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后习题答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1258324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后习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后习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后习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后习题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后习题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后习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后习题答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后习题答案.7.1.1观察与思考1.这些植物生殖方式的共性是:不通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子代。这种生殖方式就叫做无性生殖。2.此题不要求学生在本节课讨论出统一答案。可引导学生结合七年级上学期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讨论,能提出一些合理的观点即可。比如马铃薯、竹的无性繁殖,产生后代个体的速度比较快(有性生殖所需时间一般比较长),有利于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短时间内繁殖出大量个体,并且后代的性状较为一致。有性生殖产生的种子、果实等,往往可以耐受不良环境条件,也容易通过各种媒介传播到其他地方,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会不断加深,如有性生殖可

2、以使后代具有父母双方的基因,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更强,在进化上更有意义等。练习1.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一个芽眼。有一个健壮饱满的芽,才是繁殖成功的关键。芽可以成长为新的个体。芽合成生长素旺盛;不仅促进植株生长,也使植株的抗病能力增强,这也是繁殖成功的前提。没有芽的马铃薯小块,在土壤中会很快腐烂,很难实现繁殖的目的。2.在种植菊花和芦荟的时候,一棵植株常常会变成一丛。这是因为它们的萌蘖能力较强。可以将它们分株繁殖。3.植物的无性生殖在农业生产上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白薯是先育秧,然后再扦插。蒜、姜、藕、荸荠、芋头等也可以用地下茎繁殖。山药不仅可用根状茎繁殖,还可用叶腋生长的

3、“零余子”(珠芽)繁殖。进行无性生殖的植物,大多是具有有性生殖能力的。7.1.2观察与思考填空1.;受精卵,幼虫,蛹,成虫。2.比较形态特点生活习性幼虫身体柔软,具有环节,在胸腹部有8对足主要以桑叶为食,有蜕皮现象。化蛹前吐丝结茧请预览后下载!成虫有三对足,两对翅,体被白色鳞毛不取食,几乎不能飞行,雌雄交尾后,雄蛾死亡,雌蛾产卵后也死亡蛹体表光滑,体形呈椭圆柱状不食不动,羽化成蛾,破茧而出讨论1.家蚕通过有性生殖的方式产生后代。 这种生殖方式是由两性生殖细胞(如精子和卵)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2.蚊、蝇、菜粉蝶、蜜蜂、赤眼蜂等动物与家蚕的生殖和发育方式相似,它们都是进行有性生殖

4、,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为完全变态。3.“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来自李商隐无题中的名篇,全诗的内容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首诗是一首爱情诗,诗中的“丝”寓意思念的“思”,诗人通过这首诗把恋绪离情写得感人肺腑。但从家蚕的发育过程来分析,其中“春蚕到死丝方尽”不正确。因为春蚕作茧后并没有死,而是变成不食不动的蛹,蛹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将羽化成为蚕蛾。因此,此句诗可改为“春蚕化蛹丝方尽”,这样既符合家蚕的发育过程,又不失艺术性。技能训练从问题的具体、明确、可探究性的评价准则

5、来分析,“昆虫的发育过程有蜕皮现象,这与他们的身体结构有关吗?”提得较好。因为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既有遗传因素,又受环境影响,并且是进化的结果,所以问题“为什么家蚕和蝗虫的发育过程都有几次蜕皮现象”提出的不具体、不明确。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可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蚕吐丝的量与蚕的大小有关吗?只有雌性或雄性的成虫,蝗虫能进行有性生殖吗?为什么说雌雄昆虫的相互识别与昆虫的触角有关?昆虫在蜕皮后,新皮变硬之前,抗干旱和抗虫害的能力如何?等等。练习1.比较相同点不同点家蚕有性生殖,发育为变态发育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有显著不同,为完全变

