来越同科研开发保持同步或者还要超前。科研单位、企业与高等院校等不同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是保证技术标准得以广泛实施的根底,在技术观念、技术路线、体系框架等方面的争论是合理确立标准应用围、技术容与技术指标的保障。为正确对待技术标准制订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技术观点和争论,应本着博为贵的态度,坚持平等、公开、公正、协商的原如此,营造一种和睦相处、协商一致、共同开展的共赢局面。采用开放的方式组建标准工作组成为鼓励和吸纳国产、学、研、用等单位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的有效措施,是调动各方面力量尤其是企业的力量、充分发挥和利用各方技

16、术优势和现有资源的重要途径。作为第三方的标准化机构将在各标准工作组中扮演起组织者、管理者、协调者和监视者等不同的角色。制定技术标准的目标在于广泛地应用和实施,用为上是指导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根本方针,争为先、博为贵都是保证用为上得以有效贯彻实施的关键根底和重要途径。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必须立足于产业、以应用为导向、以市场为驱动,标准化应追求技术标准在我国信息产业和相关市场中更广泛地应用,坚持并落实科学开展观,努力营造和谐的标准化工作气氛,积极探索一条争为先、博为贵、用为上的标准化之路。改良和完善信息化标准的研制程序,逐步形成一套有效的标准动态维护机制。本着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原如此,国家投资和企业资助相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