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非常专业的会议议题模板会议记录模板范文

大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3.50KB
约9页
文档ID:491155400
非常专业的会议议题模板会议记录模板范文_第1页
1/9

会议记录开场主持人秉勋:在这次活动之前我统计了一下报名情况,有不同职业、不同专业的人报名参加了这次讨论近期柴静的关于雾霾的纪录片引起广泛的关注,但是这个视频在3月6日在各大视频网站全面下线了关于这个纪录片还是有很多问题值得去讨论的,我们不希望得出什么结论,但是我们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把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形成一个良好的讨论坏境我们期望每一个讨论者都能够言简意赅、用简洁的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下面我们进行一分钟的自我介绍环节自我介绍:1. 中大11级统计学同学廖:从经济学角度理解柴静纪录片,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 中大12级人类学同学:关于柴静纪录片的真假、是否科学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环境保护是否仍然属于人类的中心议题3. 恭明中心马涛(毕业于江南大学食品安全专业):我比较关注的是柴静纪录片全面下线开始时,当环境问题开始进入到普通大众的视野中,所有环境类的NGO,包括关注环境的社会团体可以以什么样的行动保持大众对环境的关注,维持这种热度期待能与大家共同讨论4. 恭明中心小婉:我比较关注教育和地区性公益生态的发展,春节期间我关注了潮汕地区的公益生态的发展,整个地区文化的东西还是很多的,但是当地的环境污染也挺严重的,可是在当地还是在热闹地搞着文化传播等活动。

这次正好看到了柴静的片子,我也在想这个议题如何跟在地的人建立连接,即在地的人如何参与到本地的环境保护建设过程中去想跟大家探讨一下5. 华师化环学院曾丽璇老师:工作很多年,接触了一些与环境相关的问题,也有一些想法和大家分享交流6. 华师化环学院毕业生陆志坚(毕业后曾在自来水厂工作6年,现工作于某NGO,关注流沙河生态保护):我是从传播角度去看柴静纪录片,究竟是雾霾这个议题还是柴静本人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如果我站在台上,完完全全按照柴静的方式向大家宣讲,不可能拿到1.6亿的点击量7. 华师生科同学李:看完这部片子,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环保局人员执法过程中遇到的贩卖私油的老板说的一句话:“你有义务但你没权利”在今后环保立法中,肯定会赋予执法人员一些权利,那么这些权利会落到哪些方面呢?这是我想知道的环保执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怎样逐步给执法人员赋予权利,而且有些情况是需要酌情处理的,而这个酌情处理的标准应该怎样来定呢?8. 中大新华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同学:我看完这个视频,其实更多的是从规划的角度想问题,目前城市规划基本是以人为本,总是从人类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其他生命以及大自然的利益。

我有一个疑问:我们作为人类的个体如何与其他同等的生命同呼吸、共命运9. 中大人类学讲师夏循祥:我一直关注生态以及生态背后的政治问题对于柴静的视频,有个评论:它是一个好的媒体作品却不是一个好的研究它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作品,能够引起当前的一些讨论另外我想说的是,所有的环境问题必定会成为政治问题人类的尤其是中国的政治有一个转型的过程,从革命的政治到阶级斗争的政治、再到解放人类的政治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衣食住行也往往会充满各种各样的政治包括前段时间被拘留的几位女生(女权主义者)10. 华师12级摄影系同学肖:我的想法是能不能做一些摄影作品,让这个议题给大家更多的思考和关注11. 华师11级同学林:之前我知道环境问题严重,但不知道严重到什么程度看过视频之后觉得很震撼有一个问题:我们能够通过什么方式、什么途径去获取有关环保的信息,如何甄别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刚才夏老师讲到的政治问题,我之前也跟别人讨论过这个问题,有人会觉得个人的力量太渺小,无法改变什么只有政府和企业才有能力去做作为一个大学生,也应该能够为推动环保改变做一些事12. 广东邮电学院刘: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以来,就有雾霾现象的发生但是英国的环境保护现在变得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好。

