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西方早期音乐研究综述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1149684 上传时间:2022-09-1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的西方早期音乐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的西方早期音乐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的西方早期音乐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的西方早期音乐研究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的西方早期音乐研究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的西方早期音乐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西方早期音乐研究综述(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的西方早期音乐研究综述本文所论及的“早期”界定为古典主义时期之前,且音乐研究成果以出版为界,时至2004年初,包括各类书籍和文章(含译作或译文)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彭永启梁雪菲对于中国而言,西方音乐属于“舶来之物”,对其认识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难度,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的音乐学者们所面对的这一异文化体系在逐渐地显露其面貌,这当然与那些兢兢业业地学者们的主观努力密不可分,同时也客观受到社会环境多方面积极的影响,推动着中国的西方音乐学术研究在逐渐走向成熟。整体来看,对西方音乐的研究表现为“薄古厚今”,对古典主义时期之后,尤其是对承载大量音乐家和作品的浪漫主义时

2、期的介绍和研究成果颇丰,而对于古典主义之前的早期音乐研究成果却并不乐观,这一方面是由于历史研究的局限性所致,距离我们越远就越不容易看清楚,另一方面则是研究者自身还未具有触及历史深处的全部能力,从语言、文化、思维等各方面都处于摸索的状态,因此本文旨在对中国的西方早期音乐研究成果作以概要式回顾,一是肯定前辈们的学术成就,另则更重要地是唤起同行们对早期音乐研究中未知领域的开拓和挖掘,从而使我国的西方音乐研究更加趋于完整。一、西方音乐研究的领路人王光祈20世纪20至30年代之际,留学德国的王光祈开始比较全面系统地向国内介绍西方音乐文化,并著有多部作品,如德国人之音乐生活、欧洲音乐进化论、西洋音乐与诗歌

3、、德国国民学校与唱歌、西洋乐器提要、对谱音乐、西洋音乐史纲要、西洋名曲解说和东西乐制之研究等,这些著作可以说是中国人的第一批有关西方音乐的研究著述,其中涉及西方早期音乐内容的主要为西洋音乐史纲要和东西乐制之研究。西洋音乐史纲要算是第一部中国人写的西方音乐史,该书所记述的西方早期音乐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按其音乐的结构形态划分时代):(一)单音音乐流行时代(自上古至西历纪元后900年左右) (1)、上古文明各国音乐之初兴 (2)、希腊音乐之发达 (3)、初期基督教堂音乐 (4)、格里哥乐歌(二)复音音乐流行时代(约自900年至1600年左右)(1)、初期复音音乐:阿尔港鲁(Organum),抵时康

4、都(Discantus),伏波洞(Fauxbourdon) (2)、次期复音音乐:孔睹克都conductus,摩塔都(Motetus),绒朵(Rondeau),康洛(Kanon) (3)、法国骑士歌曲之突兴。 (4)、意大利佛鲁冷池地方之“新乐运动”Ars nova (5)、荷兰乐派之崛起(从“第二荷兰乐派”起,发明“自由模仿的歌乐”。而且只是“唱而不奏”,称为“纯粹复音歌乐”)。 (6)、罗马乐派之成立(其领袖为拔纳斯推拿Pa1estrina。其作品之中,尽将“器乐调法”遗痕完全铲除,称为“绝对纯粹复音歌乐”)。 (7)、威尼斯乐派之贡献(发明两个“歌队”合唱之法。促成“器乐”之进步。其作品

5、种类为锐扯喀Ricercare,康处乃Kanzone,妥克塔Toccata)。 (8)、近世西洋乐理之萌芽 (9)、近代西洋乐谱之逐渐成立。 (三)主音伴音分立时代约自1600年至1750年左右 (1)、西洋歌剧之起源(佛鲁冷池派,威尼斯派,法兰西派,乃阿坡派)。(2)、近代西洋器乐之进化(其作品种类为,琐那台Sonata,生风里Sinfonia,空澈提Concerto,舒怡塔suite)。 (3)、近代西洋乐器之进步(钢琴、提琴等等)。(4)、近世教堂音乐之主要作品种类:如阿那土锐五模(Oratorium),拔舍勇(Passion),康塔塔(Cantata)之类。 (5)、近世西洋乐理之确立

