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重点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1256416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复习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育学复习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育学复习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育学复习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育学复习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复习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复习重点(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学复习第一章(一)1. 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在人类社会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大教学论一书中 开宗明义地指出:教育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2.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名著爱弥儿中指出:教育就是要让儿 童的天性获得率性的发展。3.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唉 1806 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书中构建了一个以“教师、教材、 教室”为重的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又被称为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教材、教室4. 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针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论”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 活动中心”,他认为教育并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教育就是生活本身, “教育即生活”

2、,“学 校即社会”(二)教育概念的界定中国百科全书 .教育卷“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 教育。”(三)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1. 学校产生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2. 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3. 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四)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与作为学科的教育学的形成I教育学之父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成了大教学论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观。H18世纪的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被称为“教育学上的哥白尼”强调教育要顺其自然。在西方教育史上,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

3、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川 赫尔巴特在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 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W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他的基本观点如下:a.教育即生活;b.从做中学;c.儿童中 心第二章一、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一)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个体的先天性素质、社会环境和个体活动。1. 先天性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先天性因素中最基本的是遗传因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 心发展的生理前提;遗传因素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二)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够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因为: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2. 学校教育

4、具有较强的系统性;3.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4.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5.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二、教育的经济功能(一)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1. 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2. 教育能够发展科学三、教育的文化功能fl(一)教育能够传承文化1. 教育可以传递和保持文化2. 教育可以活化文化(二)教育能够改造文化(三)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四、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1间接性2隐含性3. 潜在性4. 迟效性5. 超前性五、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 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3.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4.

5、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六、教育的人的制约性1. 热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2.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3. 热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4.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5. 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6. 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七、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第四章 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所谓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大体上说,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 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 目的理论。(二)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所谓教育目的的社会

6、本位论, 大体上说, 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 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二、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哲学基础1. 人性不变2. 理性是人的最高价值3.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一、教师职业和专业发展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1966年召开了 “关于教师地位的特别政府间会议” ,在关于教师地 位的建议 中提出, 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 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 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公共业务。2.1995 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 ,标志着我国开始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二、教师的专业发展1. 专业

7、精神的发展2. 专业知识的发展3. 专业技能的发展三、教师劳动的特点1. 示范性2. 创造性3. 系统性4. 学习性四、教师的社会地位(一)专业地位(二)经济地位(三)政治地位(四)职业声望五、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修养(一)教师的基本素质1. 专业精神2. 师德修养3. 业务素质(二)教师的前瞻性素质1. 教育家的意识2. 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3. 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4. 健康的心理素质5.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6. 法律意识第七章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一、课程的类型与结构(一)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1.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从课程内容说固有的属性来区分,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

8、和经验课程两种类型。 学科课程也称为 “分科目课程” ,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 从个学 科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 组成各种不同的科目的课程。 个科目都有 特定的内容、 一定的学校实数、 一定的学校期限和各自的逻辑系统。 学科课程主导价值在于 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起、动机、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学 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实施的课程。 它也被称为 “儿童中心课程” 、“活动课程” 或“生活课程” 。 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2.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从

9、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区分,可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两种类型。 分科课程即学科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综合课程是指“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3.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区分,可将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 程三种类型国家课程是指根据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由国家驾驭主管部门设计的课程。地方课程又称为地方本位课程,或地方取向课程,是指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 准为基础, 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 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 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

10、程资源说设计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课程。校本课程又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是指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课程,其开 发主体是教师。4.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二、几种课程的编制模式(一)目标模式:把确定课程目标当作编制课程的关键。(二)过程模式(三)探究模式(四)批判模式(五)情景模式三、课程编制的原则与方法四、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编制(一)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的三个层次课程编制总体上包括确定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三个层次1. 制定课程计划: 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 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劳动、各种活动等作全面安排。2. 制定课程标准: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

11、学科教学内容的标准性文件。3. 编制教材:(二)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面临的主要问题1. 加强基础与更新内容2. 怎样处理普通中学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3. 关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第八章一、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一)教学的地位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处于中心地位。(二)教学的基本作用1. 授受基础知识2. 形成基本技能3. 发展基本能力4. 促进个性健康发展二、教学系统: 实质上是由相互作用着的教师、 学生、 内容与环境等空间结构性要素和目标、 活动与评价等时间进程性要素构成的特殊复合体。三、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 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认识和学校任务或其他任务与学 生的知识和心

12、理的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四、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一)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教学既要授予学生以文化科学知识, 又要结合知识教 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要以学校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导,并联系实际去理解知识, 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东会用,学以致用。(三)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在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更要重视培养 其能力,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又要使其增长智慧和才能。(四)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决定、 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 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13、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 主动地掌握基础 知识和发展基本技能,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有效的学校方法。(五)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在教学中既要适当地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具体感知 客观事物和现象,形成鲜明的表象, 又要引导他们以感性材料为基础, 进行抽象思维, 形成 正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六)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应当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 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逐步地、系统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七)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中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 技能,能使重要的知识持久保存在记忆中,并沉淀为智慧,内化为素养。(八)统一

14、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中既要从社会需要出发,面向全体学生, 保证统一的规格,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承认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不同学生。第九章一、教授策略:常常被称为教学策略,实质是以教师行为为主体的策略。(一)呈现技巧(二)内容转化策略(三)指导行为策略(四)教学管理策略(五)课堂强化技术二、教学评价的类型1. 他评价和自评价2. 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3.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三、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1. 全班上课2. 班内分组教学3. 班内个别教学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备课(二)上课(三)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与批改(四)课外辅导(五)考查与考试

15、及成绩评定第十章一、德育的概念德育至少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二、德育的功能(一)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1. 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2. 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3. 激发和调节个性的只能发展4. 促进个性的心理健康(二)德育对教育的导向功能(三)德育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功能1. 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培养合格公民2. 传播和倡导为社会稳定与发展说需要的思想、意识、观念与舆论三、德育目标具有以下三个相对的特点1. 社会性2. 层次性3. 参照性四、德育过程的结构与矛盾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教育者说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 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五、德育过程的组织(细看)1. 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组织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2. 激发受教育的心理内部矛盾,发挥他们的道德主体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