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信大基础生态学重点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120497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信大基础生态学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南信大基础生态学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南信大基础生态学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南信大基础生态学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南信大基础生态学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信大基础生态学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信大基础生态学重点(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信大基础生态学重点重要章节1、有机体与环境2、种群生态学3、群落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环境:针对一个特定的主体或中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2)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 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3)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 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4)生态福: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 个生态上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福。5)内稳态:生 物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性。6)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 迁

2、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7)有效积 温:适宜温度下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总热量。8)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占有一 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即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占有一定的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的一个统一或系统。9)种群的空间结构: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 局。10)年龄结构:把每一年龄群个体的数量描述为一个年龄群对整个种 群的比率。11)内廪增长率:是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 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定的温度、湿度、光照 和食物等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顺势增长率。12)最小可存活种

3、群:以一定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最小种群的大小。13)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 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14)集合种群: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 域种群。15)变异:包括遗传物质的变质、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的变异和表型的 数量性状的变异。16)生活史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17)领域:是指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 让同种其他成员入侵的空间。18)领域性:动物保护领域的方式。19)婚配制度:是指种群内婚配的种种类型,包括配偶的数目,配偶 持续时间,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

4、。20)阿利氏定律:种群过密或过疏都不利的,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 抑制性影响,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这一现象称为阿利氏定律。21)种间竞 争:是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而产生的相互竞争 的作用。22 )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 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23)利用性竞争:通过损耗有限资源发生的竞争。24)干扰性竞争:通过竞 争个体间直接的相互作用。25)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26)竞争释放:在竞争过程中剔除其他同种物种的现象。27)性状替换:竞争产生的生态位

5、收缩会导致形态性发生变化。28 )协 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性状反应而变化,而后一物种的这 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29)互利共生:是不同种两个体间一种互惠关系,可增加双方的适合 度。30)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最直观的就是它的成层性。成 层现象是群落中各种群之间以及种群与环境之间相互竞争和相互选择的结果。31)岛屿 效应:岛屿面积越大种数越多。32)演替:是指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 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33)排序:就是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 各样地的位序

6、,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4)生产者:能以简 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35)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 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 链。36)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37)反 馈:就是系统的输出变成了决定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38)生态效率:是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之 比,它相当于同化效率、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的乘积。39)初级生产量: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40)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即全球循环,代表了各个生态系统局域 事件的

7、总和。41)生化需氧量:分解者分解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42)人口老龄化:老龄人口增长速率远远大于新生儿,导致老龄人口 占总人口绝大多数的现象。43)生态系统服务:是指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 品和服务。44 )最大持续量:一种理论上预测最大持续生产量的简单方法 叫最大持续产量。二、简答题1、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的2)实验的3)理论的从生态学发展史来讲,野外的研究方法是首先的,并且是第一性的。 实验研究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实验研究的优点是条件 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但也有缺点,就是实验室条 件可能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区别。近年来,生态学还发展了在

8、自然条件下 进行实验研究的方法。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是理论研究最常用的方 法。模型研究的预测,还必须通过现实来检验其预测结果是否正确,同时, 也可以通过修改参数再进行模拟,是模型研究逐步逼近现实。2、生态因 子的分类a)按其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 子b)按有无生命的特征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c)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将其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 非密度制约因子。d)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两大类。3、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 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9、。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 起决定性作用。3)阶段性作用: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 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这是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所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 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 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中间因子。4、生物对极端环境温 度的适应(一)生物对低温的适应1)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在冬季增加了羽、毛的质量,增加了皮下脂肪 的厚度,从而提高身体的隔热性。另

10、外,内温动物肢体中动静脉血管的几何排列, 增加了逆流热交换,减少了体表热消失,有利于动物在寒冷中保持恒定温 度。2)在低温下生活得植物,通常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 色素等物质以降低植物的冰点,使细胞冰点常在-5-10C,增加了抗寒防冻能力。(二)生物对高温的适应1)动物对高温适应的重要途径是适当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较大幅度 的波动,在高温炎热的时候,将热量贮藏于体内,使体温升高,等夜间环境降 低时或躲到阴凉处后在通过自然的对流,传导和辐射等方式将体内的热量 释放出去。还有动物夏眠或夏季滞育,也是动物度过干热季节的一种适应。 2)植物对高温的生理适应主要是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