6、态发育蝗虫有性生殖,发育为变态发育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与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相似,为不完全变态发育2.蝉的外壳(外骨骼)是坚硬的,不能随着蝉的生长而扩大。当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蝉的外骨骼限制了蝉的生长,蝉将原有的外骨骼脱去,这就是蝉蜕。请预览后下载!3.赤眼蜂将卵产在玉米螟、棉铃虫、松毛虫等害虫的卵内,赤眼蜂的卵将以这些虫卵中的营养物质为营养,进行生长发育,使害虫的卵不能发育,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同时用赤眼蜂杀灭害虫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4.学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写短文。(1)蝗虫的成虫和蚊的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性。(2)蝗虫的卵和蚊的卵进行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3)从蚊的生

7、殖和发育过程,分析为什么在低洼多水的地区容易流行疟疾。(4)从蝗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分析为什么大旱之年易闹蝗灾。对于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收集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蝗虫生殖发育的状况的统计结果;收集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疟疾病与蚊生长发育状况的统计结果。7.1.3课文中的问题提示判断“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是导致两栖类分布范围较小,种类也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的说法是否正确。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其目的一是训练学生分析问题,敢于发表见解的能力;二是训练学生对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善于提出佐证,从而训练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 在组织学生解答此问题时,重点不仅在于让学生对该问题做出

8、结论,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用充分的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见解。根据资料分析和科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而成体则需在陆地上生活。这样就使大多数两栖动物只能分布在水域附近的潮湿的地区。环境变迁也是影响两栖动物分布的重要因素,随着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环境的缩小,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也愈来愈小。资料分析1.环境变迁破坏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所需的环境,使两栖动物不能正常地进行生殖活动,同时环境变迁还影响了两栖动物正常的发育,最终导致两栖动物繁衍后代的能力下降,种群的数量和种类减少。2.畸形蛙可能是由于水环境污染而造成的,这种水中有影响蛙正常发育的物质。练习1.此题意在鼓

9、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图中三位同学所提问题的参考答案如下:蝌蚪在发育的过程中,随着四肢的逐渐长出,尾部也逐渐消失。经科学家研究发现,蝌蚪的这种发育现象是受基因(遗传物质)控制的,就好像是按照编好的“程序”使蝌蚪尾部细胞死亡消失,因此科学家将此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请预览后下载!刚孵出的小蝌蚪不会取食,经常吸附在卵壳或水草上,靠残存的卵黄获得营养,23天后才开始吃藻类和水蚤等。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在蛙的个体发育的过程中,蝌蚪生活在水中,具有外形像鱼、用鳃呼吸等特点,说明生物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还保留着水栖祖先在水中生活的特点。2.比较早期

10、蝌蚪成蛙外形特征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部,没有四肢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四肢,没有尾头部感觉器官不发达,头后两侧有鳃视觉、听觉敏锐,无鳃(有肺),适于陆地上生活躯干、四肢、尾通过躯干和尾部的摆动产生运动,适于在水中游动后肢强大,前肢短小,适于陆地上跳跃。后肢趾间有蹼,适于在水中游泳3.(1)蛙卵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充足的氧气等条件,所以,培育蛙卵的水环境应是水质清澈,向阳温暖,水中最好放有一些水草(如金鱼藻)。(2)蛙卵发育成蝌蚪后,应用一些碎饭粒或碎菠菜饲喂蝌蚪。还应饲喂煮熟的蛋黄和水蚤等动物性饲料。还应注意经常换水,保持水质的清洁。(3)当蝌蚪长出四肢时,应在水中放置一块石块或木板,以便蛙能登陆

11、到陆上生活。7.1.4课文中的问题提示1.孵化出的雏鸟有早成鸟和晚成鸟。早成鸟 雏鸟孵出时即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绒羽,眼已经睁开,腿脚有力,图2早成鸟(左)和晚成鸟(右)在绒羽干后,可随亲鸟觅食。大多数地栖鸟类(如鸡)和游禽类(鸭)属于早成鸟(图2)。晚成鸟 出壳时雏鸟尚未发育充分,体表光滑或微具稀疏小绒,眼不能睁开,全仰亲鸟的喂食。待在巢内完成发育后才能独立生活,如麻雀等。还有一些躯体大而凶猛的鸟也属于晚成鸟。2.鸟类只有在繁殖期间,才到鸟巢中产卵、孵卵、育雏,鸟巢并不是鸟的家,当过了繁殖期后,它们就离开巢穴,有的鸟在下一年的繁殖期,可能再来此进行繁殖。请预览后下载!3.只有受精的鸡蛋在适宜的

