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送培学习小结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1232564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送培学习小结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地理送培学习小结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地理送培学习小结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地理送培学习小结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理送培学习小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送培学习小结(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送培学习小结2016年11月,由浏阳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送教下校活动,在我校进行了生物、地理两科的教研活动,我有幸参加了地理课的培训,经历了备课、研讨、上课、观课、议课、评课等磨课环节,参加参加这次活动,让我对磨课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及如何组织、参加磨课活动。磨即研磨,磨课是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梳理教材,设计方案,共同探讨,反复推敲,最终生成好课的过程。磨课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程序:选定磨课课题开展备课分析,编制教学方案在备课组说课,集体讨论修改专家指导,同行对比研讨,二次修改方案组织同伴观课、议课。一是磨课活动要以五至十人异质同组为宜。这样,易于发现不同问题,提出不同观点。因为,教

2、师只有在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中才能对各种观点作进一步的比较与鉴别,才能获得对问题更为本质、全面的认识,才能实现共同提高。二是遵循磨课程序,实实在在地按序推进。平时磨课活动中,参与磨课的教师有的不进行备课分析,而是直接编制教案,对编制教案的基础是什么?课标、教材还是学生?教师们的回答是经验。缺乏课标和学情基础的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相情愿,这种固守经验、本末倒置的做法违背了磨课的本意教师在生成好课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实现专业成长。三是反复但不重复。反复是不断地推敲,是质量的螺旋上升,而非简单机械地重复。教学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磨课正是这种创造性呈现的过程。磨课可以使我们在推敲中产

3、生新方法、新理念,促使教学更加完美,这才是反复的价值。四是经常化和制度化。要坚持每课必磨,周有小结,月有精品课。习以为常,我们的教学工作才更具艺术气息,我们的专业水平才能迅速提高。五是磨课的主题必须是当前教学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六是将学生前测情况的分析作为确定教学流程的重要依据。在课例打磨过程中,专家组建议做学生前测,了解学生的基础。通过考查,我们发现,运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及时弥补缺漏;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调整教学策略;了解学生的知识类型,调整学习任务;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调整学习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设立使能目标。七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汲取他人之长不一定全盘照搬,取其

4、一点,变为自我,和自己的教学设计融为一体,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八是观课不用太专业,抓住一点分析透彻就行;扩大一点说,教学研究要向专题化、深入化转变。我们以前的听课大多都是每个人全盘听,听完之后泛泛而谈,很多时候评课一般都是:教学设计合理、教师语言精炼、基本功扎实等等,等第一个人评完课之后后面的人就不用再评了,因为再评都差不多重复了。教学研究也是大多都泛泛的研究,而不是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这次观课时其中有一个老师观测的角度是老师的提问,这个老师在收集课堂上发生的真实问题非常详细,进行观课分析时也很详细,看了最终的结果我受益很大。通过这样一个磨课的过程,有以下几点很深的体会:1

5、.用技术化解了难题。跟专家网上在线研讨,同伴网上讨论,借助网上磨课流程,团队每一位成员都能在磨课的全程参与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分享他人的经验。解决了与专家和校外同行距离远,不方便交流的问题。2.创新了教学研究的模式。原来只是一个组,利用统一的教研时间,就单一的问题讨论,研究面较窄,不深刻,有一线教师的经验,有专家理论的提升,这种教研模式是非常先进和有效的。3.解决了教师经验丰富,但理论不知道如何提升的问题。通过这次研磨活动,在经验与理论提升的关键点上,经过专家的点拨,老师们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大家都认为理论并不高深,都是从平时的研究中一点点积累起来的。4.课例打磨不仅给一线教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研方式,同时提供给老师们某一领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磨课,不仅磨出了教学智慧,更磨出了老师们之间更加真挚而亲密的情感。一次磨课改变的不仅是固有的研究形式,更为我们教师今后的发展开启了一条便捷的道路。这次送培到校虽然即将结束,但研修的路还在继续,我们不会忘记指导老师和专家们的谆谆教诲,使磨课精细化、规范化,并且做到常态化,让我们将携手并进,将教育梦想坚持到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