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北师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前专项练习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1256605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北师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前专项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四年级北师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前专项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四年级北师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前专项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四年级北师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前专项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四年级北师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前专项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北师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前专项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北师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前专项练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北师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前专项练习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阅读下面小古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孟母戒子盂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誼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誼矣。注释:诵:背诵。辍(chu):停止。誼(xun):忘记1给下列画线字选择正确意思。其母方织(_)A正在 B方向 C相当以此戒之(_)A命令 B告诫 C戒备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_3读完以后,请说说故事讲了什么道理?_2. 阅读并答题。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竟走取之,唯

2、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解释下面词语。尝:_竞走:_信然:_2翻译句子。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_3王戎为什么站着不动?(用文中语句回答)_4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_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意思。1读书百遍,而义自见。_2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_4. 课内阅读。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1文中加点字“之”的意思是()。A.老媪B.用铁杵磨针这件事C.没有实际意义2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_3理解本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3、是()A.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老媪。B.这个故事发生在象耳山下的一条小溪边。C.李白受到了用铁杵磨针的老妇人的启发,完成了学业。4能够概括本文中心的四字词语是_,本文带给你的启示:_5. 阅读理解。吴起守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昔:从前。止:留住。求:寻找。俟(s):等待。为:坚守。1“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一句中的“之”指的是()A.吴起B.朋友C.食物D.

4、军队2“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一句中的“恐”的意思是()A.恐惧B.恐慌C.担心D.使害怕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吴起守信的一项是()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A.B.C.D.4吴起“不食待之”的原因是()A.朋友告诉吴起不要先吃。B.吴起不想在答应别人后又食言。C.吴起要在军队里树立威信。D.吴起怕被人说闲话。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_6. 读古诗,然后完成练习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1)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 ),写的是他送他

5、的朋友( )去( )时的情景,表达了他( )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中写景的句子是 ( ) (3)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_7. 课内阅读。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1判断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解释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抛弃)(_)B.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这)(_)2下面对“太白感其意,还卒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感动她的意志,回去完成学业。B.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C.李白感谢她的意志,最终完成了学业。3“问之”是_向

6、_提问,他可能会这样问:“_”4下面成语中与“铁杵成针”意思相近的是( )A.水滴石穿B.恍然大悟C.点石成金D.粗中有细8. 课内阅读理解。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o)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1“未成,弃去”中“弃”的意思是( )A.离开B.放弃C.不要2“方磨铁杵”中“方”的意思是( )A.刚才B.正在C.开始3“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这句话的意思是:_。4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是( )A.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B.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C.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D.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5下列名言与本文告诉我们的道

7、理不相符的是(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D.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6“太白感其意”,他当时会想些什么?_9. 阅读理解。孟母诫子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日:“何为中止?”对日:“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注释诵:背诵。缀然:突然中止的样子。喧:遗忘。引:拿来。1这个小古文蕴含的道理是( )A.母亲要教育孩子B.教育孩子要用暴力C.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不能半途而废2解释加点的字。其母方织(_)以此诫之(_)3翻

8、译文中画线的句子。_。10. 课外阅读。獐(zhn)与鹿王雱(pn)数岁时,客有以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獐,何者是鹿?”雱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客大奇之。1“王雱数岁时”中的“数”的读音是_,“数岁”的意思是_。2“何者是獐”中的“何者”的意思是()。A.为什么B.哪一个C.哪个人3王雱_(A.认识B不认识)獐和鹿,这从文中“_”可以知道。4请写出画“_”的句子的意思。_5“客大奇之”,你认为客“奇”的是什么?_11. 读文回答问题。囊萤夜读胤恭勤不倦,。,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1按原文填空。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p

9、) 囊萤(nn) 金晖(hu) 刘禹锡(y)B.洛阳(lu) 韩愈(y) 胆怯(qu) 陶渊明(yun)C.萤火(yn) 曝晒(p) 光晕(yn) 范仲淹(zhn)D.绽放(zhn) 炫耀(xin)涉水(sh)龚自珍(n)3下面句子停顿正确的是( )A.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B.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C.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4请写出你对文中词语的理解。囊萤:_恭勤:_5囊萤夜读中车胤刻苦学习的精神打动着每一位读者。当有人请教我们学习有什么秘诀,我们可以送他这句话:“书山有路勤为径,_。”当我们听到同学说“自己基础差,怎么也跟不上了”,我们可以跟他说“学习不怕根底浅

10、,_。”本学期我们还学过描写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有:_、_。12. 小古文阅读。王蓝田性急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zh)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乃下地以屐(j)齿蹍(nin)之,又不得。瞋(chn)甚,复于地取纳口中,啮(ni)破即吐之。(注释)鸡子:鸡蛋。掷地:扔到地上。圆转未止:旋转不停。蹍:踩。瞋甚:愤怒至极。啮:咬。1(词语解释)文中有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品,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填序号)箸(_)屐(_)A筷子 B木鞋2(提取信息)王蓝田对这个鸡蛋先做了什么?后来又做了什么?请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将下列短语重新排序。(填序号)纳口中,啮破即吐之 以箸刺

11、之 举以掷地 以屐齿蹍之(_)(_)(_)(_)3(整体感知)用“”画出短文的中心句。4(提出建议)面对如此性急的王蓝田,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请写一写。_13. 阅读理解。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起光,以书映光以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数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西京杂记)1解释下列词语。(1)逮_(2)愿_(3)给_(4)大学_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解释。(1)主人怪问衡_3用过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邻舍有烛而不逮。_(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_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文段中写了那几件事来表现匡衡勤学?_(2)我们应该向匡衡学习什么?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