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部编版写作指导 教学设计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1273517 上传时间:2023-12-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部编版写作指导 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部编版写作指导 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部编版写作指导 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部编版写作指导 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部编版写作指导 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部编版写作指导 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部编版写作指导 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宜章一中 2020 级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导引 第一部分:微型写作学习任务史传评点一、写作任务阐释(一)文体解说评点原是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的常用形式之一,是指对作品的文章内容、写 作技巧、作品主旨等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评判,属于评论的一种。在本单元学习 任务中,评点专指史传评点,是对史传文学的作者观点、篇章布局、选材剪裁、 遣词造句、人物评析等方面进行质疑、探究、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意见。一 般是议论性的片段文字或小短文。(二)写作要求传记评点的写作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观点客观理性,态度鲜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读者立场和理解角度,对史传文学的思想内容、历史 价值会有不同的解读。我们应学

2、会以批判、理性的态度进行质疑、评论,要联 系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及相关资料,将其置于特定的时代中,通过实证、分析 甚至是多方史料比较,形成客观、理性的观点,同时要明确指出赞成什么或反 对什么。态度鲜明,才具有说服力。2.评点紧扣文本,条理清晰围绕观点阐述理由时,应充分结合所读文章展开。如果有几个理由,要分 层论述,层次之间要符合逻辑顺序,可以是并列式或层递式等,以使评点有条 有理、脉络清晰、逻辑严谨。3.语言准确严密,表达简洁史传评点短则百字,长则三五百字,语言要概括、简练,不要拖泥带水、 枝枝蔓蔓。语言的表述要明确,力求概念使用准确,修饰成分恰当,不模棱两 可、含糊其辞。(三)示例引路李陵善于

3、伪装。他装出满肚子委屈的样子,极力埋怨汉武帝对待臣下太刻 薄。宋代吕祖谦曾经指出:“当陵之海上说苏武,陵母固未诛也,而激切捭阖, 指斥汉失,若必欲降武者,则此言岂可尽信哉!”(汉书评林引)尽管李 陵后来又装出关心苏武生活的样子,赐以牛羊,但苏武确实没有相信他的话。1李陵斤斤计较于一家一己的恩怨,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 ;而苏武则置一家一己 的恩怨于不顾,一心一意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两种思想,两种胸怀,有如天 渊之别。李陵越说得委婉动听,就越显得渺小可鄙 ;苏武越沉默寡言,就越显得 可敬可佩。事情发展到后来,连李陵自己前后的言行也构成了对比。开始时甘 于充当一名无耻的说客,经与苏武多次交谈,方始认

4、识到人间还有“羞耻”二 字,不得不自讼道:“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这是第一层对 比。动员苏武投降时说得头头是道,及至看到苏武回国时又哭得哀哀欲绝。这 是第二层对比。他终于认识到自己干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对于变节者来说, 只配忍辱偷生,悄悄地苟延残喘,但他连这点自由也没有,必须身不由己地去 充当说客,结果是扮演了一个可怜虫的角色。当苏武的英名彪炳青史之时,正 是他的叛国者的灵魂被公诸于世之日。在李陵饯别苏武的宴会上,苏武不会片 言不发,但作者却不着苏武一语,只是淋漓尽致地刻画李陵悔恨、懊丧、羞惭 的种种表现,对比的色彩异常鲜明。古文鉴赏辞典李陵是历史上颇有争论的人物,在苏武传中班

5、固对李陵持有何种态度, 历来也有不同的观点。古文鉴赏辞典的这段评点认为在班固笔下,李陵是 屈膝投降的反面人物,他的存在是为了和苏武形成鲜明对比。这段评点通过三 个方面的对比表达了这个观点。一方面是善于伪装、斤斤计较的李陵和苏武形 成了“两种思想,两种胸怀”的对比 ;一方面是李陵自己前后言行的对比,这方 面对比又分两层,一层是从“无耻的说客”到自愧,一层是从“说得头头是道” 到“哭得哀哀欲绝”;还有一方面是饯别宴会上苏武的“片言不发”和李陵的“种 种表现”的对比。文章从两人的思想胸怀、饯別宴会的言行以及李陵自身前后 言行进行对比,凸显出了李陵的“渺小可鄙”以及在文中对苏武的衬托作用, 观点鲜明,

6、层次清晰,具有说服力。二、写作任务(一)任务呈现阅读史传作品,了解了史实之后,还要进行深入思考,甚至对史书的记载 提出质疑。本单元所选的两篇史传中就有不少值得探究的问题,例如:烛之武 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项羽不杀刘邦仅仅是“为 人不忍”吗?司马迁对鸿门宴的记述有没有“不合常理”的地方?细读课文, 探究上述问题(也可自己设计问题),写出自己的看法。(统编教材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二)这个学习任务要求同学们对本单元的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两篇史 传仔细阅读,对感兴趣的、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认真思考,写成评点。你可以 就任务中的这几个问题或选择其中一个展开探究,也可

7、以自己设计问题进行研2究,其中自己设计的问题可以来自这两篇传记的作者观点、谋篇布局、选材剪 裁、遣词造句、人物评析等方面。确定了问题后,你可以通过文本细读、查阅 资料、比较阅读等方法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写一段 评点文字。(二)例文展示文中的秦穆公似是扮演着一位昏聩无能的君主形象,仅因烛之武的三言两 语便舍晋而与郑盟,但深究根本,便可知秦穆公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大家。其一,文中“秦军氾南”,远离本土,戒备森严,但烛之武“夜,缒而出” 便轻而易举地见到身处秦军驻地的穆公,何其反常?显然穆公为其开了“方便 之门”,可见穆公早已做好两手准备,发兵或者谈和皆有取得利益之法。其二,秦军舍