6、(如十二平均律之成立,谐和学之完成等等)。虽然该书仅为提纲挈领式的勾画,内容的详尽程度有所欠缺,一些外译名词略显生硬,但在当时却具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同时带给后世进一步探索西方早期音乐的机会或空间。东西乐制之研究是王光祈比较音乐学方面的重要成果之一,其中除了对中国、埃及、印度、波斯等东方国家乐制的研究之外,还对西方早期乐制沿革的状况作以论述,内容目录如下:丁编希腊(一)希腊古代之律(二)希腊之乐调(三)希腊之乐谱戊编欧洲中古时代(一)比昌池(Byzanz)教堂乐制(二)欧洲大陆之乐制(三)欧洲大陆之乐谱1、老满(Neuman)符号;2、拉丁字母;3、线谱之进化;4、ut re mi fa so

7、l la之应用己编欧洲近代(一)谐和学之发明1、查理罗(Zarlino)之学说;2、那木(Rameau)之学说;3、特尔体利(Tartini)之学说(二)欧洲近代乐调之进化1、阳调阴调之出处;2、阳调阴调之旋宫法(三)欧洲近代之律1、查理罗十九律;2、近代流行之十二平均律;3、梅尔克都(Mecator)五十三律;4、耶可(Janko)四十一平均律;5、最近发明之二十四平均律(四)欧洲近代定律之法1、八阶定律制;2、五阶定律制;3、三阶定律制(五)欧洲近代之乐谱该书基本属于专题史研究范畴,对古希腊至近代的西方乐制的发展有较为详细的说明及论述,无论从内容而言,还是就写作的思维和观念而言,都为后世的

8、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二、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1、书籍50至70年代,中国涌现出四部至今仍不失参考价值的通史类著作:西洋音乐史、西洋音乐通史、西洋音乐史与风格和德国音乐,其中有关西方早期音乐的评介各具特色。 西洋音乐史与西洋音乐通史均是较早引入国内的外译文献。前者由留学法国的张洪岛先生根据其法文版本音乐历史导论(作者:卡尔聂夫)翻译而成,早期音乐部分的内容与王光祈的西洋音乐历史纲要略有相似,分为单音音乐(古代、基督教时期)和复音音乐(旧艺术与新艺术、16世纪清唱式宗教音乐、17世纪、18世纪上半叶)。该书为作者多年教学经验累积的成果,是面向西方人的教科书式著作,但并非专业性很强,而希望是以简

9、明的形式贡献给一般读者的简易读物,因此在早期音乐的论述部分表现出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的特征,但信息量并没有削减,在文字记述的同时还附有少量谱例,解读起来简单明了,一定程度弥补了国人对此方面知识的缺乏;后者是由中央音乐学院编译室根据前苏联音乐学家康津斯基1956年来到中央音乐学院讲授西方音乐史的讲课笔记整理并翻译而成,该书分两册,第一册为早期音乐部分(从古代至亨德尔),其历史分期不同于前者,是参照普通历史分期,以各个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阶段来划分,内容所提供的史实、谱例及相关分析都较为丰富,因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教学和研究的主要文献,其中对音乐现象的阐释对于国人无疑产生很大的影响。西洋音乐史

10、与风格是一部出自台湾学者的通史著作,该书特别着重于乐曲形式的产生、发展,时代性的音乐特征和风格,各乐派特殊的表现等方面内容。早期音乐内容的记述包括古代音乐、中世纪、复音音乐的起源至十四世纪、文艺复兴时代、十六世纪的音乐、巴洛克时代,虽然该书作者谦虚地称其为纲要式的陈述,但其中富有见解的阐述与说明,行文与图、谱的结合,使被国人难解的西方早期音乐展现的清晰而生动,知识含量较为丰富并具有可读性。德国音乐是根据作者哥德施密特1955至1956年来我国讲学时的讲义和笔记整理并翻译而成,涉及早期音乐的内容并不多,仅为前三章(德国古典音乐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从文艺复兴时期至巴赫和亨德尔。该书记

