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尽日随流水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1133783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尽日随流水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桃花尽日随流水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桃花尽日随流水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桃花尽日随流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尽日随流水(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文 / 杨树临风 张旭桃花溪赏析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桃花溪)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首诗就是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借用其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赞美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首句写远望桃花溪烟雾迷茫,接着写向石矾西畔打渔的船家询问进入桃花源的洞口,结果也只能是一片茫然。全诗写景自然清新,叙事饶有情趣。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在落英缤纷的桃花溪上,远望烟雾迷蒙,隐隐约约之中仿佛架着一座长桥,前边也许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吧?诗人兴致勃勃地向石矾西畔打渔的船家问讯。“桃花尽日随流水

2、,洞在清溪何处边。”这里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这不就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溪吗?你可知道,进入桃花源的洞口,究竟在这条小溪的什么地方?作者:张旭(675?751?),字伯高,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人。唐代诗人。曾任常熟尉、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盛唐时期著名的大书法家,性格狂放,喜饮酒,常醉后挥毫写字,时称“张颠”,又被尊为“草圣”。其书法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为“三绝”。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齐名,为吴中四士之一。注释:隐隐:隐约看不清楚的样子。飞桥:凌空飞起的高桥。野烟:山野间的烟靄。石矶(ji基):水边突起的岩石。西畔:西边。尽日:整日,整天。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3、文摘二: 洞在清溪何处边文 / 一,笑做过八十三天彭泽令,过了一把官瘾的晋代诗人陶渊明,无意官场,悄然归去;从而流下了一段千古佳话。为后人寻觅一处千百年来令无数文人雅士梦牵魂绕的桃花源,同时在人们的心中也耸立了一座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巍巍精神殿堂,在那里,以她独具魅力的桃源精神,慰籍着倍受冷落的天涯游子孤独的心。在他的桃源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人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朝霞里,惹着晨露耕做,晚照中,踏着夕阳而归,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或坐,或卧,或歌,或啸;闲看云卷云,卧听雨打芭蕉声声,快乐的心儿在天地间寻找了一份难得的安祥与宁静。难怪,在那个严重缺氧的年代,人们是如此的思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4、南山那超美绝伦的境界了。但真正驾一叶扁舟,泛舟五湖去寻找心中那一方圣土的从古到今又有几人呢?想来也是一种悲哀吧。这切不去管它,桃源,或许,有时竟不过是一些文人们在落寞的时候,心灵落脚点吧,大不了最后遁入其间,让疲惫的身心有一个停泊的港湾寄托的场所罢了。有寄托也好,无寄托也罢,尘世的红男绿女们又有谁能脱逃掉烦恼的纠缠?任你有呼风唤雨的神通,揽月捉鳖的本式;它始终与你如影相随,挥之不去,亲密无间。这一点,上帝还算的公平的。但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天性中有一种于生俱来的追求完美渴望自由的本能,向往的是心的松绑,灵魂的放松;憧憬着鹰击长空,鱼翔水底,鸟归旧林,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纯美境界;迫切摆脱滚滚红尘中的

5、种种烦恼的急切心情,但不幸的是却与现实撞了个满怀。君不见,官场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有几人能望峰息心?还有家庭生活的琐碎,婚姻恋爱的磕绊,渴望一夜成名的梦牵。于是在这一切的烦恼中人们徒唤奈何的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早生华发的感叹。是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对生之艰难,不同的人都在构建自己的桃花源,有的人一生躲进如梦似幻的海市蜃楼里,但那终归是南柯一梦,化为云烟;有的人沉醉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温柔乡里,到头来却发现那无尽的烦恼依然与你情意绵绵,藕断丝还连。而有的人却能辛勤耕耘,淡泊名利,随遇而安,不愧苍生不愧神,在自己平凡的岗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活出了人生的充实和精彩。也活出了安然。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不学南阳士,舍近而求远,洞在清溪何处边?此时心中一处桃源春意正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