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名词解释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1151873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文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文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文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文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名词解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人类的历史发展经历来看,人类脱离动物界的发展过程,主要 经历了两个方面的变化:即人类体质的变化和人类文化(心智) 的发展变化。前者称为生物适应,后者称为文化适应。生物适应是指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 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 性。文化适应是指人类在适应环境过程中,除了体质发生变化外, 还通过技术(工具)、制度(组织)、思想的变化以增强对环境的 适应,称为文化适应。文化区是以不同地区盛行的文化特征的差异而划分的一种空间 单位,即在同一区域内,某种文化要素,甚至多种文化要素以及 反映这些文化特征的景观呈现一致性的特征。文化传播既包括文化的代际传

2、承,又包括文化的空间扩散(即文 化扩散)。文化景观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 造,并通常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人类活动形态。如:园林建筑、 书画题记等。文化史层说(Sequent occupance): 1929年惠特西尔提出。各个历史时期人类对文化景观都有所贡献,每个时期的 人都按各自的文化去感知、认识、评价景观,并且对景观施加影 响,创造文化景观。同时,一个地域各个时期创造的文化景观具 有强烈的继承性,各文化按照时间序列在特定地域上不断沉积并 融合,形成多层文化叠置的具有多重文化属性和特征的文化景 观。如同镶嵌的“壁毯”。文化整合(Cultural integration)在

3、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 在功能上形成协调,即为文化整合。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文化整合作为一种过程,是随着文化体系的发展变化而不 断进行的。文化整合的含义:1)内整合:指 地域文化系统中各要素相互协调。2)外整合:地域文化系统与新文化系统的整合关系。文 化取代、文化同化、文化融合。如果文化整合(协调)则发挥文化正向功能作用;反 之,是负向作用,甚至使文化系统衰落或解体。文化概念小结:1、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2、文化是疏松综合体。3、文化的模糊性。(1)弹性概念。(2)模糊的文化与不求甚解文化的实质:就是对人们有某种支配意义的,且为人们所认同(包 括遵循、依托)的模

4、式、符号、观念等。能满足人的全部需求。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即人类 文化活动地域系统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文化结构层次的三分法,即文化由三个层次所组成,即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后两者又称非物质文化,是与物质文化相 对。1、物质文化指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那部分文化产物。它包括人类创 造的各种物质产品。可见的、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具有色彩和形 态。具体指器物及其生产、工艺和技术等。物质文化的特点:(1)物质性即实体性可触摸的实体,可见的、有形的(2)基础性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载体,使其文化形态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如书籍、雕塑。(3)时代性不同时代

5、,物质文化是不断变化的,且带有时代特征2、制度文化它是人类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文化产物,包括人际关系和规范化了的社会制度及实施这些制度的组织机构。主要反映为各种各样的制度。特点:强制性和权威性;缓慢变迁性;相对独立性。3、精神文化指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 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情感、民族性格等 因素所组成。是人类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精神文化是文化整 体的核心部分。年龄别生育率(。),一年中某一年龄或年龄组妇女的活产婴 儿数与该年龄妇女平均人口数的比率。总和生育率,在年龄分组组距一岁的情况下,各年龄组生育率之 和。适度人口(人口合理容量

6、):一个国家和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即人口合理容量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 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或国家所能容纳的人口。合理容量不是指最大或最高人口,而是指保证合理健康 的生活水平,并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 模.人口合理容量具有相对性、临界性和警戒性。适度人口研究的意义:对于解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剩状况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等都有重 要的参考价值。人口构成指一定地区,一定时点的人口系统内部各因素的结构及其比例关系。研究其有助于揭示人口构成规律,为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口构成体系,制订有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1)人

7、口的自然构成按照人口的自然特征划分,反映人口的自然属性。(2)人口的经济构成按照经济标志划分,是人口经济特性的反映。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分配制度的影响。(3)人口的社会构成按照人口的社会标志划分,是人口社会属性的反映,如民族、宗教、文化等构成,随社会的变迁发生变化。性别比:以女子人口为100,计算男性人数对女性人数的百分比。性别比=男/女*100 抚养比(抚养系数):指少年儿童人口或(和)老年人口与劳动 年龄人口之比率。匹1=1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的增 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人口密度(1)算术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土地上的平均居民数。即人/k

8、m2,称之为人口 算术密度。(2)人口土地密度(3)人口经济密度人口密度=总人口 / 土地面积三、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1、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直接影响人口分布;通过影响各地的社会经济条件间接影响人口分布。(1)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2)海拔高度地貌,在高原和山区的山间盆地、谷地、向阳坡山麓地 带等部位适宜居住和发展生产。(3)水体对人口分布的影响(4)土壤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5)矿产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2、社会经济条件(1)社会生产方式影响人口分布(2)生产发展与布局影响人口分布(3)经济发展水平(4)交通运输条件(5)其它如科学技术进步,开发历史,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各 国人口经济政策、疆域