8、近求远,在郑国之东北氾南驻军,意欲为何?氾南乃绝 佳的战略要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一旦秦军占领氾南,其出兵中原之路将会一 路畅通,再无阻拦。此役穆公率军屯扎于此,不但昭示了他的政治野心,同时 也暗中逼迫郑国开出令人满意的“价码”。其三,烛之武提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所谓 “行李之往来”,不仅是指外交人员,同时也包括军事人员,这才有了下文的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这一巨大的利益让步正中穆公下怀,自然不需 再多言语。文章对秦穆公虽着墨不多,但其深谋远虑之形象却跃然纸上,不禁让人感 叹其强大的政治手腕。(俞程辉)【点评】这段文字针对“秦穆公是明君还是昏君”这个问题展开论述

9、,提 出穆公是“卓越的政治大家”这个观点。接下来,从烛之武轻易见到穆公的原 因、秦军舍近求远驻扎氾南的苦心、“行李”的真正含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证 明观点。观点鲜明深刻,论述条理清晰。第二部分:大作文写作议论文:如何深入论证一、任务解说议论文是阐述观点主张的文章,讲究以理服人。当观点确立以后,如何才 能深入论证,使读者信服?使文章说理透彻、论证深入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介 绍几种常用的方式。(一)洞幽烛微,由表及里3所谓“由表及里”,就是论证过程中先表层后里层,先现象后本质,层层 剥茧,逐渐展开,内容上由浅入深,形式上纵向发展,思想上从感性认识上升 到理性认识。例如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先摆出自由主义

10、的 11 种表现,对 自由主义者形形色色的错误言行、思想状态作了形象的勾勒,接着从思想高度 进行理论分析,进一步剖析了自由主义的严重危害、阶级根源、思想方法和错 误性质。这样,文章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摆事实讲道理,有理有据,具 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二)触类旁通,由此及彼所谓“由此及彼”,就是论证时不局限于论述对象本身,而是把与之相似 或相关的事理、现象联系在一起,由某事理、现象引出其他事理、现象,或者 将某事理的小道理抽象上升为全局性的大道理。例如我们是否需要一场文明 自省?一文,开篇概述了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然后由此及彼,列举了多例 在公共场合发生的“闹事”,接着剖析这类事件发生的根

11、源及深层次的思考。 文章由重庆公交车坠江引出诸多类似事件,触类旁通,由此及彼,问题的本质 也就显现于读者面前,说理充分,论证周密,避免了就事論事、泛泛而谈的弊 端。(三)抽丝剥茧,由果溯因所谓“由果溯因”,就是论证时由文章列举的事件、现象、问题追溯其产 生的原因。我们要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原因所在,刨根究底多问几个“为什么”, 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源与本质。例如苏洵六国论开篇就抛出观点“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逐层分析,最后对赂敌作了更深层的原因推 敲,认为是“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从而借古讽今,希望“为国者无使为积威 之所劫”。文章由果溯因,一针见血地触及六国灭亡的本质,思维缜密,

12、说理 透彻,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二、写作任务(一)题例呈现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 们很多启发。在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 自主思考。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阐述 你的观点。话题 1: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 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话题 2:经典寓言的寓意往往是多重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4“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 解这则寓言的寓意?(统编教材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

13、“单元学习任务”三)(二)写作点拨话题 1 作文的写作范围很明确,就是谈谈孟子“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的 “可资借鉴之处”和“不足”。因此,要辩证、发展地看待孟子的设想,既要 肯定其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文化意义,又要指出其历史局限性。话题 2 作文的 写作范围也很明确,就是对“庖丁解牛”的“顺应自然”“保全天性”这两种 寓意是否赞同:是赞同其中一种,还是两种都赞同,或是有自己的解读在 此基础上形成中心论点。在确定观点的基础上,充分展开论证,阐述道理时要 学会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果溯因的方式进行深入的分析,抓住问题的实 质,摆事实讲道理。理充据足,文章才能有说服力。(三)例文展示孟子之思继往开来

14、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是其仁政思想 的深刻体现。孟子的眼光,立足于时代,洞察春秋 ;孟子的思考,穿越了千年, 启发现世。无论是当时还是当下,仁政思想都极具意义,但也兼有不足。仁政思想是战国乱世的产物,也是孟子对时代的思考。孟子离娄上有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争霸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孟子从历史经验总结出 “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的观点,提出了“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他的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的政治主张代表了人民的基本诉求,勾 画了“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美好蓝图,是孔子“天下大同”理 想的

15、延续。作为有抱负的思想家,孟子力图以仁政创造一个理想社会来回应时 代,他周游列国,游说君王,渴望让儒家的治国理念成为具体的国家政策,进 行国家层面的政治实践,但在当时并未受到重用。并且孟子的仁政思想有其历 史局限性,其本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认为统治者的阶级地位不可撼动,而仁政思想是统治人民的方式,用以缓和阶 级矛盾,巩固君主的政权,维护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如今,仁政思想经过漫长的岁月,依然闪耀着历史的光辉。我们的人民政府把“重民、爱民、富民、教民”的仁政思想提升为“为人 民服务”的执政宗旨。我们实行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础上集中,在集中领导 下民主;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开展脱贫攻坚战,共5同富裕,共奔小康。当然,现代社会与孟子时代的“以民为本”有着本质区别, 因为我国的阶级性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君主早已不复存 在,这是站在人民角度提出的响亮有力的号召。同时,作为一个国家,仅靠德 治是不够的,还需要以法束人,德治和法治皆不可偏废,既要以德治国,又要 依法治国。正如加缪所言:“没有无阴影的太阳,而且必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