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性和充分性思维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1249647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要性和充分性思维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必要性和充分性思维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必要性和充分性思维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必要性和充分性思维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必要性和充分性思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要性和充分性思维(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要性和充分性思维关于人们的思维类型大体分为必要性思维和充分性思维两种,有点儿意思,至少我很认真的听了并且受到了一些启发。给出这样两个命题:A有四条腿的是狗B这个东西有四条腿,但不是桌子问:命题B能够支持命题A吗?回答“不能”的人所具有的是充分性思维模式,他们的理由是:首先A不是一个正确的命题,其次,即使我们就命题本身而言认为A是成立的,那么B命题不一定能支持A,因为A只是B命题所支持的命题的真子集,不是桌子不一定就是狗,可以是椅子,牛,马.回答能的人所具有的则是必要性思维模式,他们的考虑很简单,B只要支持的范围内包含A,那它当然是能够支持A命题的。当你的朋友决定辞去现在的工作,花几千元去上托

2、福,GRE的培训班,打算出国读MBA,具有这两种不同思维的人,给出的建议是迥然不同的。充分性思维的人的逻辑是这样的:花几千元去上托福、GRE培训班,你不一定能考到高分;即使考到高分,你不一定能拿到offer;即使拿到offer,你的VISA不一定能办下来;即使VISA办下来,你不一定能顺利拿到学位;即使顺利拿到学位,3年后再找工作不一定就比你现在在公司干3年后的发展更好所以,还是不要去折腾了必要性思维的人的逻辑是这样的:你想有更好的发展,有国际化视野,那么是可以通过出国留学来达成的;出国留学考试,是可以通过参加培训班迅速提高的;那么,去试试吧。这样两种思维,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充分性思维往往

3、考虑得更加全面,他们试图在确保所有的过程都圆满,目标一定能实现才去具体来实施,如果他们推理出目标实现的风险很大,他们就会放弃行动。所以通常,充分性思维的人一旦做出“去做这件事”的决定,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已“胸有成竹”,但充分性思维往往的弊病是,他们的推理往往是一种“感觉”,是对未发生事情的一种预测,他们并不确定VISA一定就是难办,但是经验感觉告诉他们风险大,所以就认为风险是必然存在的,这就会使得他们陷入一种过分的自我设限中。必要性思维则相反,有60%的可能,就会去行动,他们不会想得太多太远太复杂,边做边想是他们做事的方式。遇到问题再解决,之前不会去设想问题的出现。他们对可行性的分析是理智

4、的,因为他们判断的依据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确实存在的。东方的思维是典型的充分性思维,未雨绸缪是最好的体现;而西方思维则是必要性的,justtry的文化充满每个角落。两种思维太过极致都是有害的,而现在西方学习孔子、老子,东方学习亚当斯密、德鲁克正是两种思维的相互补充与融合。对自我的审视,充分性思维是我经常性的考虑问题的模式,往往设置了很多有可能并不存在的障碍给自己,充分性思维的成功在于悟性,我的理解是,你所设想的问题和事实上真的会发生的问题比例的大小。当完全相匹配的时候,你的顾虑就是真正完美做到了规避风险,相反,完全是“自己吓自己”的设想,那么就会陷入无所作为和焦虑状态。必要性思维也是一样,太过

5、随性,完全不考虑风险,那么撞的头破血流是必然的。那么如何把握两者的度,如何融汇贯通,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当然,我们还是更加看重必要性思维的发散。只要你想做事,逆境就是你的常态;如果你不想做事,失败就是你的常态注释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以他建立于广泛实践基础之上的30余部著作,奠定了其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大师中的大师。实例分析前几天,我和一个朋友谈起来重视研究产品的重要性,他对我说,有了这些东西就一定能获得订单吗?我当时就对他说,研究产品和取得订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

6、分条件,当时他还和我争的不行,我后来和他解释了我的观点,那就是如何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来看待我们市场工作中的事情:1、因为市场人员在市场操作上的一些技巧性,有时,不一定是通过依靠研究产品取得订单的,所以:研究产品并不一定能取得订单,比如很多技术研发人员,他们研究产品研究的很好,但是他们缺乏市场人员的沟通能力,他们下市场,并不一定能取得订单;即“研究产品”不能推理出“取得订单”;从上面这个分析可以看出,按照数学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这个角度来说,研究产品不是取得订单的充分条件!任何想要只通过研究产品去取得订单的人,都是不可能实现目的的。2、但是如果我们反过来看订单的实现,很多订单的实现,都是要涉及

7、到产品的,因为需要去签订合同,合同中必须要有产品型号、产品的性能参数、产品的价格等等,而且,在签订合同的有期,你和客户交流,让客户认同产品带给他的价值,他们感觉到购买你的产品有价值,这样才会实现购买,而这些交流,是要在熟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从取得订单这个结果发生前的一些过程来看,一定是能够推出研究产品的相关内容的,因为你这些东西都不知道,是不可能签订合同的即“取得订单”能推理出“研究产品”;所以,从这个分析可以看出,按照数学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这个角度来说,研究产品是取得订单的必要条件。这就是我说的,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研究产品和取得订单之间的关系!不然,很多人不善于学习,你

8、让他研究产品,他要么盲目的认为研究产品会一招制敌,研究完之后,没有看到结果,就认为公司又让搞没用的,“你看,没啥用吧!”,然后就拒绝学习,实际上研究产品是取得订单的必要条件,研究产品和取得订单之间的必要性和充分性的关系,我们必须要分清楚,这样才能看清楚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必要性,是逻辑关系中,假如从a能推理到b,那么b就是a的一个必须要具备的条件之一;也就是要想有a这个结论,必须要有b这个条件。充分性,是逻辑关系中,假如从a能推理到b,那么a就是b的一个充分条件,也就是有了这个条件a,就可以推出bo一个管理者,只有明白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才不会盲目的否定一些东西,要么把一些东西当成救命稻草,要

9、么就把一些东西弃置不用,这些做法,都是和中东的哈马斯那些极端分子没有什么区别,是缺乏知识、缺乏思考的一个体现。为了给那个朋友讲清楚这个道理,我后来还给他讲了数学中的一些基本的概念,那就是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一些知识,当然,我很久没有学习数学了,也是在数学书上找的一些案例,可以和大家分享如下,共同提高我们市场管理工作中,对充分性和必要性的一些认识:后来我的那个朋友认同了我的观点,对于研究产品的心态也好了很多,因为他知道了,“只研究产品,不一定会有订单”;但是要取得订单,一定要研究产品”这个充分性和必要性概念的道理,很有逻辑性的,既然是必要条件,那么就是必须要去做的事情,这就是知识对于事物判断以及做事心态的影响,积极和消极的区别,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知识量的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