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传习机制与实现平台研究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1272790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4.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传习机制与实现平台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传习机制与实现平台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传习机制与实现平台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传习机制与实现平台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传习机制与实现平台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传习机制与实现平台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传习机制与实现平台研究1 .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圮、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1 研究缘起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立提出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上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战略部署,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明确要求。文化部全国艺术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提出我国艺术科学研究的中心任务是“进一步发挥艺术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有人、服务社会”,为课题研究指明工作方向。1. 2研究现状课题组在SCI、SSCLCNKK万方等国内外检索引擎中,以课题需称为关键词共

2、检索获得相关文献126篇,见下表。深度研读上述文献发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机制”为关键词的文献为0。这表明,国内外尚未出现关于现代社会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机制及实现方式的专门研究成果。尽管如此,国内外相关成果已涉及了该主题,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在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研究热点在于不断吸收、内化和应用各类高新技术。例如,BendrupsDan(2015)从社交媒体数字化交互的角度,提出构建而向社会需求和公众服务的非遗远程教弃系统:FraserJulie(2015)从传承少数族裔非遗的角度,提出基于现代教育手段的地方性民族文化教有策略;TamaraZeleno

3、vicVasiljevic(2012)基于信息挖掘技术,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提取元数据信息协助进行非遗教学:AkagawaNatsuko(2014)从长效传承的角度,提出以文化、政策、管理和技术为内容的非遗传习机制的动力模型。在国内,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表现在如下方而:(1)非遗保护机制研究。中国文化创新报告(2014中刊印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从整体上,阐述了我国非遗保护的机制发展、机制创新和策略优化:(2)非遗保护技术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4)中刊印的近十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从宏观上,提出我国非遗保护需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推动教育与

4、科技的融合发展:(3)非遗教方方式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5)中刊印的新媒介的应用与香纸沟古法造纸品牌推广研究从中观上,基于能力、知识和理解对非遗传承提出了解决方案:(4)非遗教育策略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5)中刊印的以区为本:香港慧因中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教疗调研报告从微观上,阐释了我国非遗教育在国民教育系列中的教育理念和实施举措。(5)非遗传习机制研究。由于我国非遗传习机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阶段还未出现以非遗传习机制为主题的专门成果。但在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5)中刊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善书”的发展和保护传承以索河善书为

5、例从实践上,提及了依托“民族文化传习馆”推动非遗社会传习的机制构想。总结现阶段国内外研究成果,关于非遗现代传习机制与实施路径的研究成果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研究成果虽开始涉及非遗现代传习领域,但尚未出现系统性科研成果。第二,非遗现代传习机制尚待建立,尤英以其内涵、特征、模型的研究较为匮乏,导致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非遗教育机构缺乏高效的传承手段:第三,非遗现代传习实现方式有待明晰,尤以其平台、举措和策略等内容均亟待探索。以上问题的阐释和研究,将为我国非遗传习工作中存在的教育主体不明、技术内化困难、传习方式单一等问题提供解决思路。1.3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基于上述分析,课题组以我国非遗保护需求为切入点,

6、以现代教有技术与传统非遗传习相结合为创新点,以教育学和文化遗产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支撑点,结合国内外非遗保护的传习经验,探讨具有普适价值的非遗现代传习机制与实现平台,为我国非遗保护与管理提供决策参考。该选题的研究价值如下:(1) 学术价值课题研究以多学科理论为背景,从动力系统、方式创新、技术集成和功能应用的角度,构建非遗现代传习模型,提出包括驱动机制、管理机制、创新机制和参与机制的非遗现代传习机制体系。(2) 应用价值课题研究以非遗传习与现代科技的应用融合为出发点,以非遗现代传习机制为主线,以“一个平台、五种技术、七个模块”为内容的非遗数字化传习平台。通过非遗数字化传习平台的实施,打通非遗传习和行

7、政管理之间的隔阂、消减非遗传习和非遗研究之间的障碍、拉近非遗传习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距离,推动我国非遗保护事业的拓新发展。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2. 1理论依据(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教育改革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阐释了教育的本质是传授知识,即通过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归纳能力、演绎能力和探究能力,从而实现知识传授的永续积累和智慧循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非遗现代传习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模型。(2) 文化空间理论“文化空间”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推荐非遗保护方式,它通过构建原真性、活态性的社会化非遗保护环境,为

8、非遗的文化表达与社会传习提供一系列的特泄时空环境。文化空间理论为非遗现代传习提供了传习体系和平台建设的策略模型。2. 2研究目标本课题研究的理论目标是非遗现代传习机制,即形成以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导、非遗保护行业支撑、社会各界充分参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元化非遗现代传习机制。它将多学科理论应用到非遗知识的创造、获取、转移和共享过程中,提出实现非遗知识探索、内化、转化和传递的机制方法和传习策略,并形成系统化成果。本课题研究的应用目标是构建非遗现代传习平台,即以非遗现代传习机制为主线,在厘清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教育管理部门、各类非遗保护主体和社会公众群体之间传习方式的基础上,运

