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19逻辑推断专练含解析0505140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1223043 上传时间:2023-12-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19逻辑推断专练含解析0505140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19逻辑推断专练含解析0505140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19逻辑推断专练含解析0505140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19逻辑推断专练含解析0505140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19逻辑推断专练含解析0505140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19逻辑推断专练含解析050514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19逻辑推断专练含解析0505140(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天练19逻辑推断专练基础过关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在当今国际关系中,我们要高度警惕文化霸权。民族精神是国家生存发展的主体性精神,故本民族所有成员都一定具有。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密切相关,是一个国家共同的“集体记忆”,是民族生活中最具权威的文化基因。如果传统文化变“虚弱”了,国家就没有希望了。一个民族,如果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必然会成为一个消失的民族。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科学技术,一个政权会被打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民族也会被打垮。本民族所有成员并不一定都具有民族精神。_。_。答案:(示例):传统文化变“虚弱”,国家并不一定就没有希望了 一个民族

2、抛弃传统文化并不一定会消失解析:解答此题,需要基本的逻辑分析能力。一个国家的希望所在,不只是传统文化,还有科技、军事、教育等。“传统文化变虚弱”,只能推断出一个国家在文化领域可能会处于劣势,但不一定整个国家就没有希望了,语段推论有误。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也是更迭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对民族的发展是有影响的,但推断不出必然会导致民族消失。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文学是心灵的抚慰剂。许多人因为孤独而爱好文学,许多人因为穷困而爱好文学,也有一些人因为富足闲适而爱好文学他们信仰文学,崇尚真善美,文学必将让他们变得安贫乐道,富而不骄。

3、真正爱好文学的人,一定是天底下最善良的人。验之现实,大致不错。文学是纯净的,以文学钻营的人,终将身败名裂,一无所得。文学并不一定让文学爱好者变得安贫乐道,富而不骄。_。_。答案:(示例):真正爱好文学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天底下最善良的人以文学钻营的人并不一定都会身败名裂,一无所得解析:解答此题,注意关联前后文意,分析语句间的逻辑关系。语段把“天底下最善良的人”的评判标准与对文学的好恶联系起来,推断显然不合理;且后文的“验之现实,大致不错”也说明“一定”的说法太绝对。联系现实来看,可以推断出“以文学钻营的人”可能会丧失名誉,失去所得,但“终将身败名裂,一无所得”的推断过于武断。3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

4、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故它决定家庭成员事业的成败。家风也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它会直接影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好的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其教育的方式渗透在方方面面的密切接触里,并且影响到邻里和社会。只有大家都来关注家风建设,才能构建出一个和谐社会。家风并不能决定家庭成员事业的成败。_。_。答案:(示例):家风不直接影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并非只有大家都来关注家风建设才能构建出一个和谐社会解析:解答此题,需要注意把握语段的内在逻辑。“家风”是“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它将直接影响到家庭或家族的进步与发展,而对社会的影响则应是间接的。“关

5、注家风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但是社会的和谐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达成,只关注家风建设显然是不够的,语段推断不合理。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针对“为什么高铁上只有吃不起的盒饭却买不到方便面”的疑问,有人认为,动车组密封性特别强,而泡方便面味道很大,不利于车内的空气质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不卖方便面,就能营造出一个比较舒适的乘车环境。其实,高价盒饭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的是高铁服务人员缺乏敬业理念。只要他们转变服务观念,乘客就一定能吃上物美价廉的盒饭和方便面。泡方便面味道很大,不一定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_。_。答案:(示例):不卖方便面,不一定能营造出一

6、个比较舒适的乘车环境转变服务观念,不一定能使乘客吃上物美价廉的盒饭和方便面解析:解答此题,思路要开阔,要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舒适的乘车环境”和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并不只是“泡方便面”散发的味道所能决定的。高铁上不卖方便面与高铁特殊的乘车环境等有关,高铁上的盒饭价钱高与制作成本等有关,这些并非“转变服务观念”所能改变的,这一推断显然错误。5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如果学生违纪违规,那么学校就有权力对他们进行处理,而这个权力一般由直接管理学生的班主任行使。对学生进行惩戒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们,而不是侵犯他们的权利。在行使惩戒权时,惩戒那些违纪违规的学生,就是保护大多

