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碎片:我的上中生活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1213918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忆碎片:我的上中生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记忆碎片:我的上中生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记忆碎片:我的上中生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记忆碎片:我的上中生活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记忆碎片:我的上中生活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忆碎片:我的上中生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忆碎片:我的上中生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忆碎片:我的上中生活 为了查广西电信宽带的参数,google了一下,竟发现了这个论坛,来到了上思中学校友报到的帖子,近来还看到了光鲜的校庆,想必现在上中不错,可是看到那么多的校友对上中、对上中的老师的评价都不怎么样,心里不禁有些感慨。我在上思中学读了三年初中,很早了,1980年,大概是这个论坛里最早的一位。初中毕业后便很不情愿地离开了那里,之后父母也离开上思外出谋生。自己这些年来为了生活四处奔波,既没做什么为母校增光添彩的事,也没能飞黄腾达、衣锦还乡,也就没什么脸再回上中去看看。二十多年过去,很快也要到了“想过去看今朝”的年纪了,回想自己在上中读初中的三年时间,认真盘点起来,真说不上“得到了

2、什么”或者“失去了什么”,可看看自己二十几年来一路上的每一步,都与这三年有着某种说不清的关联。因此,便有了一种冲动,想模仿网上流行的“XXXX的日子”的样子,来一篇我在上思中学的日子之类的文字,把自己在上思中学学习、生活,从少年到青年的那三年原原本本地记下来,不管是好的、坏的、对的、错的,说给过去、现在或者将来上思中学的校友们听,也让校友们或记起或了解曾经的上中生活。然而,真正要回顾这段时光时,发现记忆竟已一片模糊,只留下了零零碎碎的片段了,一点点捡起,姑且称之为“记忆碎片”吧。部分同学应该还在上思这片土地上生活,为避免给他们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文中提到的都不提全名了,就以“姓+所在地”代之。

3、(1)迈入上中:“免费入学” 1980年,参加了上思县的升中统考后,便接到了上思中学的录取通知。那时候重视教育,教育局好象有言在先:“初考全县前十名的,可以免费入学”。那时我家在思阳乡(现在该叫思阳镇了吧?)的一个小村,家里穷,可谓家徒四壁,那次我考了个全县第七还是第八名了,听到免费入学,家里人真是高兴得不得了。注册那天一大早,我那个还算是“时代青年”的舅舅,就骑着单车,怀里揣着“免费入学”的通知书,把我带到上思中学注册。 人山人海,舅舅拿着通知书到处打听“免费入学”在哪注册。经过反复问人,所谓的“免费入学”,是免六元五角的“学费”,其他的费用照收不误。注册那天的其他情形都不太记得了,只记得“

4、时代青年”舅舅好不容易缴完“不免”的费后,带我到班主任温老师那里注册,在老师面前还大声嚷嚷:“都诱人的(土话),什么免费入学,只免了六块五。”,当时老师只是冷静地看着我们,什么也没说,就给我注了册。这是我第二次踏入上思中学的校门(第一次是初考的时候,考场在上中),从那天起,我就成了上思中学的一名学生了。也许是舅舅的尖刻和不知足,引起老师的反感,又或许是我的穿着、气质、到家庭背景,都无法讨人喜欢,也是从那天起的三年里,注定了自己在上中、在班上都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学生,不会有人问起你学习怎么样、生活怎么样,不会再象小学时那样时刻有人盯着你。可有可无状态维持了三年,正是这种可有可无的处境,使自己有了更

5、自由的空间,去想一些别人不敢想、不屑去想的事情,去做一些别人不敢做、不屑去做的事。一直都把这一天作为自己乖乖小男孩生活结束的日子,三年时间的这种生活状态的体验,算是上中留给我的一笔精神财产吧,虽然看不见,却让我受用一生。 (2)入住上中:“杂牌”宿舍 “免费入学”后,还是回家呆了一两天,第一次到上中住宿,是1980年的农历七月十五的傍晚了。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自己第一次到一所中学去上学,而且是前一天饱餐了鸭肉才去的。可能是仗着离学校比较近吧,家里人忙农活,不着急,自己也是小学三年级就开始离家住校了,也不着急,到傍晚才送我到上中。到上中时,我们班的男生宿舍都已住满,班主任带我到一间小宿舍,从口