9、用多种技术构建非遗数字化传习平台。通过平台的试点与推广,在落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政策精神的同时,推动非遗传承事业的发展和实现。2.2研究内容由于当前我国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非遗教方机构缺乏有效的非遗现代传习机制,限制了各地非遗传习工作的深入推进和非遗保护质量的不断提升。为此,需对传习平台和保障举措分别进行研究,保证非遗现代传习机制的实现。非遗现代传习平台是一系列基于现代技术、而向保护需求、针对现实问题的实施举措。非遗传习保障举措是以我国非遗文化特质为基础,以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为核心,以保护非遗原真性为根本,以非遗传承为目标的综合性机制,法律保障、行政保障、技术保障、资金保障和传承保障是其核心内容。

10、2. 3研究假设本课题通过论证将假设确立为:(1)非遗现代传习机制是基于行政领导管控、依托高新技术手段、面向现代社会公众的教有机制。(2)非遗数字化传习平台是利用现代教方手段和高新技术,对现有非遗传习体系进行拓展和提升,形成以知识管理和知识传播为内容,凸显非遗保护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质的传习系统。(3)非遗现代传习保障举描是构建非遗现代传习机制、实施非遗数字化传习平台的必备条件,是实现非遗保护的重要基础。3. 4创新之处(1) 机制创设。构建以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教方行政管理部门主导、非遗保护行业支撑、社会各界充分参与的非遗现代传习机制。(2) 平台创建。将多学科理论与新兴技术引入我国非遗传习领

11、域,创建以“一个平台、五种技术、七个模块”为特征的非遗数字化传习平台。(3) 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3. 1研究思路本课题的研究源于如下基本认识:英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有非遗赋存正面临保存、保护、传承和发扬的系列问题,而向现代社会、运用现代技术实施非遗传习已成为国内外专家的研究共识:其二,推动非遗人才建设是我国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现代传习机制引入我国非遗保护事业将具较大的现实价值:其三,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对我国非遗现代传习机制及实现平台进行整体设计,是实现我国非遗原真性、活态性和整体性保护的重要路径。基于以上认识,本课题采用“文献总结一案例研究一经验梳理

12、一理论探索一应用研究”的基本思路展开系统研究。4. 2研究方法课题研究采用多学科的理论及研究方法,重点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1) 文献分析法。用绕研究主题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了解非遗现代传习机制和实现平台的现状与案例,为课题研究提供参考。(2) 实地调研方法。通过对非遗代表作项目传承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文化教rr单位的实地调研,提炼新时期我国现代非遗传习机制及其实现平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基本依据。(3) 跨学科研究法。综合运用文化遗产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人文地理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吸收与内化国际非遗传习领域的先进技术。(4) 实证

13、方法。分别以本省2-3(市)级非遗管理单位为对象,将上述研究成果进行重点应用,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为推广应用做好准备。3. 3技术路线具体而言,本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主要涵希四个方而:(1) 基础研究根据国际非遗现代传习的经验总结,对国内外非遗现代传习现状进行调查,获得相关调研报告。(2) 理论研究对非遗现代传习机制的内涵、特征、模型和结构等内容进行研究,阐释非遗现代传习机制的理论体系。(3) 应用研究从实施方式和实现平台两大角度,对传习模式、驱动方式、关键技术和功能模块进行专题技术研究,结合以法律保障、行政保障、技术保障等为内容的保障体系研究,提出非遗现代传习机制的应用体系。(4) 实证研究分

14、别以1-2个省(市)级非遗管理单位为对象,将研究成果进行应用和完善。3.4实施步骤(1) 国内外非遗现代传习案例分析通过文献调查和实地调研,对国内外非遗现代传习现状展开系统调查,通过总结成绩、分析不足,取得非遗现代传习的实践经验,为课题研究提供参考。(2) 非遗现代传习机制创新通过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结合我国非遗保护现状,以非遗数字化传习平台为载体,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构建“多元一体”的非遗现代传习机制。(3) 非遗现代传习机制实施的桎梏与解构以非遗现代传习机制的理论与模型为基础,形成一套对现代非遗传习具有指导意义的成果,为我国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4) 非遗现代传习机制实施的重点一一平台设计与实现基于上述保护机制与实施路径,综合运用知识管理技术、信息转化技术、信息传播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知识图谱技术,构建以行政管理模块、知识管理模块、认知传习模块、职业传习模块、生产传习模块、知识传播模块和决策支持模块为内容的非遗数字化传习平台,实现非遗知识传习、非遗传承利用和非遗信息传播的一站式管理。(5) 非遗现代传习机制和实施路径的实证研究分别选择1-2个省(市)级非遗管理单位,应用子内容(3)、(4)的研究成果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结果对传习机制、实施路径和保护平台进行完善和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