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黎锦晖研究之综述参考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1162476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师黎锦晖研究之综述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师黎锦晖研究之综述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师黎锦晖研究之综述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师黎锦晖研究之综述参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师黎锦晖研究之综述参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师黎锦晖研究之综述参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师黎锦晖研究之综述参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大师黎锦晖之研究综述一、 黎锦晖概况 黎锦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登上中国乐坛的著名的儿童歌舞音乐作者。他为孩子们所写的音乐作品,从二十年代起即风靡全国,以“美”和“爱”的甘露,滋润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心田。这位作曲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确立了中国儿童歌舞剧和歌舞表演曲的新体裁、新乐风,从而为中国儿童音乐创作史增添了新的一页。 出生于湖南湘潭的他,1910年前他在家乡读小学,中学时便广泛接触民间音乐。1912年于长沙等师范毕业,先后在北京、长沙、上海、任过音乐教员,机关教员,报刊编辑,文中教员等职。可以说他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开山鼻祖,在1927年以一曲毛毛雨开创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先河。19

2、27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训练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科学校”。1929年将歌舞社改名为“明月歌剧社”。 但是,黎锦晖的艺术道路又是曲折而坎坷的。在他的创作历程中,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值得记取的教训。特别是二十年代后期,他为成年人写出的某些“家庭爱情歌曲”,在三十年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产生过相当消极的社会影响。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黎锦晖的确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研究黎锦晖,充满着挑战,对其公正、客观、合理的历史定位,绝非易举。数十年以来,中国大陆音乐学界对黎锦晖音乐创作和音乐活动产生垢病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呢?最为要者既非其儿童歌舞剧,亦非儿童歌舞表演曲,是他为城市里的成年人、为平民阶层

3、所写的一系列的“新城市小调”。在一个历史阶段被戴上“鼻祖”的“桂冠”,并长期受到“批判”,皆因他的该类作品及其演出实践。二、 进化的历史评价 回顾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新旧文化艺术交替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面对各种文艺思想、观点,人人都有任意取舍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正是这一时代特点,一方面给黎锦晖的“创新”意识获得很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也给他带来许许多多的反对、支持、冷漠、热诚各色不同的反响和意见。1、 同时代人的不同褒贬 20年代“主流派”的批判由于时代的变换、新旧学术思想的碰撞以及各种复杂的原因,在学界部分文人及政府支持下形成的“主流派”的一片反对声中,给黎氏歌舞音乐的推行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其

4、批判内容主要是涉及“五四”时期争议最大的“雅俗关系”、“中西关系”的观点与认识问题。黎氏音乐因植根于中国民间音乐,触犯了“郑声淫”之大忌而必然受到激烈的围攻。(一) 认为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出现是中国音乐“不幸时期”的开始;将中国民间音乐视作“淫乐”;批评者为黎氏音乐“充满了小学校”、“垄断了民众”而忧心忡忡。(二) 直指民间小调“曲去不正”,黎氏歌舞剧“充满小调精神”,因而“不配充作音乐教材”。(三) 将黎氏音乐喻作“吗啡”、“海洛因”,称黎锦晖、梅兰芳都是艺术中国艺术界的“恶化分子”,必须“打到”。(四) 主张西西化,反对提倡“中国固有音乐”及“民众音乐”;视山歌、小调为“价廉质劣的音乐”;

5、王光祈、赵元任等也都是批判的对象。2、 积极的舆论支持(1)“注重现世思想”如黎锦晖自己写道,可怜的秋香同情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社会贫富不平等现象,小小画家反对封建教育体制,发展儿童个性与才能等。(2)“表人体的活泼、健康与美丽” 王人美回忆道:当时的上海,封建势力仍然根深蒂固,青年女子大都梳的长辫子,穿长旗袍长袜子,而黎锦晖的女儿短发赤脚,短衣短裙在那些遗老遗少眼里都是伤风败俗,却让受过五四新思潮熏陶的只是青年热情的赞扬。(3)“注重感情教育特别是爱的教育”“感情教育”是黎锦晖音乐作品题材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黎氏音乐在广大青少年中产生深刻影响的重要因素。2、 21世纪的重新认识与定位 历

6、史的公正,是因时代在前进、文明在进步以及一定时期时政影响的淡化。而对于黎锦晖的重新认识和定位是在一次意义深远的学术研讨活动上。会上,当年与黎锦晖同时代的音乐音乐家周巍峙的即席发言揭示了30年代黎锦晖遭受批判的部分历史背景和原因,他说:“纪念黎锦晖的意义,甚至超过纪念黄自、萧友梅,因为他是一个有争议的作曲家:而且过去指名及不指名地、并以各种形式严厉地批评他,就包括我,这是无庸讳言的,我们对过去很多音乐界的情况、历史的发展、人物的研究都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系统的研究,在某些方面表现的很幼稚。”黎锦晖先生的创作,应该更明确地说是在中国音乐的普及方面,并且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黎锦晖音乐的影响,是很难精确估

