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期中测试题2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1225331 上传时间:2023-09-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政治期中测试题2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二政治期中测试题2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二政治期中测试题2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二政治期中测试题2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二政治期中测试题2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政治期中测试题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政治期中测试题2(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政治期中测试题2第卷(选择题)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 分,共 60 分)1英国过去有个叫亚克敏的人,他读了很多书:除了读遍家中七万册藏书外,还博览群书,见书就读。可是,他一辈子除了读书,没有写过一篇文章,没有运用学习过的知识,终身一事无成。这一事例主要说明()A 读书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B 只有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可靠的C不以实践为目的的认识是毫无意义的D学习书本,不能真正获得知识2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共同点在于都是()A 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B 客观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C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D 对事物现象的认识3牛顿用三

2、棱镜把日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这就是光的色散;把光波分解成频谱,分别研究各个成分的波长,这才明确光的颜色的本质。这一事实主要说明()A 只有对事物的各个要素进行周密的分析,才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B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通过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C只有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D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是唯一科学的思维方法4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两门不同学科“接头”处建立起中间科学,或在多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起它们联系起来的综合性科学。现代科学这一特点()A 说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的B 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认

3、识越来越深刻C表明不同学科与中间学科、综合性学科之间不具有矛盾的普遍性D肯定了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要想把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把理性认识化为实践的计划、方案和工作思路,就必须自觉地遵循唯物辩证法。运用所学知识,回答5 7 题。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A 感性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B 感性认识是主观的,理性认识是客观的C理性认识是有用的,感性认识是无用的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是()A 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B 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感性

4、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D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起决定作用7之所以要遵循唯物辩证法,是因为()A 唯物辩证法是永恒不变的真理B 唯物辩证法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C唯物辩证法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思想武器D人具有主观能动性8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曾经用非常通俗的语言讲过两句话。祖宗不能丢” ;二是“要讲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这两句话体现了一是“老( )A 历史和现实的统一B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D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xx 年 2 月,赤道太平洋暖水向东扩展,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升高,热带大气海洋表现出向偏暖方向发展的基本特

5、征。我国气象专家据此预测,如果大气条件继续有利于海水增温,厄尔尼诺现象将有可能爆发。运用所学知识,回答9-11 题。9我国气象专家对厄尔尼诺现象的预测,表明()A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认识具有预见性B 意识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C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规律D客观条件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10目前,人们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做出预报的能力不高,这说明()A 人们难以认识复杂的事物B 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C意识的反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D意识具有能动作用11由于对厄尔尼诺现象的观测资料有限,因而人们对它 做出预报的能力不高。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A 感性认识

6、和理性认识是有区别的B 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C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受到 客观规律的制约D只要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就能获得理性认识人民日报指出: “如果没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就不可能在认识真理的道路上发生思想的飞跃,取得富有成效的认识成果。”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2-14 题:12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是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是由决定的。()A 思维规律的特点B 事物的客观性质C认识的根本任务D 分析与综合的特点13分析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下列对于“分析”的认识中,正确的是()只有对要素做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地认识事物只要对事物进行

7、分析,就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析不是单纯的“分”,它与综合密不可分分析方法如果不当,就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A B CD 14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很多,贯穿于其中的核心是()A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B 联系的观点C发展的观点D 矛盾分析的方法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体制的转型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因而出现了不同利益主体价值观、价值取向上的不同选择。面对这种新情况、新问题,有人认为集体主义价值观已经不必要了,甚至认为提倡集体主义价值观会抹杀个人利益,压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据此回答15-17 题。15由于体制的转型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因而出现了不同利益主体在价值观、价值取向上的不同选择

8、。这说明()A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B 价值观对人们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价值观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16认为集体主义价值观已经不必要了的观点()A 否认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B 没有看到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C忽视了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D违背了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17认为提倡集体主义价值观会压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是因为()A 集体主义价值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C集体主义能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D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主要靠

9、集体主义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运用所学知识,完成18-19题。18从哲学上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A 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 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D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19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之所以要坚持集体主义,这是因为()集体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

10、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A B CD “要积极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全社会、全体人民的要求统一起来。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20-21 题。20积极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是()A 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B 价值观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价值观对人们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D 社会意识决定人们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21在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过程中,应注意()应允许个人在不违反集体主义原则的前提下,做出不同的具体价值选择个人的正当利益应当得到维护社会集体应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越来越多的条件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集体利益应服

11、从个人利益A B CD 22法国的笛卡儿、荷兰的斯宾诺莎是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学派的代表,他们认为“感觉给人以欺骗” 。英国的培根、霍布斯则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两个对立派别的共同错误是()A 混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和界限B 否认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C否认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D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相互联系23“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下列体现这一观点的是()尽管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但其国家性质没有根本变化“苹果落地” “水往低处流” “潮水涨落”等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共同的东西万有引力力的本质是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只存在于各种物质

12、具体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表现形式A B C D 24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进化论刚刚提出的时候,只有很少的人接受,但随着科技于社会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这说明()A 思想观念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B 新的思想观念一开始总是不为人们所接受C思想观念的变化总是具有滞后性D思想观念的变化总是具有超前性25在 1953 年,美国一位老师要求学生写作文想象25 年以后的生活。他把这些作文密封存放。 1978 年他再阅读这些作文时,不禁大惊失色: 这些作文中的预言竟有许多变成了现实。这些学生之所以能够进行成功预测,是因为他们()运用了合理想象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运用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运用了科学的推理方法A B CD 26“揠苗助长”的错误在于()A 不懂得农作物生长的规律B 正确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