12、条件下才能孵出雏鸡。养鸡场的产蛋鸡群,无论是单独散养还是笼养,所产的蛋均为未受精卵,不能用于孵化。为获取种蛋,必须在饲养的母鸡群中配以一定数量的公鸡。受精后鸡卵的胚盘较大、色深(呈白色),辨别方法可用照蛋灯来识别。当在照蛋灯的照射下,蛋中有不透光的黑色斑点,表明该鸡蛋是受精的鸡卵,不透光的斑点为胚胎发育的部位。观察与思考1.卵壳和卵膜对卵起保护作用,在卵壳上有许多气孔可以透气,以确保卵进行气体交换。卵白对胚有营养和保护作用。卵黄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在卵黄外面包裹着卵黄膜。2.受精卵的胚盘将发育成雏鸡。胚盘是鸡卵受精后开始发育形成的初始胚胎,在适宜的条件下胚胎发育成雏鸡。

13、技能训练本技能训练的主要意图是,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因素来分析问题,并通过量化选择最佳的配制鸡饲料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答此问题时,首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题干明确影响鸡产蛋率的两个因素:(1)鸡的产蛋率与鸡从食物中获取能量的多少和蛋白质量有关;(2)当鸡取得足够能量时,则停止取食,影响鸡对蛋白质的取食量,从而影响鸡的产蛋率。第1小问的具体解答过程如下。首先弄清已知的条件:(1)从题干中可知饲料能量水平为11.9106焦/千克;(2)通过解读曲线图可知,要达到90%的产蛋率,鸡对蛋白质的采食量应为21.5克/只日;对饲料的采食

14、量应为111克/只日。然后分析求解。设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水平为X。列式求出当采食111克的饲料时,蛋白质的含量为多少才能满足鸡取食蛋白质的量为21.5克/只日。X111克/只日21.5克/只日;即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为19.4%时,鸡的产蛋率可达到90%。第2小问的解答过程。已知条件:(1)由题干中可知,饲料的蛋白质含量为15%;能量水平为11.7106焦/千克;取食量为101克/只日。请预览后下载!(2)由(1)可推知鸡对蛋白质取食量为15.2(15%101克/只日),通过查曲线图可知在此采食蛋白质量的基础上,鸡的产蛋率约为50%。(3)由(1)提供的已知条件,通过查表可知鸡的产蛋率约为60%,

15、但要达到这样的产蛋率,饲料蛋白质含量还需提高。得出结论,即从每日采食蛋白质量预测鸡的产蛋率应为50%。练习1.提示:本句诗来自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全诗内容是“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底;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也作春)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首诗反映诗人在西湖白沙堤看到的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在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反映鸟筑巢时的占区行为。莺类栖息在树枝上,常常将巢筑于树上或树洞中,早春气候还冷,莺为筑巢而争占暖树(向阳的树枝)。“谁家新燕啄春泥”反映燕子的筑巢行为。燕子在选定好筑巢的地点后,用喙衔泥、草秆和草根,混合以自己的唾液,在屋檐下筑成半个碗形的巢。2.提示: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可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提出思路、设计实验。下面的实验方案可供参考。将蛋壳用针扎一个小眼,在小眼处插入注射器的针头,注意小眼和针头间的缝隙,应尽量密实。然后用注射器从这个小眼向里缓缓打气,使蛋壳里的压力增大。过一段时间后,可见蛋壳表面就出现一点一点的液珠,由此说明蛋壳上有小孔。也可将鲜蛋浸没在40 50 的温水中,看蛋壳上有小气泡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