7、计的。他以音乐宜传民主思想、平民思想、父爱思想、劳动观念,很深入人心。 会议研讨中,与会者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是“靡靡之音”、“黄色音乐”的问题。以往,黎派音乐究竟如何“靡”、“黄”,一般都是人云亦云或望文生义,少有实事求是的分析和探讨。青年学者王勇认为:“我们对一个事物,有随时代不同而各异的认知度。我们对“黄色”一词的界定是“象征腐化堕落,特指色情”而黎锦晖的这类歌曲,其中够得上的似乎没有。 梁茂春认为,“黎锦晖在1932年出版的爱国歌曲第一集,就收录了义勇军进行曲等十首爱国歌曲,这些也应该进行研究”。第二,当时黎锦晖的某些作品,是不是仅仅为单纯的儿童歌曲?王勇认为:“现在看来,其中也有很

8、多的矛头是指向社会黑暗面及封建旧道德的,如小小画家中讽刺老学究的场景,是在三一八惨案之后,复古之风沉渣泛起,尊孔读经死灰复燃,并重新禁用白话的背景下产生的”,其内中指向,昭然若揭。第三,黎锦晖的创作,除了儿童歌舞表演曲,儿童歌舞剧,和他的“时代曲”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类型的作品? 在会议中,萧梅代为介绍了一位外国学者琼斯,将黎锦晖的爵士乐以“五四时代”,“性别与表演”、“城市的媒体”,“黄色音乐的双重性”等多重文化角度研究的最新成果,强调他非常中国化,并终其一生致力于平民音乐的创作,积极地支持周作人关于“平民文学”的主张,而且非常努力去搜集、改编民间音乐,以实际行动,实现蔡元培关于“中西兼容并包

9、”的理想,最后得出“黎锦晖是一个全然的民族化的音乐家,并使中国的爵士乐对美国的爵士乐发生了影响”等结论。至于黎锦晖戴了几乎近半个世纪的“黄色歌曲”的帽子的这个问题,王勇说:“称黎锦晖为“黄色音乐的鼻祖”,是不妥当的。他之所以写这些音乐,其中有很多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复杂原因。而黎锦晖从儿童表演曲转化到爱情歌曲创作的过程,到底如何评价?由此所衍生出来的相关音乐学及其它学科的研究,可能是我们要重新考虑的。”但是黎锦晖的歌曲当时为什么被批判却还让广泛青年喜欢和热衷呢?如果他没有当时那么大的影响力,也不会致使那么多人批判他。学者傅庚辰认为:人民群众是音乐的主人。音乐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这个观点一定要强调

10、,黎锦晖先生的音乐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听众呢?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唱他的歌呢?他来自于民族民间,虽然里头也有不健康的东西,但是要恰如其分地正确评价这一部分: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脱离人民的自我欣赏,是行不通的!三、结语 对于黎锦晖的研究,我觉得弄清争议的焦点是必须的,但是目光仅仅关注与此,就会失之全面。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项阳在他的文章中说:“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黎锦晖创造了那么多的“第一”,诸如:开学校跳舞之先河;第一个在新式学校中表演由他所创的儿童歌舞剧和儿童歌舞表演曲;第一个成立歌舞表演团;第一个走出国门巡演;第一个将西方爵士乐风格用于自己的创作;中国人创作的流行音乐第一个为外国乐队

11、欣赏而在国外演奏;中国早期电影音乐的开拓者之一。总之,无不反映出他是一个敢为天下先,引领潮流的弄潮儿,是弄潮就要担风险。”黎锦晖在近现代音乐文化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与贡献是客观存在的,基于此,我们更应该客观看待这一切,我想这也就是孙继南先生在撰写了黎锦晖评传巧年以后更加深入地写出黎锦晖与黎派音乐的目的所在吧。 刘再生也在会议中说过,历史在评价人类的功绩时,更着眼于文化的价值,历史需要总结人类是怎样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不断创造的基础上,一步步走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以历史对人的属性的了解,往往胜过人类自己。它对普通人而言,是常常淡出政治的,它不会去挑剔某一个人在某一个时期,说过某一句错话或作过某一

12、件错事,而是看重他在文化上的创造,为人类留下了什么值得保存的珍贵遗产。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历史虽说是回不去的,但是人的意识是可以回到历史去重新思考的,社会在进步,观念在更新,唯独不能抓住一点望文生义,逐步扭曲。黎锦晖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有争议的作曲家之一,我希望作为音乐学者的每个人都可以客观的,真实的,公平的去评价一个人,看待一个人。正如乔建中所认为的那样:“黎锦晖的问题一直拖到今天,在这次会议上,我们才有机会,在这么一个场合进行比较集中的、有规模的讨论。这并不是简单针对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整个20世纪,特别是在世纪之初,进行文化启蒙的过程中,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估问题。今后我们怎么办?用短

13、短两天的时间,对积累了七八十年的大问题,有一个全面、深人、细致的归纳与总结,或完全的共识,毕其功于一役,是不可能的。但万事开头难,头开好了,以后的事情就会好办的多。 20世纪虽然刚刚过去,但对它的认识,及它在今后学术工作中所占的位置,会越来越受到我们的重视。因为我们只有把20世纪的事情,特别把对它的转型研究搞好,对整个21世纪音乐文化的建设、发展,才能有更深刻的把握。参考文献:1李岩.冬来了,春还会远吗纪念黎锦晖诞辰110周年.中国音乐学.2002年第1期.2李岩.蓦然回首纪念黎锦晖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述要.人民音乐.2002年第2期.3孙继南.黎铭晖评传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4孙继南.黎锦晖与黎派音乐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5孙继南.对黎锦晖历史评价的再认识.人民音乐.2002年第4期.6项阳.黎锦晖:时代弄潮与世纪悲情.中国音乐.2007年第4期.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