6、袋里掏出钥匙开门,叫我住下,然后就走了。仔细看了看,宿舍里面有两个上、下铺的木床架,可以住四个人。原来这是一间长长的,前后都有门的砖瓦“棺材房”,中间用竹席(上思话叫“店”吧,以前农村常见的用竹篾编成用来晒谷的那种)隔开,就分成两个房间了,这一头是我要住的宿舍,另一间是什么人不知道。天色已经比较晚了,就我一下人住,真有点孤单和害怕,就挑正比较角落的上铺住下。天黑后,还有比我来得更迟的,又住进了两位同班同学,互相打听,一位姓吕,来自叫安(隐去其名,就称 “吕叫安”),一位姓零,来自三华(“零三华”)。三人都住下了,还剩一个铺位,过了几天,高三补习班的一位同学不知道怎么打听到的,不管我们几个小孩同

7、意不同意,就搬进来住了,后来混熟一点了才知道他姓刘(“刘那琴”)。再后来,刘那琴大概是觉得我比较好讲,或者是那时我个子比较小,所以他又介绍他的补习老乡“黄那琴”来跟我住一个铺位,两个人睡一个小铺,当时我居然想都没想就同意了,而且一大一小同铺睡了一年,直到“黄那琴”第二年考上了技校,我才得以独睡一床,那时我也要上初二了。住在“杂牌宿舍”里,对于班上各种各样的消息就不太灵通了,对班级以外各种各样的消息倒是知道得不少,空气就显得比较自由,而且跟我们住的还有两个高四的学生,差点没把我们几个纯真的少年儿童给带坏了。我的初中时代很多还算比较有趣的事都发生在这个杂牌宿舍里。关于刘那琴等室友以及“店”那头的住

8、客有不少有趣的事,好好回忆一下,以后再说。(3)在上中的第一餐饭:先吃饭,后吃菜虽然我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住校了,但小学里没饭堂没工友,都是自己带个小锅自己做饭吃,到上中后是我第一次吃学生饭堂的饭。在上中住校开饭,当时我们农村的学生都要自己带每天一斤米到学校交,然后每周再交一块六角四就可以吃六天了(也不知道学校是怎么算的,反正家里每周定额给我两块钱,交完后剩三毛六零用,一周复一周地交,记得特别清楚)。那时上中饭堂的饭菜真是够差的,每餐一样菜,而且是素菜,要么是空心菜、大白菜之类的,要么是凉薯、马铃薯之类的,饭是用圆的铝盆蒸的,每盆分八份,类似现如今的切生日蛋糕,每份饭象斧头。好在比较公平,不论是

9、富家子弟还是贫穷少年,都一样的饭菜,想吃好饭堂根本没有,每人每餐一张票,半勺素菜一份饭一起搞定。 在上中生活的第一天,到开饭时间了,才发现自己没带打饭的碗!这下麻烦大了,到街上买一个吧,兜里钱不够,回家拿吧,太远。左看看,右看看,没别的办法,一咬牙,把自己刷牙用的大口盅洗了洗,只好用它代替饭碗了。等到打饭人比较少了,才怯生生地拿着大口盅往饭堂打饭。学着别人的样子,交上票,分菜的女师傅先给半勺菜,即使是口盅,打菜还算顺利,可打饭的时候就麻烦了。分饭的师傅是个男的,有点秃头,脸上还有一些麻子,他用两把木制的“分饭刀”夹起那份斧头一样的饭团,正想按部就班往我的“碗”放,发现是一只口盅,愣了一下,把“

10、斧头饭”放下,换了个方向,重新夹起,把尖尖的部分正对着口盅往里压,接着还用其中一把“分饭刀”把口盅外的饭用使劲往里按,把整个口盅的口封得严严实实,一边还笑嘻嘻地对我说:“回去先吃完饭再吃菜吧。”“该死的都来(麻子)!”我心里骂了一句就逃也似地把饭拿回宿舍了。正如他所言,我回宿舍后还真是吃了大半的白饭,才能吃到口盅底部的菜,样子十分狼狈。 “先吃完饭后吃菜”,这就是我在上中的第一餐饭。后来才知道,那个“都来”就是住在我们杂牌宿舍“店”那边的人,姓施,再后来,我们都叫他“记施”或者“记施来”。也正是靠着“记施”,我在上中的三年,尽管吃得比较苦,但从来都没饿过肚子,呵呵,他的事以后说。(4)母校的历

11、史,我真的不该知道那么多初到上中,生活相当简单,上课吃饭睡觉,周而复始地进行,日子有一点单调。有一天,在刘那琴的带领下,我们杂牌宿舍突然有了一项重要的发现,很有点哈里波特的味道。原来,我们宿舍的的床架上方还有一个木板搭的小阁楼,有时老鼠在上面闹的凶,还会掉下一些灰。刚来环境还不太熟悉,谁也没太在意,当时农村的瓦房的中间横上一两条梁,再放上木板搭成阁楼的情况很多的,阁楼上也许什么东西都没有。某一天,刘那琴突然对阁楼上会有什么东西产生了兴趣。他爬上床架的上铺,站起身把头伸往阁楼上探。这一探真象哈里波特的故事那样,有惊人的发现哦。刘那琴发现阁楼上有几大堆资料,便冒险从床架上铺一跃上了阁楼,看看那些资

