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1高中语文一年级单元上课实践示例:《劝学》3拓展资源4《师说》结尾的教学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1145180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G01高中语文一年级单元上课实践示例:《劝学》3拓展资源4《师说》结尾的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G01高中语文一年级单元上课实践示例:《劝学》3拓展资源4《师说》结尾的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G01高中语文一年级单元上课实践示例:《劝学》3拓展资源4《师说》结尾的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G01高中语文一年级单元上课实践示例:《劝学》3拓展资源4《师说》结尾的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01高中语文一年级单元上课实践示例:《劝学》3拓展资源4《师说》结尾的教学(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师说结尾的教学吴忌选自中学语文教学 2002.6新版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二册),师说仍是必读课文。保留并且精读师说是有道理的。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 师说是其宣言性的典范作品。韩愈同时作为政治家, 师说 对社会时弊的批判深刻非凡, 他对社会教育的关注, 即使到一千余年之后的今天,我们都不得不为韩愈的深刻思想所折服。当然,对于高一语文教学来说,师说 对教育学与社会学的贡献不是教学的重点内容, 只是文章分析解读的背景。我们分析课文,在解读文言词句之后,必须把握的是作为“说”的文体,即议论的艺术。其论证方法、结构技巧、丰富的语气表达,才是学习的重点。通

2、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这些内容,并通过诵读,领悟古文运动领袖的语言才华、作文主张。 基于此, 一般教师教学与赏析的重点在前面四节, 认为结尾一节是一篇结构完整的议论文的附言,仅仅说明写作的缘起,有如一篇文章之后的后记或跋。这或许不无道理。 本人通过多次教学, 终于另有新的领悟。 我认为不能忽略或轻视师说的结尾,而应该深究其在“达意”与“结构”上的重要作用。从某一视角来看,文尾才是师说的“文眼” ,忽略了这一“文眼” ,则全文有如未点睛之龙,仅仅形似而已,缺乏飞动的神韵了。诚然, 师说前三节已完成了对“师”的定义,对“孰能无惑”的推论,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与“耻学于师”的批判,概定了“师”的作用、

3、职责范围、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提出颇有见地的观点 :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完成了他对“从师”这一社会问题的思想表述。就一篇议论文而言,先提出问题,进行正面论述,得出论点;再分析问题,批判时弊,使用对比论证,逐层深人,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 “爱其子”与“于其身” , “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进行对比剖析,肯定与否定,观点鲜明。其间从“嗟乎”到“呜呼” ,表达了韩愈的悲愤,感情强烈而真挚。他,是在以一颗炽热的心关爱 当代社会的前提下,对社会时弊进行批判的。论证逻辑严密,层次清晰。但当时 年

4、纪尚轻的韩愈,犹恐读者未能信服,搬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作事实证据,“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并引述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作理论论据。这一层议论,将“师道”递进到真理的高度,使人不得不信,从师学习, “道之所存”乃“师之所存” ,千古一理。谁违反了,都是“惑矣” 。而此,才再次得出结论, 完成对 “师道” 的论述。 文章论说充分, 结构完整, 无可挑剔。而作者文意未尽,文尾补叙二言,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一般分析文章或者教师教学都认为, 此节文字说明了作文缘起, 鼓励自己的学生, 一个十七岁的孩子。

5、 有文章分析道, “ 也许还包含了一点自鸣得意的意思 ( 因为李蟠 不拘于时,学于余 ) ,实际上这只不过是触动韩愈发表议论的一个契机,或者干脆说是一个借口”。如此分析,当然也无可厚非,但我认为这必定不能明了韩愈的本意, 也看低了韩愈这位年轻气盛的社会批评家和文学改革家。 我认为应该继续深人剖析,挖掘出以下“达意”与“结构”上的深层含义。一、提出“李氏子蟠”的学习问题,是全文最重要的论据,在结构上,是对前文论述的再递进。 从“古之学者必有师” 到对 “今之众人” 与“士大夫之族”的批判,虽然完成了论述,但也许还会有人诘问,古之圣人毕竟是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如此未必就错。而李蟠作为一个活人以“好古

6、文” “学于余”作证,这一“人证” 威力无穷, 足以让任何反诘者哑口无言。 我们分析 师说 的论证层次,论证方法,如果看不到这一点,也是“惑矣” 。二、提出“李氏子蟠”的学习问题,是真正明确全文的主旨。 韩愈真正要表述的观点并不在前文, 而恰恰在于此。 前文无论是提出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 ,还是批判“耻学于师”的时弊,都不是韩愈要宣言的核心内容。请问, “道之所存” ,什么“道”?“从而师之” ,从谁而“师”?“师之”的内容是什么?前文没有表明,而恰恰在看似附言的文尾表述得十二分清晰。什么“道”?“古道” !从谁而师?“好古文”乃其一, “学于余”乃其二! “师之”的内容是什么?“六艺经

7、传皆通习之” 。还有如何学习呢?一要“不拘于时” ,二要“好” ,三要“通习之” 。韩愈解答这些问题才是立意作文的核心。这并不是因为李蟠是韩愈的得意门生,挟私爱一“嘉”一“贻”的事。三、对“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的宣言性典范作品的解读,不能放弃深度、高度和广度。 作为师说一文,由“古之学者必有师”起笔,江河直下,气势非凡。韩愈讨论的“师” ,是广泛的,深刻的,博大的。我们必须知其人,识其世,明其意,读其文。有唐一代,韩愈不可能是一个专于作文技巧的专业作家,也不是囿于书斋的教书先生。他首先是一个关注社会,企图变革社会的政治家、改革家。这是今天读者解析师说必须站到的高度。 师说一文,重要的是它的政论

8、色彩,其次才是文思语气。文学问题,实质上就是社会问题。说清这一点,对培养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关注社会的热情、剖析社会问题的力度、对文学作品进行透彻审美的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教书即育人。四、 “年十七” ,也是必须加以分析的重要话题。 师说一文,举出“李氏子蟠,年十七” ,年龄与他的学习成绩同时成为“从师”的证据。 李蟠可谓少有大志,学习得法,成绩优异。 “不拘于时”是其独立的人格。学生的个性问题、品格问题、意志力问题,都是教育学的重要论题。而作为论据,李蟠的学习正好反讽了“彼与彼年相若也” “小学而大遗”等时弊,印证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我们不妨以为韩愈不仅高兴于自己是优秀学子李蟠的老师,这当仁不让; 而李蟠以现有的学问修养, 难道不是 “今之众人” 的老师吗?这也当仁不让。“年十七” , 我们正可以抓住这一点, 教育激励我们的学生, 专注而科学地学习,学而不厌。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