7、数学生的权利。对学生来说,受到一次惩戒就会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对学生的惩戒不能采取体罚的形式,需要运用一定的智慧和技巧。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所有班主任都是善用惩戒的班主任。惩戒那些违纪违规的学生,不一定是保护大多数学生的权利。_。_。答案:(示例):受到一次惩戒,并不一定会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不是所有班主任都是善用惩戒的班主任解析:解答此题,不能只关注句子的表层意思,还要深入思考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是否成立。如某些学生的违纪违规行为与大多数学生的权利无关,则惩戒这些学生就谈不上是保护大多数学生的权利。“一次惩戒”是为了教育学生和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但并不一定对其灵魂起到洗礼的作用

8、,语段的推断过于武断。“善用惩戒”的只是一些班主任,“所有班主任都是善用惩戒的班主任”的推断显然不合理。6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父母也有犯错的时候,如果能放下架子向孩子道歉,亲子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说,父母有错而向孩子道歉是一种明智之举,是尊重孩子人格的一种表现,是家长民主精神的一种体现。这样做能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也一定能促使孩子养成优秀的品质。事实上,真心诚意地向孩子道歉,会令孩子对父母更加佩服和欣赏。所以,要想在家庭中形成融洽的亲子关系,只有学会向孩子道歉这一种途径。向孩子道歉,并不一定能使亲子关系中出现的问题迎刃

9、而解。_。_。答案:(示例):向孩子道歉,并不一定能促使孩子养成优秀的品质形成融洽的亲子关系,不是只有学会向孩子道歉这一种途径解析:孩子养成优秀的品质需要多方面因素促成,如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成长环境的熏陶等,父母向孩子道歉只是解决亲子关系问题的一种方式,不一定能促使孩子养成优秀的品质。“形成融洽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与孩子双方的共同努力,“父母学会向孩子道歉”只是一种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语段推断不合理。能力提升7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因为微信已经普及,故所有人都喜欢用它与人交流。打开微信,点赞比比皆是。朋友圈、微信运动、公众号爆款文章是点赞“高发区”。除了

10、家人、好友、同事外,领导的个人动态也容易被点赞。同时,微信用户也经常被动“点赞”,比如碍于情面,给朋友孩子的比赛拉票、点赞其中,被所谓的“好友”求赞最常见。由此可见,在当下社会,微信点赞是人与人正常交往的必备手段。既然这样,那么别人需要微信点赞就一定要帮忙点赞。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用微信与人交流。_。_。答案:(示例):微信点赞并不是人与人正常交往的必备手段别人需要微信点赞不一定就应帮忙点赞解析:当下社会,“微信点赞”确实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人与人正常交往必须具备的手段。不在微信里点赞,人际交往照样能进行。被要求点赞的内容只要是合法的、健康的,帮忙点赞当然可以,但若是涉及一些伪科学

11、、谣言、广告推销等内容,就不应点赞,“一定要帮忙点赞”推断有误。8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冲刺期”。只有建立一种常态化的稳增收制度,才能让扶贫成果稳得住,贫困人口收入有保障。政府把农村贫困人口组织起来,通过技能培训,实现技能武装,再通过转移就业,把贫困人口推向市场,就一定能使所有农村人口脱贫致富。所以要想解决农村人口的脱贫问题,只能靠政府帮助。并非只有建立一种常态化的稳增收制度才能让扶贫成果稳得住,贫困人口收入有保障。_。_。答案:(示例):通过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不一定能使所有农村人口脱贫致富解决农村人口的脱贫问题,不一定只能靠政府帮助解

12、析:解答此题,要仔细分析语段内容的逻辑关系。通过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农村一部分人脱贫致富,但不一定能使所有农村人口都脱贫致富。“解决农村人口的脱贫问题”,确实离不开政府的帮助,但是农民主动寻求脱贫致富的意识和行动也是至关重要的,“只能”这一推断不正确。9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时代给我们提出的课题,远不只是“衡中模式”,还有席卷各地的“择校热”、学龄前儿童的“幼儿园大战”等。只要改革,就能彻底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没有“超级学校”,人们就不会为教育而发愁。在改革中让教育资源配置趋向平衡,让上升通道更为多元和公平,让每个学生的潜力充分释放出来,社会关切后顾无忧了,素质教育就会取得圆满成功。改革并不一定能彻底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