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前沿动态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1231416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前沿动态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前沿动态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前沿动态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前沿动态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前沿动态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前沿动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前沿动态(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前沿动态一、现代农业与现代农业科技(一)现代农业1现代农业的概念农业是最古老、最悠久的产业,也是永不衰退、不断推陈出新的 母亲产业。至今为止,农业大体上经历了以刀耕火种为标志的原始农 业、以自给自足为标志的传统农业和各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农业三个发 展阶段。现代农业正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 阶段。从世界范围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在封建土地制 度废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开始萌芽,第一次产业革命和现代工业有 了较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对现代农业给出这样的定义:用现代物质 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

2、升农业, 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 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 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2. 现代农业的特征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最本质的特征是科学化、市场化。具 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现代农业商品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自足性。传统农业长期 处在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状态,难以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现 代农业实现了商品化,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 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现代管理手 段的运用。二是现代农业的工业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自然性。打破了传统

3、 农业自然经济状态,走出了农业工业化的道路,用现代科学技术,现 代物质手段武装改造提升农业,从而大大增强农业快速发展和抗御风 险能力。三是现代农业的产业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封闭性。改变了传统 农业单兵挺进,就农业抓农业的工作路径,打破了农业仅仅或主要从 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有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 体的产业化生产,农业的内涵得到了拓展,农业的链条得到了不断延 伸,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四是现代农业的一体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分割性。传统农业组 织管理手段明显表现为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具有相当的 局限性。现代农业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 建立一个全

4、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五是现代农业的一元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边缘性。传统农业远 离城市,城乡壁垒森严,阻碍了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现代农业是立 足农村但不排斥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 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二)现代农业科技1. 现代农业科技的特征农业科技发展的交融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科技通过与 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的交融,在人工创造新物种、构建人工 环境和数字农业等方面将取得重大突破,从而实现生物之间的大跨度 交融,更新我国传统农业科学(如遗传学、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畜 禽饲养等)的理论、方法、技术手

5、段,构建和形成新的交叉学科和边 缘学科。农业科技发展的拓展性。随着学科的交叉和科技手段的发展,传 统农业的动植物二维结构将向现代农业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并 重的三维结构转变,资源依附型农业将向现代智能依附型转变,陆地 农业将向陆地、海洋、太空农业系统拓展。农业科技发展的创新性。创新性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所在,随 着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手段、新 学科将不断产生,进而新物种、新食品、新栽培饲养技术将不断出现, 从而在整体水平、学科结构、应用领域等方面把我国农业科技推向一 个新的发展阶段。2. 农业科技革命农业科技革命是指农业科学技术在理和实践上质的变革,如达尔 文

6、杂种优势理遗传学理论、植物矿质营养学说、有机合成药理论以及 摩尔根遗传理论推动下的育种法等。综合有关的中央文件和一些专家 的点,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可概括为:在广泛运农业机械工程、化学技术 成果以及现代科技段的基础上,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技术, 以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环境为主要内容,以实现农业科技 和生产力水平的飞跃为目标,逐步建立起农业科技的创新制,推进我 国农业新突破及可持续发展。以往的农业科技革命是以单项科学理论和技术突破为主,推动农 业某一领域的飞跃发展,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以多学科理论为基础, 以诸多学科领域中的重大技术突破为主干,综合现代农业新技术、新 方法,组装成有序的农

7、业科技系统,在农业各个领域开展广泛的推广 应用,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农业技术蕴藏的生产潜力,从整体上 推动我国农业的超常规发展。二、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现状1我国农业科技现状经过近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科技取得了 长足的发展。虽然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距离,但是所取得的显著进 步是不可否认的。现代农业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不断促进农业生产发 展,农业整体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48%;建立了生物技术与杂交 育种技术为代表的新品种培育体系,杂交水稻和抗虫棉等6000多个 动植物新品种投放到农业生产中,为粮食生产,特别是肉、蛋等的保 障起到了重要作用;生物技术以及种养、机械化和病虫害综合防

8、治等 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率,和土地的使用效率,2007 年全国粮食单产达到每亩350公斤,总产达到5亿吨,已经达到了丰 年有余的水平;建立了畜牧水产等良种繁育、集约化养殖及疾病防治 技术体系。目前,我国畜牧总产跃居世界首位,科技贡献率达50%, 肉、蛋等产量在全世界排在第一位。2. 四川农业科技现状我省有县级以上农业科研机构68个,有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省 级农业科研单位和四川农业大学等多所农业高等院校,各类农业科技 人才4.8万人,其中,两院院士2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89人。 建有国家区域技术创新中心(水稻、玉米),国家农作物改良分中心 (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甘薯)