11、述德国的音乐发展史,因此对历史的追溯仅从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的宗教改革开始,渗透较多地相关历史背景,但在记述巴赫和亨德尔的章节中,较为详实地阐述了两人的创作经历和成就,尤其是对个别作品和段落的分析更加强了人们对音乐的理性认识。另外,有几本外译传记类著作值得一提:外国音乐名作也是这一时期较具重要价值的文献,该书为苏联音乐专科学校教材,共四册,其中第二册涉及早期音乐内容,主要介绍了巴赫和亨德尔,从叙述生平、揭示其创作思想和美学观点形成的过程,至论述作曲家的创作特征及分析代表作品,使读者对他们的音乐风格及历史贡献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亨德尔一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为外国音乐家传记丛书所著的音乐家小传,他本人在

12、该书的序中谦虚地称本书只能算是介绍亨德尔的生平和创作技巧的一个提纲,这个简单的“提纲”却提供给读者较为丰富的信息,尤其是行文风格具有文学色彩,相当具有可读性;音乐家传记为译自苏联大百科全书以词条方式呈现的传记著作,该书按国别分为四卷:苏联部分;德、奥、瑞士、英及美洲各国部分;意、法、西、比、荷部分;东欧、北欧部分,其中收录了较为全面的早期音乐家评述,但由于该书为辞典式写作体例,因而提供给我们的有价值信息相对较少。2、文章这一时期,有关西方早期音乐的研究文章其研究范围并不广泛,“学术”含量表现的也并不是很高,主要集中于对巴洛克晚期两位德国大师巴赫和亨德尔的介绍,如德意志人民的伟大作曲家巴赫(译文

13、)、纪念巴赫,保卫和平(译文)、巴赫、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隆重纪念亨德尔逝世200周年、纪念亨德尔逝世200周年、伟大的音乐家亨德尔、世界文化名人,德国音乐家亨德尔、介绍作曲家亨德尔和巴赫和他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等。人们了解音乐的途径更多地是从音乐家和作品切入,对巴赫和亨德尔的介绍无疑会成为使国人对西方早期音乐深入认识的捷径之一,因而,从普及知识的角度来看,这些文章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此外,还有两篇有价值的文章,西洋声乐技术和它的历史发展以小规模的专题研究梳理了声乐技术的发展过程,对国内的声乐表演有一定的帮助;欧洲歌剧的起源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歌剧产生的历史渊源,对该方面相对陌生的国内环境而言起到了重要

14、的填补作用,并带给我们一定的启示。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1、书籍80年代起,学术空气逐渐变得自由而开放,整体的西方音乐研究有了显著的发展,学者们接触到更多的资料进行翻译和编著,出版的著作也比以往丰富许多,其中涉及早期音乐内容的包括通史类、音乐常识类、辞典类和传记类书籍。西方音乐史和音乐史话为外译通史类文献,至今仍不失为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西方音乐史(作者:保朗多尔米)是一部曾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而流行于各国的法文论著,其内容丰富、选材严谨、文笔生动,对早期音乐的论述包括从古代音乐至拉莫的八个章节,该书作者善于传记文学的写作,因而在行文表达上更富文学性,尤其在记述音乐家巴赫、亨德尔和拉莫的部分运

15、用一些引人入胜的描绘,使读者从心灵上感受音乐家的创作,从而弥补了该书在音乐本体评述上的欠缺。音乐史话是一部日文通史类书籍,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该书的写作要求尽量简明,读来富有趣味性,保持传统上认为可靠的论点,而且每读一节即可获得明确的概念。其早期音乐的论述为三个章节(古代音乐、中世纪的音乐和巴洛克音乐),内容确实言简意赅,行文没有史书的刻板,尤其是插入若干张图片与文字叙述互为补充,从而会得到更深刻理解,但其信息量过少对学术研究帮助较弱,只能作为一般的音乐读物看待。同为东方人视角下对西方音乐的论述,其写作方式、观念及态度值得国人学习和借鉴。除了外译文献,还有三部较为重要的国人撰写的书籍值得关注,欧洲音乐史欧洲音乐史话和西方音乐史略。欧洲音乐史曾是1964年中央音乐学院试用教材,仅内部少量分发,直至1983年才正式出版。该书的时期按照社会发展中政治、经济及阶级的结构性质来划分,早期音乐内容包括前三编(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和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可以看出,除了一些基本的音乐史实外,充斥着较多有关社会、政治方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