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教参:出师表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123244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教参:出师表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九年级上教参:出师表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九年级上教参:出师表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九年级上教参:出师表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九年级上教参:出师表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教参:出师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教参:出师表(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上教参:出师表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叙述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根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 这篇表写于蜀

2、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其时蜀汉已从亭今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前方,伐魏机会臻于成熟。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说了自己对先帝的“感谢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诸葛亮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顿。诸葛亮跟后主刘禅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后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出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

3、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为此,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力伐魏,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顿正是为了出师。二是要看诸葛亮怎样表明出师的理由。北伐的决策,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决策。当时在蜀国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些人持静观态度,“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反对立即出兵。在这篇表文里,没有重提这种争论,只是对出师原因做了适当的表明。这种表明没有反复陈述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报先帝而忠陛

4、下之职分。为此,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竭力叙述自己的“感谢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据以上表明,可将本文分为四个局部: 第一局部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倡议。 第二局部6、7两段追述以往经历,叙述“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局部第8段明确归纳各方面的责任。 第四局部第9段表文的结束语。 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具体地说,第一局部是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

5、、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通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贤臣的规范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叙述了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第二局部是寓情于事,在表达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已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谢之情,叙述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第三局部中,“不效,那么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诸葛亮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刘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荐祢衡表

6、相提并论,说“至于文举孔融,字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一时之英也。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的?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感人之深,于此可见。 二、问题研究 1诸葛亮为什么要出师伐魏? 诸葛亮在这篇表文的开头就提到“益州疲弊,却又要出师伐魏,这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不然。要弄清这一点,必须首先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和伐魏前的准备工作。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他在初见刘备时就提出了两条进军路线:一条是从荆州出兵进攻宛今河南南阳、洛今河南洛阳;一条是从益州进攻秦川今陕西、甘肃两省秦岭以北地区。这个“钳形

7、攻势的构想本来是可行的。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吴国在亭战役中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动员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了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拟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谓“益州疲弊,就是指这种局面而言。 在这样的形势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223227来为伐魏做准备。主要措施有:1跟吴国通好223年,刘备病死,诸葛亮开始执政,派邓芝去吴国,劝孙权跟魏绝交,使蜀国在外交上取得一个重大的胜利,便于全力对付魏国。2加强内政建设主要是制定“汉科作为一国的法度,并认真执行,做到“科教严明

8、,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使社会风尚大大好转。3平定南方的叛乱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直到滇池,平定南方的叛乱。分益州、永昌两郡为建宁、云南、兴吉、永昌四郡,任用本地夷人和汉人做官吏,使夷汉关系得到改善,这就是表中提到的“五月渡沪,深入不毛这件事。此外,从表中“兵甲已足这句话可以看出,在这五年里诸葛亮在战备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可见,出师伐魏的机会已经成熟。 2文章陈说的重点是什么?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本文内容的重点是第一局部。第一局部又有三点内容,即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亲贤远佞这一点正是全文主旨所在,理由如下: 1表文中谈到前两点即开张圣听和严明赏罚时,都是从正反两

9、面加以申说,可见是有针对性的。因为刘禅平日宠信宦官一类小人,如果任其开展下去,在诸葛亮远离国都的情况下,“忠谏之路很可能被梗塞,“内外也可能“异法,结果必将导致国内政局的混乱。因此,能不能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关键就在刘禅是否能“亲贤远小这一点上。 2表文中用了较多的篇幅谈“选贤与能,在政事安顿上又为刘禅发明了“亲贤臣的条件。其中指名提到的有四个人,即郭攸之、费、董允和向宠,提官职而未指名的有三个人即陈震、张裔和蒋琬。这些人都是王佐之才,平日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在表文中只着重地称誉他们的优良品格,说他们“志虑忠纯,是“贞良死节之臣;又特别强调他们是先帝“简拔出来的,值得信任。尤其发人深思的是,

10、文中还插入一段往事的追忆,表明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从而引出全文最重要的一个结论:亲近贤臣,那么“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亲贤远佞的思想是贯通全篇的。从文章的第三局部可以看出,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为己任,而把国内的责任完全交给了郭攸之、费、董允等人;而郭攸之等人是否能尽到自己的责任,关键又在刘禅身上。如果刘禅能够亲贤远佞,这些人自然能尽到自己的责任。表文中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劝勉刘禅,就是希望刘禅亲近贤臣,听取他们的“兴德之言;能如此,那么赏罚自然清楚,国内政局也就可以继续保持稳定了。 总而言之,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是希望刘禅能够亲贤远佞。表文开头说的“先帝遗德,末尾说的“先帝遗诏

11、,也都是指此而言。 练习表明 一、本文辞情恳切、感人肺腑。参考例句,标示出下面语句的停顿之处。朗读并背诵课文。 例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直至成诵。要求学生正确处理语意停顿,就是要求学生全面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只有理解正确,才能把停顿划分正确。 1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2假设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2、 4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二、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倡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 本题意在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领悟能力,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大意。 诸葛亮主要提出了三条倡议:1倡议陛下广泛听取臣子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们的精神。2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人都是国家官员,对他们实行提升、惩办、褒扬、批评,应当用一个规范。3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其中“亲贤远小是三条倡议的核心,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小、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小,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

13、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文章为了表明亲贤远小的利弊,以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的历史事实为前车之鉴,以先帝叹惜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并以“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为激励,促使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三、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事迹、传说、俗语还有很多。课外搜集有关资料,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段作文。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收集与诸葛亮有关的资料,全面了解诸葛亮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并要求学生在掌握资料的根底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倡议 一、教学这篇课文,应当把讲解背景和疏通文意结合起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不必逐字逐句地翻译原作。

14、二、本文结构层次有多种划分办法,教学时不必过于纠缠其中,而应以理清文章思路为最终目的。理清思路后,更易于背诵。 三、“表这种文体的抒情色彩很浓,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着重体会。 有关资料 一、诸葛亮生平大事年表 建安十三年208,先主遣亮自结于孙权,与曹军战于赤壁,大破之。 建安十六年211,先主入蜀,亮与关羽守荆州。 建安十七年212,先主攻刘璋,亮与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诸地。 建安十九年214,先主领益州牧,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 建安二十三年218,先主占汉中,进位汉中王。 蜀汉章武元年221,先主称帝,以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秋七月,先主率师伐吴,亮留守成都。 章武

15、三年223,先主兵败后还白帝城,亮自成都到白帝,先主托孤于丞相亮。后主即位,亮遣邓芝通好吴国。 建兴三年225春,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十二月,亮还成都。 建兴五年227,亮出屯汉中,上?出师表。 建兴六年228春,亮出攻祁山,不克。冬,复出散关,围陈仓,粮尽退。 建兴七年229,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克定二郡。 建兴九年231,亮复出军祁山,始以木牛运,粮尽退军。 建兴十年232,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 建兴十一年233,亮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 建兴十二年234春,亮由斜谷出。秋八月,卒于渭滨。 二、对诸葛亮的评价 1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传末评语: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扶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正,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