9、,国家农作物原原种基地 (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长江上游农业 资源与环境,农作物和畜禽分子遗传实验室、胚胎工程实验室,国家 检测中心(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测试成都分中心,农业部转基因植 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西南中心,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四川省 种猪性能测定中心),四川省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国粮农组织国 际农业信息体系中国西南分中心等。1985年以来,全省农、林、牧、 渔领域共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一等奖3项、二等奖 4项、三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 45项、三等奖38项。1984年以来,全省农业科研人员共培育出农作 物新品种

10、1156个,使主要农作物品种在全省范围内更新了 4次,有 效地提高了粮食等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特别是四川省委、省政府自 “六五”以来长期组织农作物与畜禽育种攻关,使四川在农作物、畜 禽育种等研究领域成果显著,挤身全国先进行列,有力地保障了全省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科研实力的稳步提高。三、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抓 紧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要求。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 提出“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 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 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

11、主创新能力的 决定也提出:“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中央与 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促进区域内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 用”。(一)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1. 主要目标与任务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是,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 布局规划,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现有中央和地方科研力量和科技资 源,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建设从产 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 扣、服务国家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2. 主要框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综合试验站二个 层级构成。针

12、对每一个农产品,设置一个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一个首席 科学家岗位。每一个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由若干功能研究室组成, 每个功能研究室设一个研究室主任岗位和若干个研究岗位。其主要职 能是:从事产业技术发展需要的基础性工作;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攻 关与集成,解决国家和区域的产业技术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产业技 术人员培训;收集、监测和分析产业发展动态与信息;开展产业政策 的研究与咨询;组织相关学术活动;监管功能研究室和综合试验站的 运行。根据每一个农产品的区域生态特征、市场特色等因素,在主产区 设立若干综合试验站,每个综合试验站设一个试验站站长岗位。其主 要职能是:开展产业综合集成技术的试验、示范;培

13、训技术推广人员 和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服务;调查、收集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 信息,监测分析疫情、灾情等动态变化并协助处理相关问题。3. 实施情况2007年12月29日和2008年12月22日,农业部先后公布了现 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第一批、第一批增补和第二批建设依托单位与岗 位聘用人员名单(2007-2010年),50个农产品的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已全面启动,其中作物产品34个、畜产品11个、水产品5个。目前,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 50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231个功能研究室、970个综合试验站,聘请了首席科学家50人、岗位科学家945人, 综合试验站站长970人。2008年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9

14、.675亿元。四川共有32位专家进入岗位科学家行列,其中种植业有22位, 涉及到水稻、玉米、油菜、小麦、高粱、马铃薯、甘薯、大豆、食用 菌、茶叶、牧草、蚕桑等12个产业以及育种繁育、耕作栽培、植物 保护、土壤肥料、精深加工等5大领域,四川主要优势特色种植业及 其优势领域基本进入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二)技术创新体系1.技术创新体系党的十七大、全国科技大会以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 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 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2产业技术创新战略

15、联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创新体 系建设的重要举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 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所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 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 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 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其主要任务是组织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 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重要的产 业技术标准;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 接,实行知识产权共享;实施技术转

16、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 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人员的交流互动,为产业 持续创新提供人才支撑。产业技术联盟体现三大特征:其主体是企业,成员之间围绕价值 链形成高度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产生了巨大的外部规模效应;其本 质是技术联盟,运作高效,形成协同效应,联盟整体优势大于各联盟 成员优势之和;产业技术联盟内部联系比较松散,内部的竞争和非竞 争企业基于技术创新目标而形成联合体,并将技术目标扩展成为一种 技术愿景。(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省创新团队启动四川创新团队建设,既是配合国家体系在四川开展相关研究 及试验示范工作,又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延伸和补充。1启动的产业2008年,省农业厅与省财政厅在省级层面上,在全国率先开展 了马铃薯和茶叶两个产业创新团队建设试点工作,其做法和成效得到 了农业部、财政部的充分肯定。2009年,在借鉴试点工作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