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优秀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8篇).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1191752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数学优秀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8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优秀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8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优秀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8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优秀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8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优秀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8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数学优秀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8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数学优秀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8篇).doc(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五年级数学优秀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8篇小学五年级数学优秀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8篇小学五年级数学优秀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探究交流主要表达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的这一概念获取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天平“平衡现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确定现象”三个直观活动,抽象出相关的数学式子,再通过观察这些数学式子的特征,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过程,然后通过必要的练习稳固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通过这一系列的观察、考虑、分类、归纳打破本课的重难点。在这几个环节中有这样几个特点:1、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假

2、如分开现实背景出现都是数组成的等式,虽然可以通过计算体会相等,但枯躁乏味,学生不会感兴趣。假如分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详细含义。天平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过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2、对方程的认识从外表趋向本质1在分类比拟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后让学生把写出的式子进展分类。先让学生独立考虑,再在组内交流,讨论考虑发现式子的不同,分类概括。有人可能先分成等式

3、和不是等式两类,再把等式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种情况;有人可能先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类,再把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种情况。尽管分的过程不完全一致,但最后都分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经过探究和交流,认识方程的特征,归纳出方程的意义。2要体会方程是一种数学模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描绘了方程的外部特征,并不是本质特征。方程用等式表示数量关系,它由数和未知数共同组成,表达的相等关系是现象、事件中最主要的数量关系。要让学生体会方程的本质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天平的相等关系如左盘中是100克的杯子和x克水右盘中是250克砝码,天平平衡,解释方程的详细含义,感受方程与日常生

4、活的联络,体会方程用数学符号抽象地表达了等量关系,对方程的认识从外表趋向本质。3、在“看”“说”和“写”中体会式子当方程的意义建立后,我让学生观察一组式子判断它们是不是方程,通过判断说明这些式子为什么是“方程”,为什么“不是方程”,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再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写的方法。小学五年级数学优秀教学反思2数学广角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由于本人对这一教学内容并不熟悉,于是在上这个单元之前,我仔细观看有关这方面的教学视频,体会如下:一、尽量表达教材意图从教学过程的设计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教者在准备上还是挺足的,特别在信息的搜集上,老师很花

5、费了一定的心思。老师把这节课当作理论活动课来教学,用一节课来完成有关编码的内容,这样把重点就放在认识与编码两块内容上,一般老师就教学身份证号码,而对邮政编码少有涉及,往往是一笔带过,这样设计非常有道理。但教材是怎样的呢?我也查阅了人教版教材,数字与编码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里内容,教材说明把这局部的内容分三节课教学,我个人认为,第一节课教学例1例2,主要是对一些编码如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如何进展编码,第三课时进展综合练习。所以教者就根据教材的安排,把这节课着重的放在对编码特别是身份证号码的认识上,让学生初步去尝试,充分表达教材意图。二、尽量表达“数学味”数学味或者说

6、数学化是如今数学课堂提倡的理念,是我们所追求的,编码的很多知识都是已定知识,假如纯粹让学生理解这些编码的话,那么一味讲解学生可能更容易获得知识,但这样很容易上成是常识课或者生活指导课,怎样表达出数学味呢,怎样用数学的目光观察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字编码呢?老师在本节课做了一些努力,例如,出示不同地区的身份站证号码,让学生经历屡次观察、比拟、分析p 这些编码,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中,加强横向与纵向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能从身份证号码的详细实例中初步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究出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三、尽量表达方法浸透本节课中教者还力图浸透一些根本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比拟,分析p 、

7、猜测等方法始终贯穿着整节课。我觉得,假如单单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编码的知识似乎意义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编码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一认识,只有具备了一双擅长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探究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认识编码乃至认识更多更广的生活世界,这也是我们老师要在教学中经常要表达地重要思想。当然本节课听完之后,还有几点考虑,愿与大家考虑与讨论:1、怎样更科学让学生认识编码?如何让学生更有兴趣走进编码世界?2、一节课就让学生接触身份证号码,薄弱吗?3、在这样的课中怎样进展更有效的探究与学习?4、怎样教学生查阅资料?小学五年级数学优秀教学反思3折叠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与生活”局部的第二节内

8、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展开图之后,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立体图形和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从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建立表象,进一步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今后形成较强的探究才能打下根底。本节课的核心是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互动探究式教学。即我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课件出示长方体与正方体展开图,让学生观察、想象它们各能折成什么立体图形?再出示三棱柱的展开图,让学生继续观察,它能折成什么立体图形?立足于“导”,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再让学生动手折叠“小房子”、“三棱柱”等立体图形,接着展开房子,在图中相应位置标出天窗和门,再通过我与学生

9、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自觉地总结和掌握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到的思想和方法。教学中,我创造时机,让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通过互动探究获取新的知识、才能,经历与意识。课堂上,我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积极作用,学生自评、互评或老师评议让学生兴趣盎然,乐于其中,充分发挥老师角色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使每位学生获取不同的经历与自信。小学五年级数学优秀教学反思4对称是一种最根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根底,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无视的作用。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

10、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根本特征。一、创设情境教学,请会折叠衣服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叠衣服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接着:1、出示轴对称物体:_、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2、剪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这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学生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目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

11、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通过把同学们看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_、飞机、奖杯等进展分组操作讨论,得出结论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了,从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是本节课的第二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学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导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探究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局部完全重合这一根本特征,在此根底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三、想方法做出以各轴对称图形、并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是本节课达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较为正确系统的认识之后,意在操作活

12、动中稳固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生这次操作活动手段是多样的,作品也是丰富多彩的。三次的操作活动目的不同,所产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学生在这次活动中,通过有序、有层次的操作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以认识,充分概念之轴对称图形的根本特征。本节课最大感受是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有的练习和操作活动较为自然的串联在参观的情景中,课堂构造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小学五年级数学优秀教学反思5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

13、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我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学习理解到以下信息: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根底,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拟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形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虽然学生已接触过整除与有余数的除法,但我班学生对“整除”与“除尽”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明晰。因此在教学时,补充了两道判断题请学生辨析:112=51。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因为50、8=4,所以5和0、8是4的因数,4是5和0、

14、8的倍数,对吗?为什么?特别是第2小题极具价值。价值不仅表达在它帮助学生通过辨析明确了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都是指整数一般不包括0,及时弥补了未进展整除概念教学的知识缺陷,还通过此题对“因数”与乘法算式名称中的“因数”,倍数与倍进展了比照。小学五年级数学优秀教学反思6在合数与质数的教学中,我跳出了教材的束缚,表达以“以人开展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经历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操作、讨论、归纳,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从中体验理解决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一、学生参与面广,学习兴趣浓。新课程教学标准要求我

15、们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让学生利用学具去摆拼,用“2、3、412个小正方形分别可以拼成几种长方形的方法去体验质数与合数的不同之处,以操作代替老师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愉快热烈,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结实,从而大大进步了课堂教学效率。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教学,学生是“主角”,老师只是“配角”,教学中应把大量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讨论、观察,考虑的时机。在教学中我除了给学生动手拼摆的时机

16、,还让学生把几个数如2、3、4、5、6、7、8、9、10、11、12等进展分类。尽管学生可能分类标准不一样,但他们都能把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分在一类,把含有2个以上的因数的数放在一起。这样老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说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合数与质数。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和进步学生获取知识的才能。三、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真正活起来。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本节课的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还想研究质数、合数有关哪些方面的知识。这个学习任务既是给学生在课堂上一个探究的任务,也是给学生在课外留下一个拓展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不同的程度去探究属于自己的数学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