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师考勤制度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1152079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教师考勤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学校教师考勤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学校教师考勤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校教师考勤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教师考勤制度(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考勤制度(试行)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学校常规和人事管理,强化劳动纪律,保障学校教学工作秩序,确保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根据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考勤制度。1、 考勤对象:、学校全体教职工。2、 考勤项目、对上下班、上课、坐班、教职工会议及学校通知参加的各种教研、培训或集体活动等均作考勤。三、考勤时间及办法3、上班:实行指纹机或手写签到制,上午2次、下午2次共签4次,具体时间以学校规定的时间为准(夏季早上7:50/冬季8:00前,中午11:30后;下午2:10前,4:40放学).4、坐班:坐班实行查岗制,坐班时间不得随意外出,串岗.5、上课:上课实行候堂制,须提前1-2分

2、钟到堂,下课以铃声为准,无学校允许,提前下课视为早退。6、会议与活动:实行会议和活动签到制,时间指各种会议、活动的开始到结束。四、考勤要求7、全体教职工必须自觉遵守考勤制度,不迟到早退,不旷工误课,有事先请假,准假后方可离校。无公务联系不串岗,不闲谈,不做私活,不做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情。、考勤成绩计入教师个人综合量化,每人每月考勤20元,全勤30元,实行扣分(钱)值,直到扣完为止。五、请假类别及期限9、教师需请假时,要严格按照县教体局制定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学校教职工请销假制度的实施意见的规定执行.10、病假:教职工因病经县级以上医院诊断证明,提出请病假申请(10天以上),教办许可后,请假期间绩效

3、考核工资等级正常。11、事假:教职工因特殊原因必须占用工作时间请事假,提出书面申请,批准后方可离校,否则视为旷工。12、公假:教职工根据上级有关部门通知或本单位指派外出参加会议、交流、学习或培训等公务活动,可凭文件或通知请公假。13、红白假:教职工的直系亲属(父母、岳父母、配偶和子女)结婚喜面假期2天; 直系亲属死亡时,可以请丧假3天,若在外地可由校长另批路程假.14、教职工凡需要请假者,必须事先按程序办理请假手续。在校时,请假条由校长签字后,方可离校;因特殊情况没到校或来不及办理请假手续的,用电话并且短信形式向校长请假,并且自行调好课程,事后补假条.六、标准:迟到:签到结束后20分钟内到达的

4、(会议、活动除外),扣5角。 早退:提前下课或提前离岗(校)在10分钟内的,扣1元。请假:请事、病假一节扣5角,有课节但是个人调剂好课的每请假一节1元个人调剂,代课教师没有补助;有课节没有调课也没有请假的每一节扣2元,学校安排代课教师补助3元;查岗发现空堂的(空堂出现安全事故,任课教师负主要责任),按照旷课处理,一次扣元.因为不可抗拒原因,学校安排代课教师每节3元象征性的补贴。公开课:教体局或教办组织督导听课,奖励上课教师30元/节,汶上县城区上课50元/节。培训:外出学习培训,不计入请假,本县内20元生活费(一天时间的培训学习,自行调课,代课教师无补助),外县区另计食宿等费用, 2天(含2天

5、)以上,代课教师每节3元补助.(集体培训、听课除外)会议与集体活动,缺席一次扣2元15、工作期间因玩游戏、饮酒、下棋打牌、上网购物、看视频、玩手机或因参与有偿家教等违规行为,被上级纪检部门发现并处分或降级,当年不得评优树先,同时应配合上级部门调查,依规依法处理. 补充条款:1、 为了公平公正,对于班主任老师,请假一天,当天的班主任费自动扣除,一周内累计请假较多(2天/14节以上)的班主任,也将按照一天七节累计扣除班主任费.2、 请假0节,按全勤30元;请假不超过6节,每月20元考勤;请假超过6节,从第7节计算扣钱,当月扣完为止。3、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因不可抗拒原因),对于长期请假,每年度超过累计30天(约210节), 无考勤费,并与学校签订相关协议,学校在下一年度签订工作聘用合同时,会慎重考虑;4、本制度从执行之日起,因违纪被上级部门处分或降级的老师,处分期间学校上报绩效工资等级为最低档,学校在下一年度,不再与其签订工作聘用合同.5、校长或老师因公培训或开会,在群里发图片或通知截屏。6、学期末将扣除的班主任费、请假旷工费等所有费用,学期末平均分配给老师。 小学二零一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附:关于 学校考勤制度实施方案的意向签字单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创业/孵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