12、料是什么内容的,看了我们都很惊讶。这几堆材料,都是“文化大革命中”上思中学的红卫兵(我们的师兄师姐们)印制的各种材料,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什么人集中到这里的。这些材料的内容,有要“专政”、“镇压”某个反革命的学校领导或者老师的;有要开谁谁谁的批斗会的;有要造谁谁谁的反的,计划到哪里哪里串连的;更多的是“揭露”某个领导或者老师的“滔天罪行”,从大到学校领导或老师们的“反党、叛国、反革命”言行,直至小到某个领导或老师的“搞腐化、犯作风”的,可谓应有尽有。刘那琴一边看一边清理这些材料,花了不少时间,我们几个小孩也在一旁听着他清理这些材料的“重大发现”,并象讲笑话那样讲给我们听。年纪大的一点的人都知道,“

13、文化大革命”发生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末,普遍认为“文革”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场浩劫,不过这场浩劫离我到上思中学读书时的间隔也有十几年了。“文化大革命”作为一个特殊的时期,这批“文革”材料放到现在,都可以算得上“历史文物”了。可惜我们当时都不懂什么,刘那琴把清理出当中的一部分,还叫来他的朋友阿明一起看,阿明是当时上思县教育界的知名人士梁胜(记不太清了,好象是这个名字,现在肯定是去世了)的外孙,阿明带走了一部分有关他外公的“黑材料”,说是拿回去给他外公和他妈妈看,其余的我们略略看过就都烧了,把那个小阁楼清理了个干干净净。从这批材料和刘那琴、黄那琴两人的一些“讲解”,我们小小的年纪也大概知道了“文化大

14、革命”中我们上思中学发生的一些事以及我们的师兄师姐们的一些所作所为,这些并不一定是我们这么小年纪的后来者所应当知道的。我知道了上中的那么多老师被我们的“红卫兵”师兄师姐们批斗,知道了上中的校长是被“红卫兵”师兄师姐们烧死在上中的足球场,知道了在上中校园和足球场之间的那片相思树林(现在不知道是否还在?)曾有教师被红卫兵枪杀也许是知道了这些,所以在上中的三年里,每当自己独自一人经过上中足球场和那片相思林,身上总是有些发凉。那些“黑材料”中提到的名字除了两个人后来还曾见过之外,其他的都很陌生,记不起了。这两个人一个是前面提到的梁胜,另一个就是我们初一时的体育老师游佳士。游佳士是我所遇上的最严厉的老师

15、,他严厉的程度现在的师弟师妹们简直无法想象。他上课时集合队伍,一定要整整齐齐,不允许有丝毫的拖沓,否则,他会让你们全班在烈日下,面向太阳站上一节课!当然了,他自己也在太阳底下站着,不过一般他是背对太阳。还有,下课了,他下了“解散!”的口令后,全班必须齐声响亮地回答“听到!”,然后才能解散,否则,他下十遍“解散”的口令后,你们也别想走!亲历了他的严厉后,我才理解我们的师兄师姐为什么那么恨他,为什么要枪毙他。据说他这么严厉,是因为靠这种严厉,他曾带一支上思的运动队外出比赛,以严明的纪律和整齐的队形很是红了一把。上课他是严厉了一些,但是课前课后他还是比较健谈的一个人,偶尔他也会指着篮球场边的相思树林

16、对我们说:“喏,就在那里,那天晚上两个红卫兵向我开枪,枪响的同时,我一个后空翻翻到下面,然后就扒在地上了,没死,死的话现在骨头都已经烂了”,据说那天晚上的两个红卫兵开枪枪毙他后,怕鬼就跑回去了,没敢上前检查,红卫兵走后,他便沿着田埂爬,一直爬到平钱村,躲到一个亲戚家里,直到文革结束了才出来,于是便捡回了一条命。如果现在他还在世上的话,应该是百岁老人了。直到近些天看了校庆的报道才知道,上中的历史有七十年了,我作为一名曾经的学生,知道的并不是太多,这段有点血醒的历史是不是该提起真有点犹豫,想想还是按照记忆写下来吧。祝母校永远宁静祥和!记忆碎片:我的上中生活(5)在上中参与赌钱:从此断了赌博的念头到上中,自然是来读书的。那时整个学校学风非常好,也许是因为是刚刚恢复高考不久,也许是当时上中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全县选出来的尖子,混日子的学生极少。我也极力在自己的记忆中搜索一些挑灯夜战、刻苦读书的事例,好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