9、变动、战争等政治因素,影响人口分布。 人口移动(Population Movement):泛指人们为了某种原因,离 开自己的居住地,住所可不变更(空间位置移动)。如购物、郊 游、度假等。人口迁移(Population Migration):人们变更住所(或定居地)的 空间流动行为。故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1.人口压力说代表人物博塞洛普(Boserup E.)1965年提出。认 为:由于冰后期(距今1万年)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气候 变暖、冰雪融化,生存环境扩大),人口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对 动植物的过度捕猎(杀)导致其数量下降,出现了食物的短缺。 人类就不得不转向新的食物来源,以满足自

10、身的生存需要。在新 食物来源中就有一部分植物的种子。于是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 业。宴享说海登(B.Hayden)提出。认为在农业的起源阶段,由于 其生产量不大,在人类食物结构中不可能占很大的比重。所以, 早期人类驯化植物不是为了解决食物不足,而是为了扩大食物的 品种结构,增加美食的种类。正因此,人类开始了驯化农业。旱作农业 (dry farming )特点:作物的生产主要依靠自然降水。故降水量的多少与季节的 不稳定,会影响到农业的产量,甚至造成自然灾害。在旱作农业区解决降水不足、降水不及时(降水的保证 程度)问题,对农业的稳产和高产起着重要作用。地中海农业(Mediterranean agric

11、ulture)特点:地中海气候位于温带大陆的西岸,是夏干热,冬 季暖湿。主要分布:地中海周围地区,此外有美国西海岸,智利 中部,南非与澳大利亚南部沿海。主要农作物:小麦,大麦,玉米,水稻;经济作物:葡萄 (酿酒原料,产量多的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油橄榄(榨食 用植物油等);家畜:山羊,绵羊,猪。游牧业(Nomadic herding)是一种在干旱地区以放养食草动物的一种自给自足的农 业类型。特点:游牧业主要是逐水草而居,随季节变化交换牧场,生产力 低下。多数以家庭为单位放牧。现大部分定居或半定居。他们的产品牲畜的肉和奶以家庭消费为主,只有少数产品和部分牲畜用于和农区交换所需的粮食及消费品和生

12、产用品。种植园农业专门生产某一种经济作物的商业农业。适合种植热带经 济作物,这种热带种植园农业,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特点:(1)生产品种的专门化;(2)商品化生产;(3)生产地域的专门化;(4)投入大量的劳动力;靠大量的劳动力,实行集约式生产。牲畜育肥农业牲畜育肥农业是一种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农业。即 以种植的谷物为饲料,以饲养所养的牲畜为最终产品投放市场的 农业类型。乳品业指专门生产流质牛奶及乳加工制品的农业。市场园艺业是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的农业。市场园艺业是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的农业。.观光农业指在城市郊区和周围农村出现的一种新兴的可持续 发展农业经营模式。即将

13、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与观光旅游活动结合 起来,为人们提供观光度假,休闲体验,品尝购物等活动空间,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信息农业在信息经济条件下,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 操作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网络化。(如果园管理可用计算机自 动控制)科技农园,以农业科学研究与科普教育为主开展的一种观光农 业。即将基地开放,供人学习、参观,并设立有专门的展示场,展览先进的农业技术,高、新、奇、特的动植物品种,让人在游乐中获得相关的农业知识。聚落是指人类生产、居住、休息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在地图 上常被称为居民点。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

14、生产设施城市化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聚集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匹1=1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量增多,每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 大、使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城市化内涵:1城市化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是全球 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是人口的集中过程;是城市人口 占全社会人口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功能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 结果是城市特征强化、城市现代化。城市化不仅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还包括人们乡村思想意 识、行动方式、生活方式向城市转化的过程郊区的城市化郊区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与城市经济联系密切。逆城市化(Counter ur

15、banization)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 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模 式,所谓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指城市文明和 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向郊区迁移,大城市人 口向卫星城迁移的倾向。城市体系即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是互相联系、互 相依赖、互相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在城市系统内,大小城市具有等级从属及职能联系的关系, 按大、中、小,按规模职能有规律的排列与组合,即烦市的等 级结构首位城市法则杰佛逊(Jefferson)1939年提出。他观察到一些国家(世 界51个国家)的首都比全国城市系统中的重要城市大许多倍。 认为一个国家在首位城市下分众多中小城市,组成一个系统。后 又经修改,认为有些国家的首都不一定是首位城市,如华盛顿等。 因此,法则修改为不一定国家首都都是首位城市;地区中心也可 以成为首位城市;一国也可有两个首位城市;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法则作用明显 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用以衡量首位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