现在中国也出现了雾霾的问题,但是严重性没有英国以前那么大我在想,中国是否也可以吸引和借鉴英国改善环境的措施和经验呢是全盘吸收,还是结合中国特色走一条新路?13. 广东邮电学院营销与策划专业同学:我更多的是从网络传播的方向去想这个问题,砸几千万去做一个网络营销,也未必能达到这样的传播效果这是不是美国策划的国际政治问题?中国依靠工业拉动经济增长,如果想要以这样的方式去治理雾霾,是否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另外想知道柴静视频的传播为什么会如此大众化14. 广州美术学院12级设计专业同学张:这个视频做的特别好,我身边的老师和同学都在一帧一帧地分析柴静是如何说每一句话的视频上线的时候,优酷是将它分类为纪录片推荐给用户的,但是看完以后,它颠覆了我对纪录片的印象和看法我想了解的是,如果它是纪录片,那么纪录片的标准应该是什么或者说作为新闻片,它是否算合格的新闻15. 华师历史文化学院韩益民老师:大家叫我大民就好了,我们是一起做叁楼的柴静这部片子能在中国的媒体上放出来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它又突然消失了,又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在这背后,利益集团起了哪些作用?我们找不到答案,即使现在找不到答案,但还是想把问题提出来。

16. 华师13级计算机学院同学李:我从哥本哈根会议那时就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了,那时对政治感兴趣,想了解国际政治力量的角逐现在我更侧重于“人类的存亡问题与地球无关”17. 中大12级社工专业同学张:我们的环保部门并没有太大的权利,我们在视频中也看到了政府在发展主义的模式下,可能会将环保部门撤下来,或者说不让它做实事在这种情况下,普通民众应该怎样地去做一些事情18.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环境政治老师彭林:我现在手头关注的一个案例就是关于广州本地公民参与的我很高兴有不同背景的同学和老师能参与到这里头来,我自己本身很关注柴静这个视频的传播,对公众进一步参与到环境治理中的促进作用在中国,我们讲治理,传统上都是政府的事情但近年来,尤其是在广州(广州其实是中国的一个典范),公民的参与,不光是环境问题,很多公共事务是最活跃的我们就不妨从自己的身边去看看,可能也能观察到,我自己也期待观察到更多的(公民参与)柴静纪录片的传播、我们每个公民的参与反过来对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正规的政策、正规的监管能有什么促进,这是我目前宏观上的一个观点,一会儿希望能与大家探讨19. 南方能源观察杂志社编辑、前南方周末记者冯洁:我跟柴静这个片子的渊源比较深,所以我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观看者的视角。

我是中国最早做雾霾报道的一批记者,在2023年的时候,我在南方周末写过一篇报道,叫做《我为祖国测空气》那篇报道后来成为全国的环境NGO动员公民行动的一个口号我这些年也在一直关注着这个领域,在做相关的报道我自己的转型也很能说明我认识雾霾的框架变化我原来是一名环境记者,现在我在做能源,就是因为我认为一种视角或者一个框架是无法解决复杂的问题的对于柴静的片子,我不想像做一个豆瓣影评去评价它技术上怎么样,甚至也无心去揪那些数据上不准确的地方,或者呈现上有引发误解的地方我觉得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我看到了它的影响力这么多年来,众多NGO和整个群体不断努力,到了柴静这里把影响力放大到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地步,不管你是什么样的观点,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影响力已经有了我特别开心看到来自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同学以不同的视角来看这件事情,最后都落到了一点:就是我能做什么,别人能做什么我对这个片子有个宏观的看法这个命题并没有那么复杂,如果用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的话,就是你究竟愿意在多大程度上为环境支付成本这个也是国家需要考虑的:“我愿意把钱花在哪里?”我是愿意把钱拿去给公民买药,这是所谓的疾病负担的问题还是拿钱去治理环境?决策层应该超越这些讨论去做最理性的思考,但是我们的决策层在这方面是很缺失的。