11、浓度,这 有利于减慢代谢率,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能力。其次,靠旺盛的蒸腾作用 避免植物体过热。5、水生植物对水分的适应1)水生植物对盐度的适应对很多水生植物来说,必须具备自动调节渗透压的能力。除此之外, 还具有盐腺,盐腺将盐分泌到叶子的表面。很多植物的根排除盐,明显地依赖于半渗透膜阻止盐进入,还通过观察发现激素在调解中具有重要作用。2)水生植物对缺氧环境的适应水生植物的根、茎、叶内形成一套互相连通的通气系统来适应缺氧环 境。另一类植物具有封闭式的通气组织系统,使植物体重减轻,增加了漂 浮能力。有些植物地下侧根向地面上长出出水通气根,为地下根供应空气。6、水生动物如何适应于高盐度或低盐度的环境?a

12、)淡水鱼类:淡水硬骨鱼有发达的肾小球,丢失的溶质可从食物中得 到,而腮能主动从周围稀浓度中摄取盐离子,保证了体内盐离子的平衡。海洋鱼类:海洋硬骨鱼通过经常吞海水补充水分,盐通过腮进入体 内。海洋软骨鱼高渗透压的维持是依靠血液中存储大量尿素和氧化三甲胺。c)广盐性洄游鱼类:依靠肾调节水,在淡水中排尿量大,在海水中排 尿量少,在海水中有大量吞水,以补充水分;盐代谢依靠腮调节:在海水中排盐, 在淡水中摄取盐。7、为什么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在自然界中,门、纲、目、科、属等种以上分类单位都是研究者根据 物种特征和在进化过程中的亲缘关系人为划分的,只有物种是真实存在的。物种能否在 自然界持续存在在

13、于种群是否能不断地生产新个体以替代那些消失了的个 体。物种的进化过程表现为种群基因频率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的变化过程。所以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物种进化的基本 单位。8、种群的空间结构的类型及类型形成的原因种群的内分布型一般可分为3类:a)均匀的。这种分布在自然界中较少见,形成原因主要是种群内个体 间的竞争。b)成群分布。是最常见的内分布型,其形成原因有:资源分布 不均匀;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依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集群行为。c)随机分布。这种分布模式也很少,多出现在资源分布均匀、丰富的 情况下。9、逻辑斯蒂方程模型构建时期特点1)有一个环境容纳量(通常以K值表示)2)增长率随

14、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S”型曲线有两个特点:曲线渐进K值,即平衡浓度;曲线上升是 平滑的。10、种群各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认为种群数量变动主要是外部因素的作用a)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认为生物种群主要是受对种群增长有利的 气候的短暂所限制。b)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和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 节起决定作用。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主张内源性自动调节的学者将研究焦点放在动 物种群内部,强调种内成员的异质性,特别是各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行为、 生理和遗传特性上的反映。1)行为调节Wyune-Edward学说:认为社群行为是一种调节种群密度的机制。2)内分泌调节一一

15、Chritian学说:解释某些哺乳动物的周期性数量 变动。该学说主要适用于兽类,对其他动物类群是否适用尚不清楚。遗传调节一一奇蒂学说:认为种群中具有的遗传多型是遗传调节学说 的基础。11、植物物种的进化的特点a)产生多倍体,可能形成新的物种b)新物种可能形成杂种。12、生殖对策1)r-选择:是在不稳定环境中进化的,因而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具 有所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点: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 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周期。2)K-选择:是在接近环境容纳量K的稳定环中的进化的,因而适应竞 争。此种类具有使种群竞争能力最大化的特征: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 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周期。13、密度效应的 两个特殊规律最后产量恒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 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3/2自疏法则同样在年龄相等的固着性动物群体中,竞争个体不能逃避,竞争结果 导致密度典型的也是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这一过程叫做自疏。自 疏导致密度与生物个体大小之间的关系,该关系在双对数图上具有典型的 -3/2斜率,这种关系叫做Yoda氏-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