一方面,他非常地强硬另一方面,面对突然而来的压力时却又立即腿软我觉得这是决策者应当考虑的另外一个角度是在圈子里面,每个圈子的很多表达和观点都趋同,这时就会有一个压力,别的声音发不出来而且圈子与圈子之间是有隔离墙的柴静这个事情之后,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能源圈对这个事情的评价非常分化,对柴静提出最多批评的人反倒不是专业人士,而是另外一些人去说柴静这个人怎么样或者说这个片子怎么样我在能源圈听到一些人讲,她的数据是不准,但是也不是完全失实我们能源圈的人应该想:为什么柴静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我们下去应该做什么?这是我看到的,也是希望跟大家分享的20. 中大13级社会学同学周:我是从非常个人的角度去看问题的我看过柴静雾霾调查的纪录片后,我是非常惊恐的然后看了一些其他关于阴谋论的报道,看后我就觉得这(柴静事件)是一个阴谋然后又有一些新的报道出现说事情是怎样怎样的,看后我又觉得是这样的我发现一个问题:我们个人在面对公众事件时,特别是貌似跟我们切身相关的事件时,应该怎样处理繁杂的媒体信息在我们个人专业知识有限的情况下,怎么样保持冷静、客观、理性的思维?我发现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我面对的都是一些距离我很远的专业领域,他们各说各有理,我就在中间茫然。

一个是我对他们专业知识的信赖问题,另外就是我究竟能够做什么比如说以前倡导“全球一度电”,又有人说,你们每人节约一度电又能如何?那我究竟节不节约那一度电?我个人参与究竟可以参与到什么程度,这是我的第二个疑问以上就是我参与此次讨论的两个疑问21. 中大13级社会学同学谢:这部纪录片披露了很多东西,我觉得有三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是真正在讨论雾霾和环境保护之类的问题,有一部分就变成了针对柴静的,还有一部分是关于技术性的,这部纪录片的质量还有传媒这些方面我个人还是关注环保这部分,我们不应该把它变成道德问题,应该从制度上去讲,如何解决问题我们也需要提高大家的环保素养,假如大家都像柴静一样单打独斗,还有NGO在这种环境之下,很难做出根本性制度性的变革我还有一个关注的焦点,就是现在的环保NGO应该怎样发展,具体来说是如何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现在政府会拉拢NGO,希望NGO的资金从政府那里来,以此来控制NGO22. 广州中医药大学12级医药贸易专业同学王:我高中就成立了学校第一个环保社团,当时人数也是最多的后来上大学的时候我选择了经济类的专业,我觉得环保和公益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任何公益和环保如果没有经济的基础,我觉得可持续性不高。

改变环境问题应该从经济方面开始环保应该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起来,通过改变经济模式来影响环保这是我的个人观点23. 华师11级同学黄:看到柴静视频的时候,我在日本在日本看到这个视频,感触格外深,别人是那样子的,我们却是这样子的这个数据对我来说确实不太重要,还是支持柴静抛开其他,这件事必须有人来做24. 华师14级教育技术学同学陈智秀(记录员):我参与这次讨论,期待看到一些思想交汇在一起产生一些新的东西25. 华师13级教育技术学同学曾宪威(记录员):柴静纪录片在网上引起来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但是在我还没看完的时候,它就已经消失了我更关注是我们每个人能为这件事做些什么,今天在这里期待听到不同的声音自由讨论主持人秉勋:刚才结束了一轮自我介绍的环节,下面进行自由讨论环节冯洁:不管你是一个怎样观点、态度的人,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你愿不愿意为你的态度支付成本?这个成本可能是实物也可能是精神层面的我们杂志之前做过一个研究报告,提出了一个理论,为什么很多政策难以推行,是因为大家的逻辑是一个“既、又、还”的逻辑:我既要这个、我又要那个、我还要那个任何一种选择都要有所取舍,你要在一个更宏观理性的角度去考虑,哪个是最重要的,然后做一个平衡。

我们现在享用的能源包括水资源,价格是低的如果你讨厌雾。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